前言:
關注和了解國際乒壇動態的都知道,日本00後天才少女伊藤美誠現在世界排名第2,已經成為國乒在東京奧運的頭號對手。伊藤美誠對國乒女將的戰績互有勝負,在去年卡達公開賽和國乒一姐丁寧的較量中,更是讓老將淨吞0蛋,不能說丁寧不努力,只能說伊藤美誠太恐怖了!
為應對伊藤美誠的挑戰,國乒組織了很多打法各異的選手來模仿伊藤美誠,其中包括孫銘陽、何卓佳、張瑞等人,甚至誠摯相邀已經在國家隊退役多年的老將木子來助陣,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儘可能地模仿伊藤美誠這種正手反膠,反手生膠的顆粒打法。其實,說起這種顆粒打法,中國第一個大滿貫鄧亞萍反手就是磕、彈、拱的長膠打法。只可惜,國乒現在這種打法不多了,現在國乒的主流打法都是正手反膠、反手反膠的雙反打法。顆粒打法現在也是集中在碩果僅存的幾名選手之間,但這幾名選手大多沒有躋身主力,只是充當了一名陪練的角色而已。
但模仿畢竟是模仿,就技術層次而言,這幾名小將和伊藤本尊相比,還有不小的差距。那麼這幾名陪練到底和伊藤有多大差距呢?
下面我就拋磚引玉,給大家做一個全方位的分析和總結,不足之處,還請見諒!
一、中日選材理念的不同
1)中國正手vs日本反手
眾所周知,中國乒壇長盛不衰,得益於強大的群眾基礎和教練員的集思廣益。經過多年的總結和提升,國乒在選材和培養上更加重視正手的使用,在桌球界有一句話:得正手者得天下的美譽,尤其是進入國家一隊的球員,正手要是沒有殺傷力,很難在強手如林的乒壇站穩腳跟。因此,無論是何卓佳、張瑞、孫銘陽等人的球看起來更加厚實,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老實球,但不利之處在於,與詭異的伊藤美誠相比,缺乏變化,缺少靈氣!
而反觀日本乒協,由於身高偏矮的劣勢,在不退臺的情況下,更希望主動得分。這樣他們在選材上更希望反手要有優勢,最好是能通過反手顆粒(長膠、生膠)的不適應和速度優勢,來和強大的國乒對抗。在正手的比拼和實力球來說,和國乒相比處於下風!
因此,國乒的優秀選手都是單板質量高,或者強大的弧圈能力,即使在退臺的情況下也佔據上風。而日本雖然最早發明了弧圈球打法,但是這幾年卻停滯不前,因此培養的伊藤美誠等人在拉正手上旋球時,明顯力量和速度上都落下風,只得依靠之前的快帶和擊打技術。
2)發球體系不同
伊藤的發球以正手小三角和生手中路長球為主,習慣於打「老實球」的張瑞、何卓佳等人在平時訓練上更習慣接正手不轉的短球和反手長球為主。在加上伊藤發球具有極強的隱蔽性,這樣我們選手在接發球上很容易吃虧。
中國的木子、張瑞等人在發球上缺乏變化,一味的以中路短球和反手長球為主,即使後期在發球上有變化,但是與伊藤靠發球的選手相比,還是有不少差距。
二、大賽經驗不可同日而語,臨場經驗也是關鍵環節
伊藤雖然只有20,但在日本確是參加了一屆奧運會的「老將」了(註:參加過裡約奧運會團體的比賽),而近幾年所有的大賽,無論是公開賽、巡迴賽還是年終總決賽,伊藤美誠都參加了個遍, 臨場經驗就是通過不斷的參加國際A級賽事總結的,這方面伊藤頗有心得。反觀我們的何卓佳、張瑞等人,由於不是主力球員,很少有參加國際大賽的經驗,在這方面,伊藤完全碾壓國乒的這幾名非主力選手。
大賽本來參加的就少,談何大賽經驗呢?沒有大賽經驗,又何談臨場經驗呢?要知道,中國的許昕是勞模,日本的伊藤美誠又何嘗不是呢?在這方面,日本一直大力培養年輕選手,而我們卻固步自封,生怕年輕選手犯錯,保不住世界第一的寶座。頻繁地選派老將參賽,完全忽視了年輕選手的成長,另一方面又造成老將的傷病,在這方面我們真得向日本方面好好學習一下。
三、伊藤美誠的特質膠皮,中國難模仿
日本在上世紀的崛起,離不開對器材的深入研究。眾所周知,日本的膠皮和底板都是世界上最先進的,早在上世紀50年代,日本人就發明了海綿套膠,之後日本人中西義治又發明了現代弧圈球打法。
在伊藤美誠的崛起過程中,日本器材商一直都在為她研究全新的球拍和套膠配置,尤其是伊藤反手的套膠(底板和膠皮)是定製的,而且僅在日本有售。而市場上伊藤的反手套膠好多都是仿冒,國乒很難在市場上覓得類似於伊藤美誠反手的套膠。因此,模仿者沒有合適的「兵刃」,在打法上很難發揮出真實的水平。
四、中國版「伊藤美誠」與日版伊藤美誠之差異
在不久前結束的國乒奧運模擬賽,女二團的顧玉婷、陳幸同、孫銘陽模仿的正式日本女乒主力陣容,其中前2人模仿的分別是石川佳純、平野美宇,而孫銘陽模仿的正是大名鼎鼎的伊藤美誠。在反手彈和連續彈方面,應該說差距不大,但是二人有明顯的差別。
1)孫銘陽步伐和移動不如伊藤美誠
伊藤美誠1米5幾的身高,看起來弱不禁風,但是伊藤步伐靈活,移動速度快,出球速度快,在正手發完短球後,可以快速移動到正手位形成快拍,可以說場上的跑動範圍非常大。而孫銘陽身體結實,進攻力量足,但是移動速度偏慢,在跑位上不如伊藤靈活
2)正手的技術特點不同
孫銘陽的正手更多的是拉上旋的弧圈球,而伊藤美誠正手更多的是快拍技術,很少拉出質量上乘的弧圈球,這是2人最明顯的不同。
因此,讓孫銘陽來模仿伊藤美誠其實不那麼合適,兩人在場上,給對手的感覺就很不一樣,打起球的實戰效果也有不同,所以中國版「伊藤美誠」要承擔起陪練任務的話,任重而道遠!
綜上,國乒隊伊藤美誠的模仿和研究,和本尊伊藤美誠相差甚遠!孫銘陽儘管模仿的已經很像了,但是在速度和移動步伐上與伊藤有很大差距。但中國畢竟人才濟濟,在選材方面將繼續加強對伊藤的研究,結合中國的國強,將力爭培養N多個伊藤美誠,這樣下次碰見本尊伊藤美誠,無論是主力還是非主力,才有很高的勝算!
任爾千變萬化,我自巍然不動!知己知彼,方能百戰不殆!加油國乒,祝國乒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