菏澤市立醫院老年病科副主任醫師張一卓(中間)與其他醫護人員合影留念
大眾網·海報新聞菏澤2月18日訊(通訊員 張一卓 記者 王文文)1月28日,菏澤市立醫院老年病科副主任醫師張一卓帶著領導的囑託,家鄉的期望出發馳援湖北,他作為山東第二批援助湖北醫療隊隊員已到黃岡10多天了,疫區一線的生活既緊張又繁忙,還時處充滿著挑戰,但這也鍛鍊、考驗了他,生與死的考量,浴火涅槃般地使他成長。
他們這批醫護人員的防護培訓和技能訓練,由山東省一流防控專家指導考核完成。張一卓抓住機會,認真操練、刻苦學習,做到了理論實踐考核優秀通過。他們首先在黃岡的一個由教學樓臨時改建的簡易病房收治輕症確診患者,分為8個醫療組,張一卓任3組醫療組長,每6小時輪崗一次。那批患者多是缺少陪護,神情焦慮急躁,處置起來必須耐心、細心,而藥品又極度缺乏,防護裝備不足,還必須創造性的保障醫患安全,往往一個班下來,他們頭昏腦漲、身心疲憊。
2天後,他們又接到上級安排,接管集中收治合併複雜病情的患者病區—大別山醫療中心的2個病區,進駐大別山區域醫療中心後,整個醫療隊分為了2個醫療大隊,負責一層樓東西兩個病區,每個病區分5個醫療組,每組包括4名醫生和8-9名護理人員,小組每6小時輪崗1次。張一卓為第2組組長,負責小組班次安排、工作協調、健康狀況上報、臨床醫療問題的處理等。他還兼任醫療隊專家組成員,負責複雜醫療問題分析研判、疑難病例討論等。
張一卓作為組長對小組的4名醫生進行分配,2名進入隔離病房查看病房,收治患者;2名留在醫生辦公室負責病例書寫,開醫囑,熟悉電子病歷操作和各種報表規定……考慮到這是第一個夜班,大家都不了解具體情況,難免心懷恐懼,他作為小組帶頭人、黨支部紀律委員、專家組成員,第一個站了出來,帶領濟醫附院的一名醫生進入了隔離病房。因為那是第一個班,6個小時收治36位患者,而且多數情緒極不穩定,他們一邊查看患者、記錄病情,制定治療方案,一邊安撫患者,身著厚厚的防護服在各個病房穿梭,6個小時很快過去,直到聽到有人大聲喊:「換班了,同志們!」這才意識到接班的隊員們已經進入了隔離病房,頓時整個人放鬆了下來,才發現雙腳硌的快不能走路了,汗水溼透的衣服貼著後背瑟瑟發冷,護目鏡上不時有蒸汽凝結成水珠滴下來,涼涼的,原來他們已在近零度,且沒有暖氣的病房連續工作超過了規定的6個小時,瞬間他整個人癱坐在隔離室門口,連換衣服的力氣都沒有了,厚厚的三級防護衣把他悶地喘不過氣來,又冷又溼。
張一卓下班之後已是凌晨3點,到賓館洗漱完畢,卻怎麼也睡不著,一直在認真回顧工作中的點點滴滴,考慮如何解決工作中遇到的問題,雖然在平時是極不顯眼的小事情,卻極大地影響工作效率和防護安全,第二天他與濟醫附院的醫生嘗試著往防護膠鞋裡填塞各種可能的東西,最後用酒店一次性拖鞋剪裁成鞋墊模樣放進去,這在下一個班時舒服了許多,護目鏡用洗手液清洗後起霧也少了。
張一卓隨著對環境、防護用品的熟悉,之後的輪值逐漸沉著冷靜了許多,但病房住滿患者後的工作強度之大難以想像,查房一輪最長花費5個多小時,一次查房下來,頭昏腦漲,甚至有暈厥窒息的感覺。重症患者需要上無創呼吸機輔助通氣或者高流量吸氧,合併症患者需要考慮合併疾病的處理比如心臟病、高血壓、糖尿病等,他慶幸自己有在阜外醫院進修學習的經歷,讓他處理起來比較得心應手,對普通患者還要應對他們的焦慮情緒。
隨著收治患者的穩定,張一卓除了查房、開醫囑等本職工作外,還參加了醫療專家組組織的疑難病例討論,哪位患者達到危重程度,是否需要入住ICU病房,對複雜病情患者的診治方案,尤其是合併症患者,如何做到一人一策,精準施治,靈活運用指南。雖然討論中他也提出了自己的觀點,更多時候是聆聽齊魯醫院等大學附院專家的獨到見解、精闢論證,使他對病毒性肺炎的救治、對傳染病的救治都有一個整體上、系統深入地理解,也使他的工作更加得心應手。
在抗擊疫情一線,張一卓基本每天都面臨應急事件,比如一同上班的同事突發不適,實在不能在一線堅持,而臨時又不能調度其他人員時,只有靠他們頂上,鼓勵、激發大家的潛能,提高工作效率。正是強大的責任心和勇於擔當的使命感,促使他在疫情一線鍛鍊了自己的組織和應急協調能力,短短數十天來他感覺從未曾有的壓力和動力,那就是國家有難,男兒自強。
張一卓深知肩上的重任,無論臨床工作再忙再累,領導指令需要補充供給物資,需要協調捐贈物資的,在極度缺少人力的情況下,他都帶頭積極幫助協調、搬運,積極收集隊員建議,強化隊員的工作紀律和責任擔當。協和醫院的一名醫生說:「為人在世,有三件事不能避:為民請命不能避,為國赴難不能避,臨危受命不能避。」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中,張一卓將不負重託、不辱使命,用行動踐行諾言,交出他人生一份滿意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