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開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這首詩主要是告訴人們要珍惜時光,不要辜負年華。這句話也同樣適用愛情。當愛情來的時候就一定要抓住,不要等到戀人嫁給別人後才追悔莫及。
聶耳是我國著名的音樂家,也是偉大的革命人士。在他短暫一生裡,創作了很多膾炙人口、鼓舞人積極向上的歌曲,例如:《義勇軍進行曲》、《賣報歌》、《畢業歌》、《梅娘曲》等。
而聶耳的感情生涯中,有一個人始終讓他念念不忘,這也是他心中的最大遺憾。
1912年,聶耳出生於雲南省昆明市的一戶極為普通的家庭,4歲的時候父親因病去世,家裡的生計全部依靠聶耳母親售賣藥品去支撐。
聶耳在小學時就展現出了極高的音樂的天賦,曾被選為該校學生音樂團的指揮,並曾榮獲該校第一號學生獎狀。十六年那年,聶耳考入雲南省立第一師範學校高級部外國語組。在這裡,他邂逅了一生的摯愛袁春暉。
聶耳是經過朋友張庾候的介紹,認識了袁春暉和袁令暉姐妹,當時袁家姐妹在東陸大學預科班讀書。四個人都愛好音樂,閒暇時間經常聚在一起唱歌聊天。
相識後,聶耳了解到袁春暉與自己有著同樣的身世,都是幼年失去父親,靠著母親撫養長大,相同的經歷讓兩人也互生同情之心。久而久之,同情心變成了愛心,兩個年輕人就這樣相戀了。
兩人都是彼此的初戀,情竇初開的年紀,這段交往的日子對於聶耳來說是最幸福的時光。
兩人彼此給對方起了愛稱,由於聶耳在家中排行老四,他本人又十分喜歡小狗,於是,袁春暉就給聶耳起了一個愛稱「聶四狗」,同樣聶耳也給袁春暉起了一個與名字相近的愛稱叫「吹吹灰」。
節假日,兩人常常外出打網球,或許處於戀愛中的男人,內心都是無比細膩的。當聶耳聽到袁春暉說從來沒來沒有吃過巧克力,聶耳就默默地省吃儉用為袁春暉買來了一塊巧克力。
袁春暉的家門口有一顆茂盛的緬桂花樹,袁春暉得知聶耳喜歡聞緬桂花的清香,所以袁春暉每次見聶耳時,都會把緬桂花用棉線穿好掛在胸前的紐扣上。而聶耳總是把袁春暉胸前的緬桂花要去夾在書裡。時間一長,聶耳就收集了很多的緬桂花瓣。
聶耳是校園演劇隊的骨幹力量。有一次,聶耳出演《雷雨》中的魯貴,由於受當時「男主外女主內」等封建殘餘思想的影響,學校裡缺乏女學生,所以聶耳就去邀請袁春暉出演四鳳。袁春暉很不滿意這個角色,她說道:「我不和你演這個隔著輩分的角色,要演就演我倆相般配的角色。」
學生時代的戀情,總是那麼青澀,那麼單純,那麼天真,這才是愛情最好的樣子。
兩人戀愛的消息傳出後,袁春暉的同學們都很不理解,紛紛在背後議論,為何袁春暉會喜歡貧窮的聶耳。甚至有人說:「怪誕,堂堂東陸女學士,竟看中那個又窮又酸的稀飯生(師範生)!」但袁春暉毫不在乎同學們的議論。
說者無心,聽者有意。這些議論深深的傷害了聶耳的自尊心,他想給戀人最好的生活。所以當母親提出要去提親,趕快將親事定下來時,被聶耳拒絕了。聶耳認為應該先立業後成家。
他說道:
「我現在一事無成,談什麼婚事。要考慮的是事業和前途。等將來時機成熟,再解決這個問題不遲……如果結了婚,再生個小孩子,那就會陷在小家庭的圈子裡拔不出來。還談什麼遠大的志向呢?」
聶耳的話聽著是很有道理,但是他忽略了一個現實問題,那就是他的事業什麼時候會成功?需要袁春暉等他幾年,而且女孩的青春是有限的,真的要讓袁春暉拿青春來賭這個明天嗎?而且袁春暉從來沒有要求聶耳給他什麼物質生活。
母親這次提親的建議被聶耳拒絕,卻不曾想,他再也沒有了提親的機會。
1930年,大學畢業後的聶耳正準備回家鄉任教,但是由於他曾參加過學生運動,被叛徒出賣,隨時有被捕的風險。所以,聶耳為了保命只能暫時離開昆明。
聶耳離開昆明後,就前往上海尋找工作,就這樣聶耳與袁春暉開始艱苦的異地戀情。
來到上海後,聶耳進入了明月歌舞社工作,並得到黎錦暉的賞識,黎錦暉破格錄取聶耳為樂隊練習生,並為他取名為「聶耳」。
明月歌劇社中美女如雲,如王人美、白麗珠、談瑛等演員,都曾和聶耳共事過。但是聶耳的心中只有袁春暉。
他在1933年給好友張庾候的回信中寫道:「我希望你有些事不必神經過敏,老實說:我現在愛的人只有小三暉(即袁春暉),我不管她怎樣『人小心大』,『用情不專』等語,我總覺得她也一樣地愛著我。」
確實如他所說,袁春暉確實深愛著他,也在等他歸來,可是這份深愛終究沒有經得住時間的考驗。聶耳寫信時已經與袁春暉分開三年了,袁春暉等了她三年,不知道還要繼續等多少個三年。
在那個年代,普遍不到二十歲會成家,特別是女孩,而這三年中,袁春暉面臨著巨大大壓力。
隨著上門提親的人數增多,袁春暉也在動搖,更為重要的是袁春暉還要照顧單身多年的母親,年齡、生活、未來,這些現實問題都是袁春暉要考慮的。而聶耳卻始終沒有給袁春暉一個正式的婚約,袁春暉不知道還要等他多久。
終於在母親等親人的勸說下,袁春暉嫁給了一位當地頗有名氣的商人。
遠在異地工作的聶耳得知初戀已嫁的消息後十分傷心,但也非常無奈,也許兩人只能相戀,註定不能攜手到老。
而書中的桂花瓣,則不斷讓聶耳想起這段刻骨銘心的愛戀,每當聶耳翻開書籍時,緬桂花辮的香氣便撲面而來,讓他回憶起這段青澀的戀情。
從現存的《聶耳日記》中仍然可以看到聶耳與袁春暉的通信記錄,有20餘次。可見,身在異鄉拼搏事業的聶耳始終思念著袁春暉。也許聶耳不止一次的想過,等他事業有成或者賺夠了錢,就馬上去迎娶心上人,他認為只有這樣,才能不委屈愛人。
兩人的感情與其說敗給了時間,敗給了現實,不如說是敗給了聶耳自卑的心理。如果他自信一些、勇敢一些,或許這段戀情會修成正果。
1935年7月17日,聶耳在日本神奈川縣藤澤市鵠沼海濱遊泳時,不幸溺水身亡,年僅23歲。聶耳遇難後,人們在整理他的遺物時,發現了很多乾枯的緬桂花瓣。原來,他一直將這些花瓣帶在身邊,袁春暉這位初戀女友,始終在聶耳的心裡有一席之地。
千百年來,有情人終成眷屬一直是愛情的最高理想。聶耳與袁春暉兩人相識於最好的學生時代,奈何造化弄人,成為彼此心中的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