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陽香包繡制助力脫貧

2020-12-16 人民網

慶陽香包繡制是指以慶陽香包為代表的一切繡製品。「一枚繡花針,二分喜好,三縷彩線,四面八方,商旅不斷」,這是對目前慶陽香包繡制的真實寫照。慶陽香包繡制由「不起眼的手工針線活」演變為具有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實用性為一體的「文化產業」,並逐漸出海遠遊,受到海外市場的歡迎。

在慶陽,加工生產香包、刺繡民俗產品已成為一部分群眾特別是廣大農村婦女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徑,在脫貧攻堅克難中發揮了巨大作用。全市現有慶陽刺繡、香包民俗文化企業(公司)130多家,品種包括各式香包、書畫繡、屏風、繡花鞋和鞋墊、繡花枕頭、肚兜、玩具、掛件、旅遊紀念品 等達20多個大類5000多個品種,年生產900多萬件,遠銷全國56個大中城市及美國、日本、歐盟、東南亞、港澳臺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全市香包繡制產業從業人員4.2萬人,增加產值4.5億元。小小的針線活讓一個個農家主婦都變成了「大忙人」,她們通過香包刺繡,走上了增收致富之路,開拓了眼界和思想,也讓慶陽民俗文化走向外界,被世人知曉。

2006年,慶陽香包刺繡被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4年,慶陽香包刺繡經國家質檢總局批准為地理標誌保護產品。如今,慶陽香包刺繡產品已成為高貴的禮品,走向全國,走向全世界。 張衛華 圖/文

張衛華

張衛華,中國女攝影家協會會員,陝西省攝影家協會會員,陝西省女攝影家協會會員,西安市攝影家協會會員,甘肅現代攝影協會會士。

2015年退休後開始學習攝影,2017年參加中攝協陝西函授分院基礎班學習。2018年,專題作品《回到這裡,就是回到了家》參與「西安相」網絡展播,作品《琴韻漢城湖》獲城市風光類優秀獎。同年,作品《大山深處石油人》在「禮讚新中國,奮進新時代」攝影展、「最美勞動者」攝影大賽、「致敬祖國70華誕」攝影大賽中分獲三等獎、優秀獎。2019年,作品《慶陽香包繡制》入選中國攝影家協會「一帶一路·築夢中國」攝影大賽。2020年,圖文故事《我拍女兒網絡教學進行時》在《中國攝影報》刊登,《消殺噴霧》《花下情話》等作品在中國攝影家協會、陝西省攝影協會等網站登載。

相關焦點

  • 耕讀藝苑|慶陽香包繡制,是一種傳統藝術瑰寶
    當地流傳的慶陽香包又稱「絀絀」,是慶陽的一種民間民俗物品。慶陽地區有端午節製作佩帶「絀絀」的習俗,其起始時間尚不可考,據說形成於公元前兩千三百多年,《黃帝內經》的作者歧伯曾攜一藥袋防疫驅瘟、禁蛇毒,開創「薰蒸法」。因歧伯生於慶陽,故此法在當地漸成習俗,流傳不斷。草藥被稱為「香草」,因而藥袋便稱為「香包」或「絀絀」。
  • 「慶陽香包」:一針一線繡出幸福生活
    形態各異的動物造型惟妙惟肖,五顏六色的香包繡品香味四溢。在甘肅省慶陽市鎮原縣開邊鎮妙麗香就業扶貧車間,刺繡女工們正聚精會神地做著各種圖案的繡品。「慶陽香包繡制」是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之一,如今這項非遺與扶貧車間結合,讓許多住在周邊的婦女在農閒、帶小孩之餘,有了一筆可觀的收入。
  • 慶陽香包「甲天下」
    在我的家鄉慶陽,人們過端午節和別的地方可有點不大一樣。每年端午節前後,我們都要舉辦盛大的香包節。其實,戴香包也和紀念屈原有關。相傳屈原很喜歡香草和美麗的服飾,所以後世人們就用彩色的綢緞和布料包上的香草料,做成形態不同的香包戴在身上以此來紀念屈原。做香包、戴香包在我們家鄉非常盛行。每年端午節的時候,大街小巷滿是賣香包的,五顏六色的香包一排排一片片,滿街飄香。由於慶陽人民的這個習俗,從二零零二年開始,慶陽市政府決定,在端午節的基礎上,舉辦有我們慶陽特色的香包節,把千家萬戶做出來的香包展現給全國人民。
  • 慶陽:香包刺繡「繡」出好生活
    慶陽廣播電視臺/看清(記者:馬瑩 慶城臺)香包作為一門傳統的手工藝,因其外形美觀,且具有祛邪祈福的寓意,一直在慶陽地區廣泛流傳。我市通過扶持產業帶頭人、骨幹企業培育壯大、創建香包文化品牌等措施,形成了設計、生產、銷售等全產業鏈發展模式,初步實現了從「小香包」到「大產業」的華麗蛻變,讓慶陽香包走向全國,走向世界。57歲的左煥茸,是省級香包刺繡非遺產承人。這幾天,她正在繡制一份2020年新春賀禮。
  • 慶陽香包除了美,還有更美好的寄託
    慶陽香包除了美,還有更美好的寄託 2020-09-20 20:3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慶陽香包與《黃帝內經》的作者有關
    原創:馬韞菲慶陽香包是一種民間民俗物品,在慶陽俗稱「絀絀」,也是國家地理標誌性產品。慶陽香包悠久歷史,屬於刺繡珍品。其獨具匠心的造型加上精湛嫻熟的刺繡工藝,最後再配上清新典雅的天然香料,精緻美妙的慶陽香包就誕生啦。
  • 慶陽香包|母親的藝術
    香包製作與生活習俗密不可分,它首先是端午節的一種重要民俗物品,慶陽端午節製作佩帶的「絀絀」是慶陽香包最具特色的品種。「絀」原指原始骨針的一種縫製方法,後稱用布縫製、袋口能松能緊的香包形式。這種形式的起始時間尚不可考,據說形成於公元前2300多年,歧伯攜藥袋防疫驅瘟、禁蛇毒,由此開創了「燻蒸法」。因歧伯生於慶陽,故此法在當地漸成習俗,後世流傳不斷。
  • 「改革開放40年」非遺傳承人劉蘭芳:慶陽香包出國門,關鍵要講好...
    我認為,慶陽香包要走向世界,關鍵在於找到中西文化的結合點。」面對記者的採訪,劉蘭芳一開口就講了一個慶陽香包的國際故事,一下子給眼前的小香包賦予了「國際範兒。」劉蘭芳是慶陽人,從8歲起跟著外婆和母親學習香包繡制,可以自行設計生產300餘個香包系列,擁有20多項專利。如今,她是慶陽香包繡制傳承人、甘肅省工藝美術大師。
  • 慶陽人白淑方:香包上繡出新生活
    位於西峰區董志鎮北門村的慶陽淑方香包刺繡有限公司香包生產基地內,縫紉機嗒嗒地響著,公司負責人白淑方和六七名繡娘圍坐在一起穿針引線趕製香囊。一旁的展廳裡陳列著荷包、枕頭、宮燈、十二生肖掛件等香包刺繡製品,色彩豔麗、造型各異,令人目不暇接。今年55歲的白淑方,從小就對刺繡手藝活有著濃厚的興趣。
  • 關於慶陽的介紹都在這裡~
    隨著「一帶一路」建設、新一輪西部大開發戰略的深入實施,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的深入推進,特別是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相繼出臺一系列支持慶陽革命老區開發建設的政策文件,境內高鐵、高速公路、水利骨幹工程等重大基礎設施項目加快建設,民航線路通達北京、上海、天津、深圳等全國主要城市,慶陽區位優勢更加突出,開發潛力集聚釋放。
  • 小香包拓寬了她的致富路
    端午節,除了吃粽子,不少朋友會買些節日的小物件兒,這不,延安市洛川縣脫貧鞏固戶王紅梅早就開始忙活了,因為每年這個時候她都要一針一線趕製香包,增加家裡的經濟收入。在王紅梅的家中,她和村裡的婦女們飛針走線、巧手翻飛,用各種質地的花布和五彩絲線精心繡制著香包。
  • 國網慶陽供電公司:「紅馬甲」用心服務 助力養殖戶脫貧
    一輛搶修車正在小心翼翼地向永和鎮房河村朱家川組行進著,這是國網慶陽供電公司榆林子供電所「連心橋」黨員服務隊在接到該村需要安裝動力電的電話後,向施工目的地點行進的一個場景。前一天晚上,承擔該村供電服務的榆林子供電所的楊永軍副所長接到該村黨支部書記高文軍發來的信息。說到該村李紅軍買回了一臺粉草機,需要通電。
  • 【復工復產 愛心抗疫】妙麗香巾幗扶貧車間助力疫情防控
    【復工復產 愛心抗疫】妙麗香巾幗扶貧車間助力疫情防控 2020-03-10 18:1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中草藥做「香料」,今年的香包不一樣!
    端午節到了,記者來到西峰區錦繡坊,只見巧手的繡娘們正在趕製五顏六色、形態不一的慶陽香包。與往年不同的是,今年的香包中使用的「香料」是由中草藥成分特製而成,代替以往尋常使用的香草。據慶陽岐黃文化傳播有限公司總經理劉蘭芳向記者介紹,這些中草藥成分包括藿香15-30克、佩蘭15-30克、冰片6-9克、雄黃3-6克、白芷15-30克、艾葉10克,將這些草藥製作混合之後裝入香包中,在端午節佩戴身上,不僅美觀,還有強身健體、驅邪避災之意。
  • 天津市民政局組織全市基金會投入2100萬助力脫貧攻堅
    (王敏報導、通訊員杜娟)2020年是脫貧攻堅決戰決勝之年,為助力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天津市民政局動員全市基金會參與脫貧攻堅專項行動,積極承擔扶貧幫困項目。據天津市民政局副局長、市社會組織管理局局長劉麗紅介紹,截止目前全市基金會已承擔甘肅慶陽、新疆和田、西藏昌都、河北承德等地區所轄貧困縣扶貧幫困項目共計89個,認領公益幫扶資金已達2100萬元。  深入動員、全員參與。今年4月,天津市民政局按下社會組織助力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快進鍵」。
  • 小香包「飄香」海內外
    點擊"農村創業致富網"關注甘肅慶陽:小香包「飄香」海內外繡香包和戴香包是端午節標誌性的民俗活動之一。這個布袋,古人叫香囊,後來叫荷包,今稱香包。   經過一代又一代人的傳承,香包已發展成為千姿百態的藝術品。甘肅慶陽市每年銷售出去的香包大概有1000萬件,收入上億元,香包銷售市場以國內城市為主,逐步向法國巴黎等城市擴展。慶陽市還設立了一座香包精品展館。利用節會的助推,慶陽香包遠銷到全國56個大中城市及日本、歐盟、東南亞、港澳臺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
  • 中國民營文化產業商會香囊(香包)總會正式成立
    成立大會上,中國民營文化產業商會香囊(香包)總會籌備組組長陶錢明代表籌備組向大會報告了中國民營文化產業商會香囊(香包)總會籌備工作情況。報告中提出,為了更好地推動香囊(香包)產業融合創新發展,經中國民營文化產業商會研究並報國家民政部門和工商聯同意,由淵泰藝術品(上海)有限公司作為發起單位籌建中國民營文化產業商會香囊(香包)總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