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網有貓」一直是無數人夢寐以求的生活。很多人理想的假期就是可以每天吸貓到爽,就算沒貓,每天雲吸貓、看貓片也要爽。
假裝這裡有一大波「貓片」可以吸 | giphy.com
不過,在這「微博雲吸貓、朋友圈雲吸貓」的幸福時刻,我們卻時不時會碰到一些卡殼的地方——網絡太渣。尤其是在臥室、廁所、廚房這些地方,Wi-Fi信號就像是掉進了黑洞一樣突然消失,幸福感大打折扣。
有一說一,我家並不大,網速都這麼慢?那住豪宅的大戶人家怎麼辦?Wi-Fi 信號到底多重要?這個視頻或許能解答我們的問題。
上網課被卡得聽不全知識點,遊戲畫面卡成 PPT,看電影被卡得耐心耗盡……我家的 Wi-Fi 信號是被哪來的黑洞吸沒了嗎?
冷靜,黑洞離我們足夠遠,吸不走你家裡的信號。不過我們的「生活基本需求」 ——Wi-Fi ,卻和黑洞頗有淵源。
1977 年天文學家們發現,黑洞周圍的星際物質有觸發大規模射電輻射的可能性,觀測這些射電信號也許能檢測到黑洞信號。但是來自宇宙的雜音那麼多,如何能在「射電群」裡揪出黑洞信號呢?科學家約翰·奧蘇利文的團隊破解了這個難題:通過快速傅立葉變換提取了黑洞信號的特徵,並掌握了高效圖像傳輸的方法,增強了射電天文圖像的清晰度。
九十年代正是個人行動裝置崛起的時代,通訊巨頭們也在尋找一種又快又好的無線通信技術。但是電磁波信號就像是當年的黑洞信號,在空間內傳播時也會產生各種雜音,導致傳播效率大大降低。這時,奧蘇利文再度出馬,把自己當年處理黑洞輻射的分析技術用到了無線通信技術上,解決了多路徑無線電信號的相互幹擾問題。這個新技術後來就成了讓我們躺著也能玩手機的無線區域網——Wi-Fi。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Wi-Fi 其實也有自己的標準。從 1997 年第一代的 IEEE 802.11 系列標準到今天,Wi-Fi 標準已經更新了六代。數字越大當然意味著技術越先進,吞吐量和速度也就越理想。目前 Wi-Fi 6能提供160MHz的超大寬頻,最大數據速率是 Wi-Fi 5 的 2.7 倍,可以說是數字家庭和物聯網的標配。
Wi-Fi 6 這麼厲害,為什麼我家裡的網還是這麼卡?難道是我的寬帶套餐太小了?別急,影響家庭網速體驗的因素可能很多,要解決問題,先來了解下家庭網絡的構成。
貓還能當翻譯官?是的,你沒看錯,它不僅能夠翻譯聲音信號和電信號,還能把光纖傳輸的光信號,翻譯成你「賴以生存」的網絡信號。
歷史上曾出現過用真貓來完成信號轉換的操作——科學家將貓的聽覺神經和電話線連接,一個研究人員對它的耳朵說話,另一個人可以在 50 英尺外通過聲筒聽見。貓作為一個活的數據機,大腦的神經元將聲音信號轉化為電信號傳遞了出去,這也為人工耳蝸的研究奠定了基礎。
除了翻譯聲音信號外,還有一種「貓」在家庭網絡結構裡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撥號上網時代,負責把數位訊號翻譯成模擬信號的設備被稱為數據機(Modem),因為英文讀音近似,大家習慣將它稱為「貓」。
上網還得靠我,沒想到吧兩腳獸 | giphy.com
今天,家裡常見的 Wi-Fi 網絡結構不再是撥號上網,貓已經進化成了「光貓」。光纖入戶到家門口的信息箱中,連接到光網絡終端(ONT,optical network terminal,俗稱「光貓」)上,光貓再通過網線連接路由器,路由器發送 Wi-Fi 信號。
光貓就像是家庭網絡中的「翻譯官」,將輸入信號翻譯成路由器、行動裝置能聽懂的語言再輸出,才能讓你走到哪都能保持在線。
我們在物理課上學過,頻率越高,波長就越短,Wi-Fi 網絡信號就越容易受阻。從 Wi-Fi 路由器到你手機之間的障礙物越多,信號就越差。
波長和頻率的關係 | Encyclopaedia Britannica
在家裡,房間之間的牆壁就是 Wi-Fi 最大的障礙物,而微波爐、電話、藍牙設備等發出的電磁波也在持續產生幹擾。Wi-Fi 路由器在客廳,但是你人在衛生間,掐指一算隔了大概 6 堵牆、3 部手機、1 臺筆記本和 1 臺微波爐……怪不得在衛生間裡刷不動小視頻呢。
除了穿牆難,上網太卡戶型設計也要背個鍋。如果在裝修時沒有給每個房間規劃好網線並預留網絡接口,那麼家裡其他房間就只能共享客廳的 Wi-Fi 信號,但是近一些房間還好,離得遠的房間就只能淪為「家庭網絡死角」。
有些朋友經常有這樣的困惑,為什麼購買了 200 兆的光纖寬帶,坐在路由器邊上手機也只能擁有幾十兆的網速,100 多兆的網絡到底被哪個中間商賺走了?
百兆單頻的光貓和路由器,只能承載百兆帶寬的網線,都可能是造成家庭網絡問題的「罪魁禍首」。但在些網絡配件中,最容易被忽視,也最難搞定的就是網線。
據央視報導,市場監督管理局在 2019 年抽檢網線質量時發現,近 30% 的網線質量不合格。而往往這些網線問題很難直接從肉眼上分辨的——你沒辦法看出家裡哪座牆裡的網線有問題,更別提快速解決了。
網線數據傳輸速率對比 | firewall.com
和路由器與光貓不同,網線深埋牆中,即使能夠確認問題出在它身上,更換網線也是個大工程。從牆裡面拆出來重走耗費的精力不亞於一場重新裝修,明線改造又過於影響房間的外觀。
質量堪憂的網線無法辨別,難道家庭網絡問題真的無解了嗎?回答這個問題之前,不如先回顧一下光纖是什麼。
今天連接每家每戶的網絡幾乎都是光纖,陸地和海洋的地底都有著橫跨大陸傳輸數據的光纖(纜)。你我能足不出戶的在家裡接收到來自全球的信息,基本都依賴於鋪設在全球各地的光纜,它們承載著 95%-99% 的國際數據通信。
光纖的內部是高純度的玻璃,外部包裹一層折射率很低的材料,兩個折射率差別越大,能發生全反射的角度越大,光就會在兩種折射率差別較大材料的接觸面反射。這樣光就被困在光纖裡面一路彈來彈去傳輸到另一頭去了。傳輸損耗小,速度快。
光纖的結構,傳遞信息全靠中間的玻璃 | technobyte.org
相比網線,光纖能承載的網絡帶寬幾乎是「無上限」,且光纖壽命普遍長達30年,即使家庭網絡帶寬迅速更新換代,光纖也能夠以不變應萬變。可以說是一次穿牆,「一勞永逸」。
如果光纖勢必要代替網線,那如果我們讓行動裝置直接接通到光纖網絡上,不讓網線和路由器在中間「賺差價」,問題是不是就解決了?
能想到這個辦法的人真是個小天才 | giphy.com
當把家裡網線換成光纖後,發現光纖不能直連路由器,誰來發射Wi-Fi信號呢?
能夠改善家庭網絡條件的關鍵角色其實早就住進了你家裡!幾年前光貓還只擁有翻譯網絡信號的功能,但隨著科技的發展,現在的光貓大多兼具轉換光信號和發射 Wi-Fi 網絡信號的能力。與其拆牆更換網線,不如直接將光纖從門口拉到客廳裡,使用光貓直接發射Wi-Fi信號。
但光貓五花八門,到底哪種才適合我的家庭網絡呢?為了保證讓帶寬不被「浪費」,200M以上寬帶應選擇Wi-Fi 5或Wi-Fi 6標準的雙頻光貓:
只有這樣Wi-Fi實際速率才能匹配你的入戶帶寬,否則就算有500M的寬帶,仍然會被單頻光貓限制成100M的寬帶體驗。
直接使用光貓發射Wi-Fi不僅能優化家庭網絡的冗餘部分,減少故障發生的可能,維護起來也更簡單。
理想的家庭網絡大概就是在房間的每一個角落,都能輕鬆體驗超高網速。為了實現這個目的,為全球提供了超2.5億臺光貓的華為做出了更多努力。
華為OptiXstar系列千兆雙頻光貓不僅能夠滿足 CCSA(中國通信標準化協會)家庭 WLAN 性能標準,還可以幫助我們的家庭網速再騰飛一把。
華為 OptiXstar 千兆雙頻光貓性能優異,在Wi-Fi聯盟授權的第三方測評機構百佳泰做了橫向對比測試中名列前茅|百佳泰《中國運營商智能網關Wi-Fi評測報告》
低延時零卡頓:單頻光貓升級為千兆雙頻光貓,不僅網速有保障,更能同時發出兩種頻段Wi-Fi,2.4GHz強力穿牆,5GHz高速穩定抗幹擾;
超千兆網速:在華為自研晶片和優化算法的支持下,華為基於10G PON技術的千兆雙頻光貓能承載高達 10Gbit/s 的網速;
信號廣覆蓋:OptiXstar系列千兆雙頻光貓可以對 Wi-Fi 信號衰減完成優化處理,保證家庭每個房間的網速都可以滿足 100M-1000M 的帶寬需求。
當前,以「光纖+光貓」形式的「全光Wi-Fi」開始逐步走進千家萬戶,華為助力四川、安徽、河北等地運營商,為用戶帶來更美好的網絡體驗。
經實測,「全光Wi-Fi」改造後的網速普遍能夠提升4~10倍,覆蓋範圍更廣。除了更好的網絡體驗外,「全光Wi-Fi」改造還能為用戶和運營商實現「三好三省」。
若全國4.18億光纖用戶均進行「全光Wi-Fi」改造,共可以節省100億設備費用和電費、300多億電量(相當於葛洲壩兩年的發電量),還為用戶節省布放空間,實現省錢省電省空間。
對運營商來說,「全光 Wi-Fi 」改造還能節省大量的安裝時間和成本,施工容易。中小戶型的部署相對簡單,只需將華為千兆雙頻光貓放在家庭開闊無遮擋的中心,而大戶型和多層戶型,由於混凝土牆磚較厚,可以按照「光貓數=房間數/2 」或者「一層一臺光貓」的原則進行部署,就能滿足全家的用網需要。
就算你們家是需要「一日遊」才能看完的豪宅別墅,「全光Wi-Fi」能讓你在每個房間享受超高網速。輕鬆加入網絡課堂、遠程辦公、網路遊戲,「關鍵」時刻不掉鏈子~
隨著各種高清 4K/8K 直播視頻、物聯網、VR 等基於高網速的技術落地,家庭網速需求也日益提升。據說超千兆速率的Wi-Fi 6光貓有望在今年開始結合千兆寬帶套餐提供給用戶,華為OptiXstar 千兆智能光貓就能支持最新一代的Wi-Fi 6技術。相信不久的未來,我們就可以體驗到Wi-Fi 6下的「光速」衝浪了。
網絡的存在是為了讓人更好地和外界溝通交流,但卻常常因為網速太慢而影響了溝通體驗。「全光 Wi-Fi」改造能夠幫我們打破阻礙網速提升的壁壘。想體驗高速網絡帶來的快感?趕緊去給家裡的網絡升級一下吧~
[1] Rees, M. J. (1977). A better way of searching for black-hole explosions?. Nature, 266(5600), 333-334.
[2] Sterne, J. (2009). The Cat Telephone. Velvet Light Trap, (64), 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