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基層治理,涉及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在天津,2019年全年,28.4萬戶居民房產證遺留問題、4965個「大棚房」問題、6處中心城區積水重要點位、798條背街裡巷髒亂、5871處消防隱患等民生問題被一一妥善解決。除此之外,在庚子年初的這場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阻擊戰中,我市扎牢社區村疫情防控第一道關口,截至目前,全市5205個社區村,無一發生社區傳播疫情……在這一串串令人振奮的數字背後,在這些操心事、煩心事、困難事得到解決的背後,是極具天津特色的「戰區制、主官上、權下放」黨建引領社會治理體制機制所發揮出的「奇效」。
「主官」在基層:黨建凝聚向心力
2019年的夏天,對於南開區萬興街臨江裡小區內幾棟居民樓裡的居民來說,因為解決了生活中的大問題而變得格外的舒心。原來,這幾棟居民發現天熱之後總會有若有似無的臭味飄進家中,蚊子也比往年多。隨著溫度的升高,這臭味越來越刺鼻,家裡還出現了一些黑色的小飛蟲,不明情況的居民們叫苦不迭。社區了解到這個情況後,立即將情況上報至萬興街,作為「戰區主官」,街黨工委書記張萬年第一時間到居民家中進行了走訪勘察,通知各有關部門到現場進行現場合署辦公,研究問題根源和解決問題的方法。結果發現,原來是由於臨江裡小區的地下管道老化出現了滲水積水的問題,一到夏天就會反味招惹蚊蟲。最終,討論了地下水管道的走向、後續汙水處理等相關難題後,對地下汙水進行了抽排,對管道進行了維護。擾人的臭味消失了,煩人的小蟲子也不見了,居民的生活質量大大提升,紛紛點讚街道的辦事效率。
「戰區制、主官上、權下放」是我市探索出的具有鮮明天津特點的社會治理體制機制。全市被視作國家治理的一個「戰區」,16個區、248個街鎮、5205個社區村層層劃分為「分戰區」,各「戰區」黨委書記就是區域社會治理的第一責任人。
天津市委政法委專職委員何德成介紹說:「市域社會治理是國家治理的重要基石,天津作為一個直轄市,既有城市也有鄉村,社會治理層層『戰區』的劃分,既有利於各級在全域範圍內調配資源,也有效避免了責任主體不清、職責權限模糊的問題,而黨委『一把手』負總責的機制,則確保了黨建引領這條紐帶切實發揮作用。」
除了政府部門,黨建也把社會治理的方方面面擰成一股繩。河西區解放南路商圈有5家大型賣場、12家大型商業體,過去黨組織不健全、市場競爭無序。2018年,「商圈黨委」成立,聚焦黨建、經濟、民生,深入開展27項服務,優化了營商環境,也改變了商圈面貌。
目前,「加強黨的領導和黨的建設」,已被天津83.7%的業主委員會寫入業主大會議事規則、被71%的物業公司寫入公司章程。19.6萬名在職黨員到街道社區報到,確定共建項目7100餘個,認領服務項目和群眾微心願25.2萬個。
賦權減負:理順關係 輕裝上陣
南開區蘇堤路曾一度被稱為「足療一條街」,街道吹響了「衝鋒哨」,屬地派出所重拳出擊,一舉取締足療店近20家,拘留50餘人,周圍的人文環境得到了巨大的改善,群眾紛紛點讚。
2018年初,萬興街被確定為天津市社會治理創新試點地區,2019年被確定為市平安建設「十百千」工程示範點。他們研發了「哨聲嘹亮」APP,打造發現問題、分析研判、分轉交辦、快速處置、考核評價閉環體系,有效推動萬興治亂破難興居。
「街鎮吹哨,部門報到。」我市在充分借鑑其他地區經驗的基礎上,將街鎮機構精簡到「1委8辦3中心(站)」,賦予街道對有關部門的「吹哨」調度權、考核評價權和人事建議權。和平區新興街道黨工委書記王穎表示,天津以機構改革為依託的「吹哨報到」,重新定義了基層政府或派出機構與職能部門之間的關係,基層在獲得賦權的同時,也甩掉了很多不必要的負擔,真正得以輕裝上陣,保證其在社會治理一線的生命力。
我市很多街鎮更進一步對社區村下放權力,激發基層自治組織的活力。今年以來,根據國家有關政策,薊州區下營鎮黨委決定將各村收取的宅基地有償使用費全部返還給村,通過擴大財權增強了村集體興辦公共事業的能力,同時將宅基地安排和使用等重要事項的決策權全部下放到村,而各村對鎮職能部門考核結果直接計入部門績效,讓村幹部既有責擔事,又有權管事,更有資格說事。
社會統籌聯動:平安幸福靠大家
守望相助通常用來形容互助友愛的鄰裡關係。在北辰區井田公寓社區,守望相助不再是一種美好的願景,而是現實。社區居委會主任張蓮喜說,在重新劃分的網格之下,他們建設了鄰裡守望互助微信群,樓長擔任群主,群成員就是每個樓門棟的家庭成員。「一天晚上社區突然停電,居民議論紛紛,通過鄰裡守望互助群,我們第一時間得到消息,馬上聯繫電力公司了解情況、恢復電力,保障社區居民正常生活和情緒穩定。」張蓮喜說。
為改變各地普遍存在的「七網八網、各自為戰」的情況,我市將全市劃分全科網格2萬2千個,配備了2萬4千餘名網格員,明確社區村黨組織書記擔任網格長,民警擔任副網格長,依託網格化管理和信息化平臺,調度指揮各方力量資源,整合熟悉基層情況的社會力量共同實現社會治理,將矛盾糾紛化解於萌芽之中。在此次疫情中,力量在網格集結、科技在網格拓展、機制在網格發力,網格員會同社區民警、物業、業委會、樓門棟長、村民小組長、平安志願者走進「戰疫」第一線,形成上下聯動、一體推進,切實把疫情阻擊在網格。
濱海新區作為中國北方對外開放的門戶,是國家級新區和國家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在基層社會治理的積極實踐中也取得了新成績,其中令百姓和轄區企業受益最多的,就是他們在全國率先將109個印章審批合一,區、街鎮兩級95%以上的政務服務事項「只進一扇門」,「網上辦、馬上辦、一次辦」成為常態。這得益於濱海新區建成的三級貫通的網格管理指揮中心,21個街鎮、441個社區村三級網格管理機構,統籌整合區域內黨建、民政、城市管理、環保、食品安全、禁毒、消防等各類網格資源,打造743個「全科網格」,各部門合署辦公,實現小事不出社區村,大事不出街鄉鎮,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大幅提升,經濟社會發展環境明顯改善,城市面貌煥然一新。在全國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工作會議上,濱新新區介紹了經驗。
鄉賢樓長:糾紛調解第一關
從全國第一個社區志願者組織發祥地和平區朝陽裡,到現在「河西大姐」、「北辰百姓」等志願服務「品牌林立」,社會治理中的百姓自發力量不斷壯大。58歲的「河西大姐」王富珍說,志願者「熟人好辦事」,可以有效成為政府部門和群眾之間的潤滑劑。
「我是土生土長的大南宮村人,年輕的時候離開村裡出去當兵,回來復員回到家鄉還當過村幹部,通過向他人請教學習,我又懂了一些法律知識,鄉裡鄉親遇到點什麼事都喜歡找我,我也願意給老鄉們幫忙,一來二去,沒想到還成了鄉賢。」劉玉清從事社區物業管理相關工作7年,為人正直、處事公正、懂政策懂法律是群眾對他的評價,遇到事大家都愛找他商量。
選舉鄉賢作為社區第一道調解大門,是武清區摸索出的一條社會治理創新之路。說起這第一位鄉賢,那便是在2007年建立的武清區明星品牌「老門調解室」的退休庭長門書祥。
亨通花園社區於2006年建成,是武清區第一個撤村建居社區,搬遷之初,鄰裡糾紛、物業管理、拆遷遺留問題方面的矛盾糾紛不斷。經過充分的醞釀和細緻調研,街道黨工委決定聘請一位經驗豐富、德高望重、懂法善言的鄉賢來擔任亨通花園社區調解員這一重任,退休庭長門書祥最終入選。2007年,「老門調解室」正式成立。十年多以來,門庭長運用他豐富的工作經歷、嘉言懿行和法律知識,共調解各類矛盾糾紛一千多件,既實實在在的為群眾紓解了心結,也令亨通社區的氛圍越來越和諧。
以「老門調解室」為基礎,近年來,武清區在各街道做實綜治中心,綜治、信訪、司法「三合一」合署辦公,鄉賢與專職調解員及街道相關工作人員相互配合,團結協作,形成街道、社區、樓門棟「三位一體」的多層次鄉賢調解模式。除了調解矛盾糾紛,鄉賢們也在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宣揚正能量,引領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武清區的創新探索是我市全力織密矛盾糾紛排查化解網絡的一個縮影。近年來,我市健全完善人民調解、行政調解、司法調解「三調」聯動工作體系,最大限度把矛盾化解在基層、把問題解決在初萌。同時,把現代科技深度應用到基層治理中,發揮8890民生熱線、網上信訪、視頻接訪等作用,推動矛盾糾紛在網上解決。也通過加裝電子監控、APP上傳問題等科技手段,搭建了智能治理「大平臺」。
治國安邦重在基層,社會治理創新用新意為津城帶來了暖意,讓群眾體會到了滿意。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黨建引領社會治理體制機制爆發出巨大能量,堅決守住關口防線,是我們打贏這場疫情阻擊戰的「強心針」。
來源:天津政法報
記者:趙鑫
通訊員:錢一丁
編輯:王思思
審核:韓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