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也曾有過某個瞬間,突如其來地對烹飪產生興趣,想要嘗試一種全然陌生的職業,甚至在格子間裡想像自己擁有一畝三分地……儘管這些想法聽上去不太靠譜,卻讓更多人意識到工作和生活皆不止一種可能。於是,我們身邊出現了這樣一群年輕人:他們的現實與理想、職業與愛好,如同白天和黑夜一樣「輪番上陣」。本期公共監事會,我們就找來了四位跨領域、擁有多元身份的年輕人,透過文字和對話,記錄下他們各具態度的生活選擇。
咔咔
是造型師也是穿搭博主
「兩份工作都是關於穿搭,這對我和我的搭檔來說不算挑戰。」
「因為環境的變化才讓我有了體驗新職業的機會。」作為一個剛來上海三個月的新滬漂,咔咔白天的身份是一名造型師,但同時她還經營著自己的視頻帳號。在大多數人看來,她在社交媒體上展現的形象絕對符合次世代心目中對於酷女孩的定義。現實生活中,咔咔的確有著不安於現狀的一面——從曾經的音樂生,跨專業前往英國學習時尚,再到如今成為職業造型師和穿搭博主,每一次變數和嘗試都充滿了未知。
彭咔咔在英國學習時
「其實我覺得穿搭是最直觀表達個人生活態度的。「
大學時期,咔咔選擇進修時尚管理,利用課餘時間和朋友拍起了穿搭視頻。機緣巧合下,她收穫了一份品牌造型師的工作,順其自然地開啟兩段並行的職業生涯。
在咔咔的理解中,穿搭能夠賦予她更多的情緒價值,「尤其是當你將穿搭發展成職業時,你會感覺格外滿足。」因此,同時進行兩份穿搭相關的工作,給咔咔帶來的收穫遠大於付出,「只不過一個是自己穿,很隨性不受限制;另一個則需要根據品牌調性完成搭配,相對而言少了些自由度。」
「我的性格是生活中充實的事情越多越好。「
「我的性格是生活中充實的事情越多越好,儘管有不同的工作和身份,但總體上,我還是在做自己喜歡的事情。」但她補充道:「造型師的頭銜聽起來雖光鮮亮麗,實際上卻是一份不折不扣的體力活。跟拍一天後必須靠推拿才能回血!」
除了搞造型、拍視頻,她還計劃在今年迎接新的挑戰——與朋友一起創立品牌。「一直沒有時間好好地規劃(做品牌),希望接下來能和身邊朋友們取取經,好好經營起來。」至於未知的挑戰,她說:「按照自己的風格來走,簡單就好。」
李浩然
是英語老師也是Voguing舞者
「因為不想把自己的興趣變成工作,我就選擇成為了一名英語老師。」
說起自己的工作經歷,李浩然用「神奇」一詞來形容:「我之前一直念的都是電氣工程,其實在國外的研究生我是沒有念完就回來了。因為覺得這門課真的是不適合我。」回國以後,他嘗試做了兩個月的工程師,便開始尋找更適合自己的就業機會,「有考慮過要不要去當專業舞者,但因為不想把自己的興趣變成工作,所以我就選擇成為了一名英語老師。」開啟了兩段截然不同的職業生涯。
「當我通過舞蹈收穫了一些成就感之後,我就不那麼在意工作中能否找到成就感了。」
談起 Voguing 文化時,李浩然的表述中開始透露著一股熱情。他向我們解釋道:「這是來自於八十年代的年輕人對現實的抗爭,一種在困境中展現自我的文化……我們正在做的是讓 Voguing 文化更加符合現在的意義。」
參加 Ball 的前期準備給李浩然帶來了不小的挑戰,「我會提前一兩個月開始構思主題,然後提前一兩周開始施工(製作服裝)。」當他通過舞蹈獲得了一些成就感以後,似乎工作中的得失也顯得不那麼重要了。
「2021年的目標應該就是把舞蹈跳好,同時能平衡好工作和興趣這兩個方面。」
在接下來的時間裡,李浩然仍然在摸索如何平衡這種多元的生活。相比擁有一份穩定的收入,他更熱衷於體驗不同的生活方式,「但是真的說到工作,我反而覺得做不做老師、做什麼工作,其實沒有那麼重要了。」但唯一能確定的是,他想要繼續跳舞、繼續站在舞臺上創造屬於自己的精彩瞬間。
1ster
是坐班族也是夜晚的DJ
「工作經歷和當下心情有關。開心就做,不開心隨時不做。」
在上海生活了八年多的 Ester,同時兼顧 MKT、PR 和 DJ 三種職業身份。這聽起來有些不可思議,但她解釋道:「工作經歷對我來說和當下心情有關,比較平常,開心就做,不開心隨時不做。」餘下的時間裡,她也和大多數人一樣有著稀鬆平常的愛好——聽音樂、看電影、以及做很多三分鐘熱度的小事,「有時也看心情會在家錄點兒 set 玩玩,有時也會心血來潮點根香冥想之類的。」
「社交關係很像植物生長的過程。「
在她看來,人和人之間的關係很微妙,「『社交關係』於我而言很像植物生長的過程。長得好、長得不好,都要看是否在花心思經營維護。不過這也是我的小部分感受和啟發,就像每個人發現了問題做法都不太一樣,有時會選擇處理問題,或者讓它乾脆爛掉。」
「最開心的事是通過全職工作的資源,為自己爭取到了不少商業演出的機會。「
Ester 和音樂之間的緣分,始於她剛搬來上海的第一年:「平常我會花時間在蝦米和 Soundcloud 裡挖掘一些比較小眾的國外製作人,通過這種方式慢慢認識了很多喜歡聽歌的朋友。」從那時起,她開始兼職負責 Arcade 的 PR 工作。Arcade 的告別派對誤打誤撞地成為她 DJ 生涯的起點:「我和 Preme 計劃在這裡最後做一場派對,於是就立刻找了一個 DJ 朋友學了起來。然後排了一周的歌,開始了我第一次 DJ,現在說起來還挺有意思的。」
儘管她的工作內容和興趣愛好相去甚遠,但實踐起來卻毫不衝突。甚至最開心的是通過全職工作的資源,為自己爭取到了不少商業演出的機會。
李若星
開咖啡店也開小酒吧
「興趣愛好很多,但能夠堅持下來的大概只有喝咖啡和喝酒。「
在成為個體經營者之前,李若星的經歷並不算一帆風順。畢業於上戲戲文系的她,並沒有走上專業對口的道路,而是在廣告公司給奢侈品牌做資深寫手,後來又去時尚媒體工作了一陣子,「最有趣的是曾經為周杰倫買了兩天零食,但在他的零食清單裡倒是沒有奶茶。」
感興趣的事雖然很多,但唯一能堅持下來的大概只有喝咖啡和喝酒。於是她用七年的時間,陸續開了三家咖啡酒館。對於「網紅店」這一說法,李若星有著自己的態度:「當時網紅店的門檻不高,我算是比較幸運地實現了自己的創意,得到了大家的認可。雖然用心籌備了酒水和食物,但避免不了『網紅店』的局限性, 大多數人只是來打一次卡、發一次朋友圈。」
「希望大家能把這兒當做生活中的一個『安全出口』。「
「開業、走紅、結業」,她帶一點不甘心地結束前兩段創業經歷,但始終沒有放棄開店的想法。直到再次遇到志趣相投的合伙人,擁有了現在這家白天賣咖啡、晚上賣酒「非常口」。店名的由來並不複雜,她向我們解釋道:「店裡有一道可以望向藍天白雲的綠色懸空樓梯,很像一個安全出口。」李若星期待以不同空間和飲品,給顧客帶來一種生活在別處的閒適:「希望大家能把這兒當做生活中的一個『安全出口』」。
「我反而經常調侃自己的工作是『上鐘下鍾』。「
至於為什麼選擇白天賣咖啡、晚上賣酒,李若星的回答也出奇地簡單:「其實咖啡館真的很難賺錢,即便在沒有店租的壓力下,電費網費也很難 cover。於是便賣起了酒。」在她的理解中,咖啡店給人帶來的感受和用料、環境、氛圍息息相關,而一杯酒承載著每個調酒師、經營者截然不同的思路,這也是最容易被忽視的一部分。
對於「酒吧 & 咖啡店老闆」這個身份,李若星有些不太確定:「我不覺得這算兩個行業,也不感覺像兩種身份。我反而經常調侃自己的工作是『上鐘下鍾』,偶爾也會心甘情願地化身為陪酒陪聊。」在工作間隙,能聽到顧客的酒後真言,也讓身為夜班工作者的李若星備感榮幸。當然,有趣的人和事都在不斷刷新,「就在上周,我在店裡上鐘上到了早上七點。因為喝完酒好玩的人太多了!」
就像電影《心靈奇旅》中主人公喬伊·高納所意識到的那樣——每個人心目中的「火花」往往並非一件事、一份從一始終的工作。看似「不務正業」的年輕一代,反而從傳統的工作生活模式中解脫,讓有關理想和現實的困惑、兩難迎刃而解。所謂理想、麵包兩手抓的生活,好像沒那麼觸不可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