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爐底厚度對轉爐整個爐役的爐襯安全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

2020-12-10 找耐火材料網

摘要:文章介紹了八鋼第二煉鋼廠120t轉爐在多年的生產實踐過程中,結合其自身的爐襯砲築、冶煉鋼種、操作技能等特點,逐步深入探索爐底厚度的控制,採用濺渣護爐、渣補、鋪生鐵等手段將爐底厚度控制在800~1000mm,節約耐材成本和提高轉爐作業率的同時,爐齡可安全達到10000爐的水平。

1、引言

八鋼公司第二煉鋼廠投產於2007年,先後建有三座120t頂底復吹轉爐,爐襯釆用目前國內主流的綜合砌築方式。三座轉爐所生產的鋼種中成品碳含量小於0.08%的鋼種比例超過60%,成品磷含量小於0.015%的鋼種比例超過65%,轉爐冶煉終點要求嚴格,爐襯耐火磚熔損最高時可達0.09mm/爐,爐襯侵蝕極為嚴重。與此同時,三座轉爐熔池接縫砌築採用「返平砌築」方式而未採取「環形砌築方式」,進入爐役中後期,爐襯熔池接縫處厚度維持在150~200mm,時刻威脅轉爐的正常生產。

2、八鋼第二煉鋼廠轉爐砌築情況

八鋼第二煉鋼廠根據爐身的不同部位釆取不同材質的耐火磚。爐帽MT2A,爐底MT16A,爐身MT18A,熔池MT18A,出鋼口MT14A。爐底工作層厚800mm,熔池工作層厚750mm,爐身在轉爐加料側120。的範圍內用厚700mm的鎂碳磚(MT-18A)砌築,其餘厚650mm,爐帽厚650mm,爐身各段耐火磚的參數見表1。在爐底與熔池連接段的砌築上釆用「返平砌築」方式,返平磚合計6層,每層厚度60mm,最底層長截面長度僅為320mm,返平層具體砌築如圖1所示。

表1八鋼120t轉爐鎂碳磚理化指標

3、爐底厚度對爐襯維護的重要性

3.1爐底侵蝕後加劇返平層的惡化

由於三座轉爐均採取「返平砌築」,一旦爐底鎂碳磚厚度侵蝕>60mm,第6層返平磚開始侵蝕。如爐底鎂碳磚厚度侵蝕≥120mm,將帶來第5層返平磚的侵蝕。由圖1可以明顯的看出,如此往復,返平部位的鎂碳磚長度將接連受侵蝕縮短,導致爐襯整個返平區域受損嚴重,隨著爐齡的持續增大,爐內鋼水距離永久層的斜線距離(∠45°距離)將急劇縮短,導致熔池部位穿鋼的可能性直線升高。

3.2爐底侵蝕後爐型急劇變化

受爐底侵蝕的影響,整個爐襯內部的濺渣層會隨之變化,整個爐型將呈現出「梨型」,如圖2所示,簡單說就是下大上小。此種爐型會在冶煉過程中影響氧氣股流的攪拌效果,尤其是終點需要提高供氧強度以保證鋼水在終點來臨前充分攪勻,不利於現場的實際操作。

圖1 返平層砌築圖
圖2 爐底侵蝕加劇後的爐型狀況

3.3濺渣效果惡化

如轉爐爐底侵蝕加劇後,在同等渣量的情況下,濺渣過程中爐內爐渣會在冷卻的作用下沉積在爐底,致使濺到熔池和爐身部位的渣量減少,濺渣層厚度隨之變薄,一旦爐底的爐渣熔化後會加劇爐襯的進一步惡化。

4、爐底侵蝕的原因

第二煉鋼廠對2010年至2015年間三座轉爐15個爐役進行了數據分析,剔除低碳鋼種冶煉的不可抗拒因素外,總結出了爐底侵蝕的主要影響因素。

4.1出鋼過程中爐內留鋼的影響

八鋼三座120t轉爐在出鋼過程中均採取擋渣棒擋渣,遇到低磷、低碳品種鋼或擋渣棒擋渣失敗時,煉鋼工會採取「留鋼水」操作。鋼水密度約為鋼渣密度的2倍,濺渣過程中鋼水沉積在鋼渣下部,即便採取「調渣」或延長濺渣時間的方式將爐渣濺幹,氮氣攪拌過程中爐內殘餘的鋼水仍會對爐底造成侵蝕。同時,濺渣後鋼渣較稀,不利於爐底上漲。

4.2終點拉碳槍位的影響

轉爐終點為了均勻爐內鋼水溫度、成分及留碳,會採取適當的降低操作槍位。如拉碳槍位控制較高,爐內鋼水不但得不到充分攪拌,同時會造成爐渣中TFeO無法有效還原進入鋼水,致使爐渣較稀,不利於濺渣護爐。如終點槍位控制較低,氧氣股流會對爐底直接造成侵蝕。

4.3終渣成分的影響

轉爐爐渣的鹼度和渣中MgO、TFeO含量直接影響到濺渣護爐的效果。通過大量的數據分析,三座轉爐在冶煉不同鋼種時轉爐爐渣的性質和爐底耐火磚的熔損截然不同,如表2所示。冶煉低碳、低磷鋼時,爐底侵蝕加劇明顯。冶煉高碳、高磷系列鋼種時,爐底不降反長。究其原因,爐渣性質尤為關鍵。

表2冶煉不同鋼種終渣對爐襯侵蝕的影響

5、爐底維護措施

5.1精確控制終點拉碳槍位

為了兼顧轉爐終點爐內鋼水攪拌的均勻性和終渣狀態,第二煉鋼廠釆用先進的賀利氏雷射測厚儀對爐襯厚度進行每班次測量,通過測厚儀模型準確計算出爐內「液位」,同時制定了冶煉過程中和終點控制的槍位參照表供煉鋼工執行。

5.2採取爐渣「生鐵改質」工藝

轉爐鹼性爐渣的粘附性會隨著溫度的降低急劇增加。如果能夠在濺渣前對爐渣進行合理降溫,可大大提高轉爐的濺渣效果。在實際冶煉過程中,遇到冶煉低碳、低磷鋼種時,「生鐵改質」工藝可達到極佳的效果。

在生產過程中,通過不斷的試驗,八鋼探究出一種新型的補爐工藝,即為「生鐵改制」工藝。所謂的「生鐵改制」工藝就是在出鋼結束後,通過廢鋼鬥加入1.5~2t的生鐵塊(八鋼生鐵塊規格及元素含量見表3),通過搖動轉爐迅速將生鐵折到前大面的薄弱處,在爐內靜置2~4min,生鐵熔化過程中一方面吸收了鋼渣的熱量,增加爐渣的黏度。改善濺渣渣系,配合生鐵的降溫效果可大幅度提升濺渣效果。在實際生產過程中,「鋪生鐵」工藝具有耗時短、節奏靈活、效果顯著的特點。與此同時,爐前熔融後的生鐵在濺渣過程中會再次溫

降凝固成為生鐵塊夾雜在濺渣層下,加入廢鋼及兌加鐵水過程中能夠有效的抵禦廢鋼與鐵水的物理衝擊,是的爐底厚度得到急速的穩定。

表3生鐵塊規格及元素含量

5.3採取「渣補」工藝

所謂的「渣補」工藝是指在轉爐生產間隙或檢修的情況下,將濺渣後的爐渣均勻的鋪在爐襯的薄弱點,後靜置2~4h,使爐渣牢固的粘附在爐襯薄弱處。釆取「澄補」工藝時,轉爐爐渣FeO含量控制在15%~20%,終渣MgO控制在9%~12%,濺渣時間控制在2~3min,濺渣後視爐內渣量的多少將爐渣均勻的鋪在爐內,將爐體垂直後靜置一段時間可正常冶煉。實施過程中需要注意鋪渣時間,時間過長會導致渣層出現斷裂,時間過短爐渣難以有效附著,影響鋪渣效果。2017年,八鋼第二煉鋼廠通過「渣補」工藝將補爐料消耗降低至0.79kg/t,創造了爐役後期單爐座20天未補爐的記錄,轉爐作業率提高至85%以上。

5.4加強擋渣操作

擋渣效果的優劣對爐底控制有著顯著的影響。為了提高擋渣效果,首先第二煉鋼廠重新對擋渣棒的尺寸及球體的密度進行了調整(如圖3所示)。第二,每次更換出鋼口後對擋渣角度進行校驗,提高擋渣成功率。再者,改變擋渣棒的製作方式,將原有的整體組裝好的擋渣棒拉運至現場使用改變為在現場進行組裝,以此來降低整體擋渣棒在運輸裝卸過程中的鬆動或耐材脫落風險。

圖3 重新設計後的擋渣棒

通過上述措施,結合現場的實際生產經驗,爐底厚度穩定控制在800~1000mm時,轉爐的濺渣效果得到明顯改觀,爐襯壽命得到顯著提高。2017年至2018年度,八鋼三座120t轉爐實現全爐役底吹效果的同時保證了爐襯安全退役,3#轉爐爐襯壽命達到10000爐以上,拆爐過程中爐襯殘磚的最薄厚度仍達到245mm。

6、結束語

(1)八鋼120t轉爐生產實踐表明,爐底厚度對整個爐役的爐襯安全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

(2)在爐襯厚度維持在800~1000mm時,轉爐的濺渣效果得到明顯改善。

(3)爐底厚度維持在一定區間,爐襯安全可得到保障,轉爐作業率將大幅提高,耐材消耗將有效降低。

相關焦點

  • 鎂鈣碳大磚在轉爐應用的優缺點及應用效果
    1997年初,在煉鋼廠轉爐(公稱容量12噸)開始在熔池部位、爐身試用鎂鈣碳大磚,並逐步推廣到4#、2#轉爐,由於其優點明顯,從試用開始至1999年底,煉鋼廠4座轉爐有一半以上的爐役使用大磚。這期間的砌築工藝是用天車把磚一塊一塊吊進爐內對位,這種砌築法與使用小磚相比,有其優點,也有不足之處,優點是:(1)大磚的數量確定,無需備用碑,每套爐襯可節約1.5~2噸備用磚;(2)砌爐工人的勞動強度相對減輕,由原來人工搬磚變為藉助大車砌築;(3)從更換爐襯拆爐時觀察,鎂鈣碳大磚工作表面附有
  • 加熱爐陶瓷纖維內襯的設計原則及幾種常用爐襯設計示意圖
    下面根據有關火焰加熱爐陶纖襯裡結構設計的基本規定及多年的實踐經驗對纖維襯裡的應用作以下界定,以供參考。(1)除強制煙氣流動的煙管、風道及爐底外,加熱爐其它所有區域均可採用纖維襯裡。(2)任何一層纖維襯裡的使用溫度必須高於此層熱面計算溫度260℃以上。
  • 再生銅生產用連續精煉爐的爐底壽命特點及改進
    可以佐證的是,作為固定爐使用的2#連續爐的爐底壽命已經達到了3年,檢查爐底情況良好,沒有異常的損耗,也進一步證實了這個判斷。1#爐第二次大修期間,改由2#連續爐與豎爐配合進行聯合精煉生產,結果半年後也出現浮磚現象,被迫大修。因此,開始懷疑連續爐的爐底壽命的關鍵影響因素是聯合精煉工藝本身所致。
  • 加熱爐用耐火材料的選擇
    加熱爐用耐火材料越來越趨向於澆注料,加熱爐分推送式、步進式和環形爐三大類,步進爐又分步進底式、步進梁式和複合步進式。步進梁式加熱爐爐牆採用複合結構,爐膛是整體用澆注料,外側用複合絕熱層,爐體上部用黏土澆注料,隔熱層用輕質黏土磚。爐體上部用低水泥澆注料。爐頂自工作面向外依次是低水泥澆注料(澆注料230mm)、矽酸鋁針刺毯(30mm),澆注料膨脹縫處用錨固磚。爐頂總厚為330mm。
  • 固定式陽極爐反拱式爐底耐火磚的損壞原因分析及挖修方案
    從爐底首次出現斷磚到爐役結束,往往歷時不足一個月,由於它是在爐役開始後不長的時間內發生,通常沒有建立大修用耐火磚庫存,大修用磚採購周期往往在3個月以上,檢修工作極為被動。2.2爐底反拱點破壞原因分析爐底反拱發生點破壞之前,爐底整體損耗往往不大,磚體檢查沒有異常,也沒有其它徵兆。
  • 關於管式爐結構、使用以及維護的詳細分析報告
    管式爐是由爐膛、爐襯、爐管、對流室、餘熱回收系統、鋼結構以及燃燒器等部分組成的。具體分析如下:1、爐膛和爐襯爐膛主要是由爐牆、爐頂以及爐底圍成的一個空間,是對工件進行加熱的地方。而爐牆、爐頂以及爐底又統稱為爐襯,是管式爐的關鍵技術條件之一。
  • 煉鋼工試題(鐵水預處理、轉爐、精煉)
    12.為了達到爐襯的均衡侵蝕和延長爐齡的目的,砌爐時採用( 綜合砌爐 )。13.副槍作用主要是(測溫)、(取樣)、(定碳)、(定氧)、(測液面),它帶來的好處是降低勞動強度、縮短冶煉時間、容易實現自動化控制。
  • 傾動式精煉爐爐襯用鎂鉻質耐火磚應該這樣砌築!
    傾動式精煉爐是有色金屬冶煉中常見的熱工設備之一,其外殼為鋼殼結構,內襯由耐火磚爐襯組成。傾動爐根據爐體結構形式可分三大部分,即爐底、爐牆和爐頂。施工前,用經緯儀測出爐子的中心線,複測傾動爐在正常位置下爐門、反拱拱頂、爐牆與爐頂拱腳的設計標高,並標註在爐殼鋼板內側,作為砌築爐底、爐牆時的基準線。
  • 不同類型銅冶煉爐的工藝條件對耐火材料侵蝕影響
    ISASMELT爐特點是SO2含量高、熔速快和低能耗。ISASMELT爐是在19世紀90年代,作為一種製備鉛和銅的新工藝進入到全球金屬工業。在冶煉初級銅產品的過程中,耐火材料內襯重點關注的是渣存在,典型的鐵橄欖石渣中FeO含量高,尤其在接近爐底位置FeO含量更高,這樣就避免產生磁鐵礦,保護了耐火材料。
  • 沸騰焙燒爐爐底損壞原因分析及提高使用周期措施的探討
    從表1可以看出,一系統運行12年爐底大修兩次,二系統運行8年大修一次。爐底大修是沸騰焙燒爐檢修的核心,施工難度大,施工程序複雜,每次爐底大修後都要分析爐底損壞原因,做好相應的改進措施,對延長爐體運轉周期,提高生產產量,增加公司經濟效益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 有色金屬冶煉過程中,影響耐火材料壽命的因素主要有這三點
    在有色冶煉過程中,影響耐火材料壽命的因素有:化學因素、熱學因素和機械因素。3)機械因素①爐內物料(如金屬、冰銅、渣、爐料、充滿塵埃的廢氣等)運動引起的磨損,冶煉的某些階段,吹煉、還原引起的磨損;②裝料或捅風口是所引起的衝擊應力;③爐襯砌築不當引起的應力。
  • 轉爐幹法除塵煤氣回收量的改進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北極星大氣網訊:摘要:轉爐煤氣在鋼鐵企業生產的過程中以二次能源的地位存在,有著相當的地位,實際生產的過程中如何有效的回收利用這一材料對於循環經濟的發展和清潔生產的過程都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因而文章就此進行分析,探討回收量的改進措施,希望可以給有關從業人員以啟發。
  • 矽錳礦熱爐耐火材料的選擇、築爐工藝及焙燒烘烤曲線
    礦熱爐是冶煉企業的心臟,它健康了,生產就正常了,而耐火材料內襯則是這個心臟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以下是礦熱爐耐火材料的選擇、築爐工藝及焙燒烘烤曲線。1、築爐材料選擇築爐實踐總結出矽錳礦熱爐爐襯材料的選擇原則:1.1炭磚爐襯炭磚選高密度炭磚,最好選擇半石墨炭磚,目的是抗氧化性強,減緩化學腐蝕進度,從而達到延長爐襯壽命;
  • 在管式爐維修中的耐火材料的選擇有哪些
    耐火材料在管式加熱爐爐襯的應用非常廣泛,加熱爐的工作原理是通過燃料在管式加熱爐的內燃燒,釋放出的熱量通過輻射和對流傳遞給爐管,再經過傳熱傳遞給被加熱介質。加熱爐的表面散熱損失關係著加熱爐運行效率,而爐牆耐火材料保溫效果的好壞,直接影響加熱爐的散熱損失大小。 管式加執爐常用的爐襯有三種結構:耐火磚結構、耐火纖維噴塗結構和耐火澆注料結構等。
  • 華山論劍,各大鋼廠燒結機、高爐、轉爐排行榜
    轉爐 三、轉爐 120t(含)~200t轉爐 冠軍爐:南京鋼鐵聯合有限公司5號150t轉爐 優勝爐: 江蘇沙鋼集團有限公司2號180 t轉爐 鞍鋼股份煉鋼總廠D號180t轉爐 太原鋼鐵(集團)有限公司2號180t轉爐 河鋼集團唐鋼公司3號150t轉爐
  • 2019年國內最牛的燒結機、高爐、轉爐!
    依據競賽活動方案評比辦法,經競賽專家組和參賽企業專家代表共同綜合評比打分,現提出冠軍爐、優勝爐和創先爐名單,予以公示。120t(含)~200t轉爐:冠軍爐:南京鋼鐵聯合有限公司5號150t轉爐優勝爐:江蘇沙鋼集團有限公司2號180
  • 鎏金銀竹節銅燻爐的「仙山」想像
    經清理,該土坑出土了包括鎏金虎鎮、銅提鏈暖爐等在內的各類器物共236件,震驚考古界的鎏金銀竹節銅燻爐也隨之出世。它們造型精美,工藝精巧,歷經千年依舊熠熠生輝。鎏金銀竹節銅燻爐高58釐米,底徑13.3釐米,口徑9釐米,重2.57千克。爐體由爐底、爐柄、爐身分鑄鉚合而成,共有九條蟠龍裝點其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