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是個十足特殊的年份,不僅因為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更因為曾經被認為「垮掉了」的90後們邁入了30歲的大關。
30歲也成了常年自帶流量的爆款熱搜。無論是最近大火的現象級綜藝《乘風破浪的姐姐》還是一上線就搶佔輿論熱點的電視劇《三十而已》,都讓「三十歲」的話題再度翻紅。
毫無疑問,在中文的語境裡,30歲是一個頗為可怕的字眼,它往往意味著要用膠原蛋白換來金錢與地位,要成家更要立業。
於是,三十歲要等於事業有成,要get房子車子和對象,還要保住顏值沉澱乾貨……本來遊刃有餘、不慌不忙的走完20歲的康莊大道,當一腳踏進30歲的大門突然焦慮叢生,因為自己的30歲離中國人眼中的「三十而立」相距甚遠。
大齡未婚
底層搬磚
租房居住
發胖早禿
……
30+的姐姐們要乘風破浪,要貌美如花,還要生兒育女……中國女性的三十歲顯然是「南上加南」。
雖然舞臺上姐姐們英姿颯爽,要顏有顏,要錢有錢,然而依舊逃不開30+的「魔咒」打call:
有的姐姐單身恨嫁,期待愛情;
有的姐姐遭遇職場危機,亟待轉型;
有的姐姐經歷感情危機,成了單親媽媽;
有的姐姐求子心切,期待新生……
這些困惑恰恰與一開播就火遍全網的《三十而已》不謀而合,令無數女性產生共鳴。無論是夫妻情感危機,還是工作職場危機,亦或是在大城市奮鬥者的生存狀態、單身青年被父母逼婚的無力感和孤獨感,都是很多30歲左右的年輕女性所要面對的殘酷現實和危機。
然而婚戀市場上的單身女性更慘。一旦邁過30歲的門檻就迅速貶值,被一眾更年輕的妹妹「碾壓」。即便事業有成,家境優越,依舊不及20+的小姐姐受歡迎。
好像只有20歲的女生可以談青春,而30歲的女生就必須要放棄自我,遮掩光芒,做職場中混日子的「老油條」,做生活中顧廚房的家庭主婦。然而,她們也不過才「三十而已」啊。
眼前的生活已經一地雞毛,還要時時刻刻保持顏值在線,窈窕纖細,少女感更是娛樂圈女星的常年「標配」。
雖然《乘風破浪的姐姐》是一個標榜打造一支不同少女團體的成熟女團旗號,但無論是節目走向,評判標準依然還是少女團體的那一套,換湯不換藥。打開各種社交媒體,撲面而來依然是XX女星XX歲,滿滿少女感,凍齡不老……
可能對女性年紀最在意的就是中國的媒體們了。
你也為這個社會只對女性如此嚴格?too young to naive !早禿的30+男生們同樣不輕鬆。
或許以下這份數據更能說明中國年輕人,尤其是男人們30歲前的「焦急」:
據一項全球購房者平均年齡的調查報告顯示,中國北京的青年以27歲的年齡榮登最小年齡榜首!而英國、美國人首次購房的年齡在35歲;年齡最大的是德國和日本,在41歲左右。
畢竟,在中國丈母娘的詞典裡,沒房=沒娶媳婦的資格。
對於大部分家裡沒礦的普通人而言,職場上混的不如意當然就沒有買房上車的資本。
知乎上有位網友這樣形容職場中的30歲:
「30歲,如果是做一線,至少要有過硬的技術。如果是做管理,至少是帶團隊了。再過幾年就更尷尬了,35歲的中年危機如期而至。」
在一項調查中,70%的HR也表示,公司不會招聘超過30歲的基層員工,原因有三點:
1)30歲還在基層混跡,一看就沒什麼能力。
2)30歲的人都是老油條,不如職場新人好管理。
3)30歲的人學習能力下滑的很快,沒有什麼培養價值。
雖然前輩理念有些殘忍,但人在職場,就是適者生存。
今年受到疫情的影響,很多行業都不景氣,許多公司從年初就開始裁員降薪求生存。對於危機,在準備做好應對方式的同時,還需要放平心態,重新審視一下自己。
30歲的人大部分都已經在職場上摸爬滾打了至少五年以上,或多或少都積澱了獨屬於自己的資歷。而職場中所謂的資歷,一方面是「資」,另一方面還有「歷」。年齡的增長雖然意味著歷練的增多,但卻並不是意味著你的資格老了。而歷練正是來源於日常的工作,來源於在工作中的一點一滴的經驗和積累。
業精於勤,如果你具備了終身學習的能力,並將自我提升作為永恆的人生議題,那麼管它三十也好,四十也罷,你都不會在焦慮中迷失自己。30歲也不是職場晉升的終點。大器晚成,逆襲開掛的例子比比皆是,機會只留給有準備的人。
那麼到底又是誰給三十歲立下了這些讓人扎心的flag?
這就不得不從中國的傳統文化說起。「三十而立」,出自《論語·為政》。這是孔子對自己在30歲時,所達到人生狀態的自我評價,是指他在這個時候,做事合於禮,言行都很得當。
而以孔孟為代表的儒家思想一直是備受中國統治階層「團寵」的上層建築,幾千年來牢牢霸佔C位,猶如金科玉律一般流芳百世。演變至今「三十而立」已成為經濟和自我意識獨立的代名詞。
雖然,不是人人都能做孔聖人,但後人往往把孔子的這些自我評語,作為人生不同階段所應達到的生活理想狀態。但相較於50歲即知天命的古人,如今平均壽命已達到77歲的國人或許無需在如此焦慮。
即便很多在今天看來高光滿格的人生贏家,他們的三十歲也並沒有「立」起來。
30歲的魯迅,頻繁跳槽,收入微薄,在家啃老。
30歲的劉強東,正在北京中關村賣著光碟。
30歲的馬化騰遭遇了網際網路泡沫,窮困潦倒,甚至連1000塊現金都拿不出來。
30歲的董明珠,丈夫卻因病去世,為了養活2歲的兒子,選擇南下打工。
……
這是一個多樣化的社會。每個人的環境不一樣,起點不一樣,職業不一樣,理想不一樣,定義成功的標準也不一樣。更不存在什麼統一衡量人生的單一標準。現實中也總有一些「殘忍」讓我們不得不去面對。然而這些現狀存在於每一個年齡段。不同的人生悲喜不只屬於30歲,也屬於20歲、40歲、50歲……
著名未來學家託夫勒曾這樣說過:「唯一可以確定的是,明天會使我們所有人大吃一驚。」
既然未來是無論如何都無法預知的。那麼我們普通人類能做到的也就是抓住現在。在自己的時區裡踏踏實實,不斷堅持學習,與自己縱向對標。
在職場,我們往往誤會年齡等於「資歷」。其實年齡只是「資」。我們工作中一點一滴的經驗累積,視野格局的變化……才是那個「歷」。只要我們有自己的目標——無論是升職加薪還是家庭幸福——現在的每一天都是未來的積累。給自己設定目標,而不必用世俗定義的條條框框來衡量自己。
所以,30+的小哥哥小姐姐們,請對自己好一點,從心出發,從容生活。畢竟,誰知道未來還會不會有什麼更糟糕的事情發生呢?
本文由經理人分享(ID:manashare)原創,如需轉載請通過公眾號後臺申請授權。
(下載iPhone或Android應用「經理人分享」,一個只為職業精英人群提供優質知識服務的分享平臺。不做單純的資訊推送,致力於成為你的私人智庫。)
(本文屬 @經理人分享 原創,轉載請註明出處並附上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