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上海老字號中餐館往事,哪個是你最懷念的味道?

2020-12-13 上海發布

上海餐飲業歷史悠久,早在1260年南宋時,已有本地人開設便飯店。1843年開埠以來,國內外各色風味的飯店更如雨後春筍般湧現,許多耳熟能祥的上海老字號餐飲店就名列其中。今天一起回顧一下上海灘老字號中餐館的往事,看看哪個是你最懷念的味道吧~

上海酒菜業概覽

上海餐飲業歷史悠久,早在1260年南宋時,已有本地人開設便飯店。1291年,上海建縣,逐步發展成貿易港口和漕糧運輸中心,人口增加到20多萬,餐飲業也隨之興盛。明代,在蘇州河以北和徐家匯等集市地區,均有酒菜館開設。在城隍廟和十六鋪一帶商業區經營飯菜點心的飲食店攤增至百餘戶。

1843年,上海開埠,萬商雲集,經濟飛躍發展,飲食業發展更為迅猛。單就酒菜業而言,便從十六鋪、城隍廟逐步延伸到廣東路、福州路、浙江路、南京路、西藏路一帶,繼又發展到蘇州河以北天潼路、河南北路、寶山路。除本幫菜館以外,又增加了不少具有外地各幫風味的菜館。徽幫菜館其萃樓、大富貴、大中華等率先進入上海,繼之而來的是蘇州、無錫幫的「太湖船菜」,有大加利、大鴻運等,接著廣幫的杏花樓、新雅 、大三元、新亞大酒店等較早在滬經營。寧波菜館甬江狀元樓、四明狀元樓,四川菜館大雅樓、蜀腴、梅龍鎮,鎮揚菜館新半齋、老半齋,京幫菜館會賓樓、悅賓館,河南菜館梁園致美樓、厚得福,福建菜館小有天、天樂園,清真菜館洪長興、南來順,素菜館功德林、春風松月樓等等,也都先後來滬,競相經營。

20世紀初上海街頭的小吃攤。來源:Virtual Shanghai

20世紀20年代,市區約有300家酒菜館。到20世紀30年代,上海酒菜業已具有京、廣、川、揚、滬(本地)、蘇、錫、寧、 徽、閩、湘、豫、潮、杭、清真和素菜等16種中國地方風味特色。1937年後,酒菜館增至700多家。其中大店、名店多集中在今西藏路、北京路、延安路一帶。1942年1月,成立川幫菜館同業會,兩年後改名「上海區酒菜館同業公會」。

1932年的西藏路街景,圖中可見餐飲店林立。圖片來源Virtual Shanghai

為適應消費者需要,廚房業也有發展,除承包商店、工廠、洋行、錢莊等夥食,每天按時送飯菜上門服務外,還就店供應便飯小吃,承辦居民婚喪喜慶筵席或派廚工,帶上已初步加工好的原料、調料、餐具、工具等,上門服務。還出現為了客戶上門服務的包飯業廚房。

抗日戰爭勝利後,上海酒菜館裝潢趨豪華,菜餚精益求精,金門、南國、康樂、南華、新華、紅棉、新都、大東、新雅、杏花樓稱為十大酒家。新開酒店競用「鴻運樓」「狀元樓」作店名。

解放之初,上海市區有酒菜館600餘家,從業人員10000餘人,營業額2000萬元。改革開放之後,允許個體、街道和各行業經營酒菜館,全市酒菜館共有753家,從業人員19144人。

1980年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編印《上海指南》中的「上海市各地方風味名菜館一覽」表格。

1984年起,快餐業開始發展。1989年,第一家肯德基進入上海。1992年,全市酒菜業價格放開。當年市區有酒菜館6565家,從業人員65117人,營業額15.93億元。而在市場競爭力度不斷加強的大環境下,酒菜館的價格更趨實惠,本地市民外出就餐的次數也日益增加。

滬上九彩業老字號

老正興。創建於同治年間,本幫菜鼻祖。原名為"正興館",因冒名者甚多,遂改名為"老正興"。菜館以河鮮出名。名菜「下巴甩水」,用太湖烏青魚下巴嫩肉和魚尾做成,濃油赤醬,醇厚入味。「油爆蝦」,用青殼大河蝦油汆至金黃,放調料煎熬,殼脆肉嫩汁濃味鮮。「青魚禿肺」,老正興獨創,用魚肝作菜料,烹製的魚肝,嫩如豬腦,整塊不碎,肥鮮非常。

老正興歷史照片,攝於1920年。來源:Virtual Shanghai

上海老飯店。本幫菜館,1875年,上海縣城舊校場路開業「榮順館」,1965年定今名。1978年,遷福佑路242號。以烹製河鮮和四季時令菜為主,擅長煸、燴、炸、蒸、糟,菜餚原汁原味,汤滷醇厚,濃油赤醬。看家菜「扣三絲」刀工精細,火腿絲、雞絲、筍絲均勻,湯汁清冽,口味鮮美。

梅龍鎮酒家。川滬融合風味,創建於1938年3月,取名於古典京劇《遊龍戲鳳》中的一面旗幡。原設在威海衛路,1942年遷南京西路1081弄22號。首創香嫩滑爽、清鮮醇濃的「海派川菜」,菜餚保持川菜酸甜麻辣五味特色,結合滬地口味,突出新鮮醇厚。

大富貴。徽菜館,初名「徽州丹鳳樓」,1881年開設,原址在老西門中華路肇嘉路(今復興東路)轉角處。1940年遷址中華路1465號,改名大富貴。名菜「鳳還巢」,用土豆絲、蝦茸、雞蛋等製做巢型,用熟雞蛋黃鑲入雞茸、蝦茸炸成虎皮蛋狀,放入巢內,形態逼真,風味獨特。

新雅粵菜館。創建於1926年,原名「新雅茶室」,原址四川北路虯江路口,1932年遷今址南京東路719號。菜餚品種多,新、奇、異,常年應市的有二三百種。名菜七星葫蘆鴨、八珍燴蛇羹、脆皮燒雞、焗釀禾花雀、冬茹燉乳鴿、五彩蝦仁、煙鯧魚、炒鮮奶、烤乳豬、冬瓜盅等。

新雅粵菜館舊影,來源Virtual Shanghai

潔而精川菜館。1927年在興安路創建,1958年遷雁蕩路82號今址。最初經營雲南菜,1937年改營川菜。菜餚色豔形美,原汁原味。當家菜有幹煸牛肉絲、幹燒鯽魚、魚香菜苔、家常豆腐、生爆鱔片、毛峰魚片、陳皮牛肉、手抓川味雞、潔而精串烤等。

綠楊邨酒家。創辦於1936年,初以揚州菜點享有盛名。解放後,以一流的菜點和精湛的服務,名揚海內外。推出「百菜百味,一菜一格,清鮮醇濃,麻辣見長」的特色菜餚。

揚州飯店。淮揚菜館,1950年,江西中路374號3樓開設「莫有財廚房」,烹菜講究選料、刀工,注重火候,原汁原味,口味淡雅清新,甜鹹適中。1970年,改稱「揚州飯店」。名菜點有水晶餚肉、莫家乾絲、龍眼火腿、清燉蟹粉獅子頭等。

燕雲樓。由南華酒家創辦,初經營粵菜。1948年,轉營京菜。名菜有宮廷菜、仿膳菜、孔府菜,以烤北京填鴨聞名。90年代起,增設南北海鮮自選貨架,當眾加工烤鴨、上臺批鴨等。

功德林。素菜館,於1922年,在北京路貴州路口創立。揚州風味,選料精細,豆製品自製。仿葷食品形態逼真。口味清淡、鮮嫩、爽滑。名菜有五香烤麩,素料清炒蝦仁、炒鱔糊、炒蟹粉、炒雞絲、糖醋黃魚、炒腰花、茄汁魚片、咕咾肉、三鮮魚肚等。

春風松月樓。素菜館,經營本幫素菜,兼融京、蘇、揚多方風味,大眾與高檔菜餚。名菜有羅漢齋,素料五香全鴨、走油蹄膀等。另有素菜包聞名。

春風松月樓舊影。來源:黃浦區檔案局。

其他餐飲行業老字號

除了酒菜業以外,上海餐飲業中的糕團、麵團、粥、油餅饅頭、茶樓、熟水就都發展成為自然行業,各自組成同業公會。

糕團業

糕團業分蘇、寧兩幫。蘇式常年供應條頭糕、定勝糕、壽桃糕、蜜糕、赤豆糕等,冬春以糖年糕、豬油年糕為主,夏季以冷團為主,清明有青團,秋季有重陽糕。寧式有包餡熱年糕團,現做現賣,冬春以寧波年糕為主,夏有糖糕、冷麻團、油氽細沙糯米餃,端午有粽子。1943年,「上海糕團點心商業同業公會」 成立。

五芳齋點心店。1858年創建,以蘇式五色糕團知名,選用芝麻、玫瑰、桂花、松花、薄荷5種香料和糯米製成,所以店名取為「姑蘇五芳齋」。最興旺時五芳齋點心店在上海河南路、西藏路、蘇州等開設了五家分店。五芳齋用料講究,操作精細,糕團軟糯甜適中,「船點」形狀逼真,四季有應時品種。兼營麵點、菜餚。

五芳齋舊影。1910年攝。來源:Virtual Shanghai

沈大成糕團點心店。1880年,在湖北路福州路口建沈大成粥店,1924年遷今址,改今名。用料講究,製作精細,外形美觀。名點有粢飯糰、方糕、條頭糕、壽桃糕、定勝糕等,太白拉糕色澤晶瑩如冰石,酒香濃鬱,甜糯適口。兼營面點。

滄浪亭點心店。1950年,建於重慶南路122號,1957年遷老重慶中路淮海中路口今址。以經營蘇州特色麵點、糕團,而被人稱為「上海姑蘇特色面點」、「糕團第一店」。深受上海人的喜愛,名噪海內外,早年京劇大師梅蘭芳演出結束後,也曾來他家食用。應時品種有春節糖年糕、百果松糕、豬油年糕,夏季茯苓糕、方糕、炒肉糰子,中秋鮮肉月餅等。90年代,增加可可拉糕、白脫鹹味糕、檸檬素油年糕等名品。面點以三蝦麵、蔥油開洋面出名。

滄浪亭點心店舊影,牌匾上依稀可見「滄浪亭」三個字。

鮮得來排骨年糕店。雲南南路38號,1951年設店。傳統工藝手工操作,做出的排骨年糕潔白細膩、鮮糯可口、肥而不膩。由於價廉物美、就餐方便,深受廣大食客的歡迎,遂以食客的贊語「鮮得來」引為招牌。

麵團業

初有餛飩、湯糰攤,攤主肩擔走街串巷。1928年,成立「楚北旅滬面業公會」,1930年改為「麵團業同業公會」。

麵團業分3幫。徽幫有湯園、各色澆頭面、湯炒麵、餛飩等點心,湯糰花紋粗,有芝麻、鮮肉、玫瑰、薄荷、豆沙、蝦肉等品種,個大、餡多、皮薄,吃口軟糯。湖北幫有湯糰、陽春麵、小餛飩、菜肉餛飩,湯糰花紋清楚,皮薄、餡多,價格低廉。寧幫主要有寧波湯糰,細巧甜香為特色。

喬家柵。有上海喬家柵和喬家柵食府。十大名點:湯糰、擂沙團、粽子、貓耳朵、松糕、八寶飯、蝦仁月餅、香糟田螺、麵筋百葉、三鮮碧子團。

1884年地圖上可見喬家柵的大致方位

四如春。1929年建,經營徽幫湯糰、餛飩麵食。湯糰餡佳,加工精細,尤以芝麻湯糰花紋細巧、甜香糯俱佳聞名。50年代,首創蒸拌麵,以衛生出名。初在瑞金一路15號,後遷至今址普陀區石泉路近鎮坪路。

美新湯糰店。在陝西北路105號,1937年建,經營寧波豬油湯糰,光潔糯滑,皮薄餡足,入口即化。粽子、八寶飯也非常有名。

油餅饅業

油餅饅業經營的食品主要有兩類,一類以生煎、蟹殼黃、小籠包、湯包、牛肉湯等為主,為上海特色點心。一類以大餅、油條、豆漿、粢飯糕、油餅、脆麻花、老虎腳爪等為主,有南京、鎮揚、丹陽、鹽城、黃橋、泗陽、河南等派別。1951年,成立油餅饅業同業公會。

大壺春。1932年建,專營生煎饅頭、蟹殼黃、牛肉湯。饅頭圓整飽滿,包捏均勻,底板金黃,皮薄餡多。

四川路漢口路路口的轉角處的大壺春

吳苑餅家。1935年開設,經營蘇式酥餅、蟹殼黃、生煎饅頭,設電話訂貨、送貨上門業務。以蝦肉生煎皮薄、餡大、汁多、味香聞名。

王家沙。創設於1945年5月,地處南京西路王家厙(shè),經營各色中西點心及滷味小吃。其蟹粉生煎饅頭、蝦肉餛飩、豆沙酥餅、兩面黃(炒麵)有「四大名旦」的美稱。

南翔饅頭店。1900年開設長興樓,後改今名。蟹粉小籠形似寶塔,收口如魚唇,上桌時口溢蟹黃油,色香味形俱佳。

粥店業

粥店業主營白米粥、粥菜,兼營客飯、麵點、豆漿,花色粥有雞汁粥、桂花赤豆粥、白糖蓮心粥、魚生粥、皮蛋粥等。1937年,成立「粥店商業同業公會」。

20世紀30年代上海街頭的流動粥攤

小紹興雞粥店。1941年在雲南南路大東新旅社門口設小紹興雞粥攤,應市白斬雞、雞粥。1979年6月在雲南南路恢復經營白斬雞、雞粥、全色血湯。1982年,恢復小紹興雞粥店。1984年,擴大經營面積,1992年翻建為十開間六層樓,改名小紹興酒家。小紹興的白斬雞是滬上名菜,選用特定雞場飼養的浦東三黃雞。雞皮金黃,肉潔白,皮脆肉嫩味鮮,肥而不膩,配有自製調料。

茶樓業

1855年,上海城隍廟湖心亭開設「也是軒」茶樓,後改稱「宛在軒」,俗稱「湖心亭」。1862年,在鄭家木橋北堍開設松風閣。1876年,福州路開設三層高的閬苑第一樓,1907年上海縣城隍廟九曲橋旁開設春風得意樓,這兩處滬上最大的茶樓,均可容客千人以上。

春風得意樓舊影

1936年,單城隍廟地區就有茶館10家,且顧客各不相同——賞樂園以養鳥客為主,桂花廳以居民茶客為主,樂圃閬以賽璐珞、骨牌商茶客為主,東樓以攤販小商茶客為主,玉液春以工匠、貨郎茶客為主。1939年,天潼路703號東方茶樓業主發起組織「茶樓業同業公會」。

上世紀初茶樓內景。攝於1917年,來源:Virtual Shanghai

湖心亭茶樓。豫園路257號,豫園荷花池中央。上堂供應高檔名茶,下堂供應中檔紅綠茶,清晨供應大眾茶。

19世紀末的湖心亭茶樓。來源:Virtual Shanghai

一樂天茶樓。原址在南京東路613號二樓,1917年建,設百餘張茶桌。1966年改為飯店。

一樂天茶樓,約攝於二十世紀30年代。來源:Virtual Shanghai

資料:上海通志館

編輯:周寶平

相關焦點

  • 上海人記憶中最經典的味道,上海經典老字號風雲榜
    「老字號」這三個字,代表著恆久、尊貴和榮耀,當你輕輕將這三個字念出口時,便仿佛有老味道從舊時光裡穿梭而來,十裡洋場的繁華舊夢恍若重現眼前。光明邨的鮮肉月餅、老大昌的冰糕、杏花樓的青團、沈大成的糕點……都是上海人記憶中最經典的味道。
  • 「上海老字號指南之一」:上海的老味道,那些本幫菜的老字號菜館
    老派爺叔摘要:上海的老字號,是這座城市最寶貴的文化財富,也是匯聚成老上海風味的一個個精彩和傳奇。老派爺叔就開始介紹上海的那些久負盛名的老字號。上海的老字號,是這座城市最寶貴的文化財富,也是匯聚成老上海風味的一個個精彩和傳奇。
  • 「上海老字號指南之四」:中西合璧的老味道,老字號的西餐館
    老派爺叔摘要:上海是近代中國最早對外通商的口岸,隨著大量洋人的到來,西餐也開始在上海逐漸風行,並和上海本地的口味結合,出現了獨樹一幟的海派西餐,同時也出現了一些名聞滬上的老字號西餐館。圖1:海派西餐就是中西合璧的老味道上海是近代中國最早對外通商的口岸,隨著大量洋人的到來,西餐也開始在上海逐漸風行,並和上海本地的口味結合,出現了獨樹一幟的海派西餐,同時也出現了一些名聞滬上的老字號西餐館。
  • 法國人的「媽媽味道」,味覺記憶不止屬於中國!
    這一刻,我才重新定義了「媽媽」;才明白,遠離父母,並沒有想像中美好;法國生活,讓我們漸漸更清晰了「家」的含義,也更明白和了解了「媽媽的味道」。、吃到有媽媽味道的飯菜,開始給自己貼上了「中國胃」的標籤。」是一道傳統的Crumble「鄉村麵包布丁」、是「Gâteau au chocolat fondant」熔巖巧克力蛋糕、是火腿奶酪三明治「Croque-Monsieur」、是傳統檸檬蛋糕「Gâteau au citron」.
  • 上海「人氣最火爆」的餐廳,是老上海人最懷念的經典味道!
    努力帶你走進葛葛鏡頭裡的每一個故事……上海最為中國重要的經濟發展城市,地位有目共睹,今天咱們就來聊聊老上海的美食,對於這家餐廳,當地人稱它是記憶中老上海的味道,十分懷念。每天就餐的人「數不勝數」,非常受歡迎,這家餐廳就是「長壽粗麵館」!
  • 「上海老字號指南之三」:海納百川的老味道,各大菜系的老字號
    上海是個海納百川的移民城市,來自各地的移民也把各自家鄉菜帶到了上海,不但中國的各大菜系,就連世界各國的菜系,在上海都有代表的餐館,今天就來說說各大菜系的老字號。說起各大菜系的老字號,大富貴酒樓自然是當之無愧的老大。
  • 實用設計——「冰封往事」充氣椅套
    兩位設計師設計的「冰封往事」是一個透明的充氣椅套,採用高彈性塑料做成,使用時將其包在舊家具外面,然後充氣,如此一來仿佛把舊椅子用冰塊封住,讓你可以坐在美好的回憶上回憶往事。 由於採用高彈材料做成,因此適合多種形狀的椅子,給設計本身增加了獨特性:外表是統一的,但內心各不相同,就仿佛「幸福的家庭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這款設計曾參加2012年在米蘭舉辦的「Unpacked Exhibition」展。
  • 再來壹盒上海!2021,讓這些老字號產品陪你去拜年!
    而今年,一個籌備已久的禮盒品牌——「色壹」誕生了我們聯合了滬上的經典老字號們將它們的看家產品放入禮盒之中想給你的伴手禮來點新意!在上海,一頓豐盛的晚餐必然少不了濃油赤醬的出席鹹中帶甜、油而不膩的葷鮮是永遠的C位而在這個領域,老字號則是當之無愧的專家醬鴨、叉燒、香腸,醉蟹……這些令人垂涎欲滴的葷菜都會出現在「色壹」禮盒中名不虛傳的「醃臘博物館」——「萬有全」創建於1851年,「貨真價實」的經營理念讓萬有全的發展越來越好
  • 上海老字號泰康餅乾為啥叫「萬年青」?
    提及上海的老字號,我想每一位老上海都能夠對此如數家珍。繁華熱鬧的南京路商業街上,就匯聚了那麼一批上海知名老店:新雅、泰康、沈大成……人們耳熟能詳的老牌子皆扎堆於這個被稱為「中華第一商業街」的地方。作為上海歷史悠久,屹立不倒的金字招牌,泰康食品的名號即便在南京路上依然是響噹噹的。店內各色上海各類經典食品應有盡有,記憶中的「小辰光額米道」大多能夠在此找到。即便是如今這個網購興起的時代,尖峰時段,南京路上的泰康食品店依舊人頭攢動,無論哪個櫃檯前都排起了長隊。
  • 上海人最愛!滬上老字號糕團大搜羅!
    上海人對於糕團,有種無法形容的情結,尤其是那些滬上老字號糕團,這麼多年過去米道依舊嗲到不行!條頭糕、雙釀團、餈毛團…上海最好吃的糕團老店們小資君幫你們找到啦!「沈大成」人氣小吃:條頭糕、雙釀團、餈毛團沈大成是上海老字號點心店,各種美味糕點中還是最愛條頭糕。糯米很Q糯,夾上細膩又微甜的豆沙泥,軟糯鮮甜,口感很贊。早上當早飯也不會太膩,熱熱的吃的時候還有一股糯米的香味。
  • 食品飲料:乘風破浪的「老字號」們
    食品飲料裡住著每一個中國人最柔軟的回憶,它餵養著無知童年、瘋狂青春、成長、歡聚還有離別。
  • 小時候媽媽味道的「傳統手工老式雞蛋糕」
    重溫一下小時候的溫度也顯得更加的懷念。今天教大家做一款小時候的味道:雞蛋糕< 帶你回到過去的溫暖又美味 · 老式雞蛋糕 >」的朋友也可以自己加一些堅果、小水果乾等雞蛋糕是非常好吃的單品之一,我從很小的時候就一直在懷念這個味道。因為長時間不在家,這一份美食的背後完全透露出來的是一種家鄉的風味,一種傳統的記憶。
  • 【那些年,上海美食的記憶】-- 之蔥油開洋拌麵
    前文寫了「清湯陽春麵」,認為「簡單的,其實並不簡單」。上海許多小麵館,有做蔥油拌麵的,但很少有能做好蔥油開洋拌麵。以前高安路的「夏麵館」,有過蔥油開洋拌麵,但味道確實一般,功夫還是不到,沒有領悟「複雜」工序才能做出好面。開洋是個鮮物,海蝦去皮曬乾之後,就叫做開洋。開洋的顆粒越大,等級越高,越幹品質越好。由於開洋的特性,所以開洋下油鍋前的工序就變得要緊。
  • 這些逐漸失傳的「假西餐」,你都吃過嗎?
    海派西餐正式的出現是在1843年11月,上海根據《中英南京條約》中的條款,正式對外開放後(此事件稱為「上海開埠」)。當時,各式西餐的飲食方法和文化在上海百花齊放,有由外國人經營的西餐館,也有由中國人開的「番菜館」。 到上世紀初,上海的西餐館就已達到200多家。當時連餐館名字也具有上海味道,不叫「西餐廳」,而叫「西菜社」或是「西菜館」。
  • 能讓你上頭的,不僅僅是一顆糖|最上海
    如果把城市比作糖果,你會怎麼選擇?在我的眼裡,北京是夾著烤果仁的牛軋糖,深圳是活力四射的跳跳糖,杭州是清新怡人的水果糖……那最能代表上海的是什麼糖果呢?既要有西洋點心濃鬱的奶香,又要有中式糖果的細膩口感,最好是老人小孩都喜歡吃。對了,再來一點與眾不同的特色。
  • 吹爆壽昌這些老字號糕點鋪!全是建德人記憶中的味道
    對於糕餅點心 它不似西式糕點的精緻 也沒有華麗的外表 但它透露出的簡單和淳樸 卻是記憶中忘不掉的味道
  • 14個上海人關於夏天的專屬記憶!這樣的日子老有味道額!
    上海的夏天總是那麼熱力四射:踏出門一剎那讓人窒息的熱浪、撓不盡的蚊子塊、還有把冰鎮飲料貼在臉上的爽快……有些記憶,只屬於上海人。今天小儂將帶大家,回味阿拉上海人關於夏天的專屬記憶~藍白的紙盒,奶味十足的口感,只消看一眼,兒時的快樂往事,就紛紛湧上心頭。還有三色杯、鹽水棒冰,赤豆棒冰,光明火炬,光明冷飲貫穿了幾代上海人的童年回憶。
  • 為什麼國外的中餐館總是往死裡放味精?
    屌不屌一些像老朱一樣的廚師,面對經常有要求不添加味精的顧客,他們也給出了強硬的回答:「既要保證好吃,又要便宜,給那麼少的小費,還指望我們花5個小時左右的時間吊湯頭,這種事只有你媽才能為你做吧。就連正經老字號餐飲公司出身的老師傅,都去鑑定過,覺得真是老底子老手藝,店主真有堅持,很佩服。但拿這家的湯頭和其他店鋪的湯回來,進行盲測給學徒比較著喝。但所有學員都選的是別家的給出的理由是不夠鮮。老師嘆了口氣,「你們都是吃鮮吃慣了。」中餐四大技巧,火工、刀工、漲發、制湯。制湯已然如此。要說技不如人,做得沒有味精鮮,也確實是技不如人。但可惜是可惜的。」
  • 傳承咖啡,老字號的老記憶、新故事|咖啡,上海城市的味道
    推開輕巧的玻璃門,你看到的是一家咖啡店;推開厚重的朱紅木門,是上海人熟悉的喬家柵點心店。咖啡和包子,共處一室,共享淮海路1314號。 2019年6月,喬家柵體驗中心在淮海大樓底層開業。喬家柵糕點製作技藝入選上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體驗店內有古稀之年的糕點師傅坐鎮,固定開設喬家柵糕點非遺技藝課。
  • 上海老字號「趕時髦」迸發驚人活力
    拼多多與上海老字號協會在拼多多總部召開聯合發布會,討論「五五購物節」期間新型電商平臺針對本土品牌的賦能計劃。 穆功 攝中新網上海5月4日電 (李佳佳)上海的老字號大概是中國「最時髦」、最深諳跨界之道的老字號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