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彩可以作為區別各種物體形狀的一種媒介,嚴格來講,一切視覺表象都是由亮度和色彩產生的。當一個物體進入了人們的視野中,最先被人關注到的便是色彩;色彩的這種先聲奪人的作用使其在服飾的設計製作中佔據著重要的作用;銅錢紋拼布的所運用的布片多且細碎,但在應用中仍可令布片之間的色彩搭配達到和諧,給人以愉悅的感受。
銅錢紋拼布集眾彩於一體之中,有時一件拼布可多達十多種的顏色,不限於純色面料和有圖案的面料。作為一種民間手工藝,銅錢紋拼布在面料的色彩上並無特定的等級之分,其原料也多為邊角餘料,就地取材的色彩在搭配上有一定的限制也有最大程度的自由。如果把銅錢紋拼布比喻成一條奔流不息的「河流」,其製作工藝塑造了河流的「河床」,那色彩就是其中的涓涓流水,它滋潤了整片土地,可以溫軟細流也可以湍流急湧,時而還因碰撞迸發出流動的水花,它們共同賦予了銅錢紋拼布一個活力四射又有溫度的觀感。
色彩對比指的是兩種或者兩種以上的顏色間相互影響,使不同色彩的特徵更加鮮明突出的現象。銅錢紋拼布的色彩構成在兩種顏色以上甚至更多,如同一個填色板,在錢「肉」、錢「穿」和內外郭三個區域之中渲染著不同的色塊。
黑色區域 --(左)錢「肉」、(中)錢「穿」和(右)內外郭
(圖片來源:筆者繪製)
在這三個空間區域中的對比可概括以下三種類型:
第一種類型為同「肉」同「穿」,即錢「肉」部位為同一個顏色、錢穿部位也為同一個顏色。這一類型的對比常是無彩色與另一類色彩的對比;無彩色中的任何一色與有彩色當中的任何色配合都是協調的。因此在很多配色設計中,如兩個顏色出現強烈對比無法協調時,常採用無彩色來使之達到互相連接和調和的效果。在無彩色系中黑白是兩個極端色,黑色給人感覺莊重、肅穆,具有內向的積極作用;而白色給人以明朗、透氣的感覺,具有清靜、純潔、輕快的象徵性;這兩個色彩在銅錢紋拼布中雖不常大面積使用但在色彩組合中有著不可或缺的調和作用。
彝族銅錢紋拼布背扇
(圖片來源:筆者攝於雲南文山州丘北縣老城區南門市場)
布依族背扇(圖片來源:筆者攝於貴州凱裡市場)
2、同「肉」異「穿」或同「穿」異「肉」
第二種類型為同「肉」異「穿」或同「穿」異「肉」, 即錢「肉」部位為一個顏色、錢「穿」部位則應用了多種顏色或錢「穿」部位為一個顏色、錢「肉」部位應用了多種顏色,其中前者較後者更為常見。它們在色彩搭配上或有規律地整齊排列或雜亂無章地發散點綴,均有著各自獨特的魅力。
MFB002612白族黑平絨刺繡拼布錢紋背扇
(圖片來源:筆者攝於北京服裝學院民族服飾博物館)
以上圖中的壯族銅錢紋拼布背扇的色彩為例,其由內外郭的黑色、錢「穿」的素白色和錢「肉」的5種不同的色彩組成;這5種色彩中的對比可體現為互補色對比、鄰近色對比、明度對比和冷暖色對比等,這些都是賦予色彩以表現力的重要手段。
紫色和黃色是一對互補色,互補色之間雖沒有一丁點相似之處,且一般排斥力很強,但這並不代表它們之間的搭配只能產生消極的影響,互補色也可以因其差異性而起到相互襯託、彰顯彼此的作用。這也是互補色之所以稱為「互補」而不是「相反」的原因。其中黃色是有彩色中最明亮的顏色,且屬於暖色,在視覺上有一種向前凸出的感覺。而紫色是由幾種原色混合而成的暗色,與黃色在明度上形成鮮明的對比,且屬冷色系,在視覺上有一種向後凹陷的感覺;比起其他互補色,黃色和紫色顯現出色相、明度的雙重對比,這樣的雙重或者三重的對比不僅僅能強化對視覺的刺激還能使色彩的特徵更加深化突出。因此黃和紫,看上去對比鮮明的顏色,卻可以給人一種寧靜而優雅的感受。
紅色與粉色是一對鄰近色對比,鄰近色是在色相環中距離最近的顏色,就像有著共同的基因,彼此有著親緣關係,因此無論如何搭配組合都會顯得和諧自然。
以斜線排列的深藍色是5個色彩中明度最低的顏色,在整體視覺上非常突出;它與在同一個斜線方向上交替排列的黃色和與其交叉排列的紅色同為三原色,暖色調的紅色、粉色與黃色和冷色調的藍色相對比,形成了一個冷暖色交替排列的斜線帶,使畫面更具有層次感,也奠定了整體的色彩基調。
3、異「肉」異「穿」
第三種類型為「異肉異穿」,即錢「肉」部位應用了不同顏色、錢「穿」部位也應用了多種顏色;相較於第二種類型其色彩對比的區域進一步擴大了,而不同色彩之間的距離進一步縮短了,這時以無彩色為主色的內外郭區域對於整體色彩的調和作用也進一步突出了。
MFB003060漢族五色綢錢紋圍涎
(圖片來源:北京服裝學院民族服飾博物館)
館藏的五色綢錢紋圍涎,是現存為數不多的漢族銅錢紋拼布;整個圍涎由五個顏色各異的銅錢圍綴而成,色彩構成共12種之多,且大多為明度較高的顏色,給視覺以強烈的刺激;在排列上雖並無特定的規律,但穿插在這些色彩中的每塊布片的黑色包邊和淺色織帶裝飾,它們很好地調和了多個顏色帶來的紛亂感。作為一件兒童圍涎,顏色的多姿多彩也給人以更多浪漫天真的童趣色彩。
MFB000092漢族雙錢闢邪掛件
(圖片來源:北京服裝學院民族服飾博物館)
館藏漢族雙錢闢邪掛件,除黑白交織的織帶輪廓外,錢「穿」和「錢」肉」之間共有11個色彩組合,除了在錢「穿」和錢「肉」部位面布之間的色彩對比,在布料上刺繡的色彩與面布之間的對比也為整體增添了一個層次,兩者之間的顏色往往是互補色和冷暖色等這些對比鮮明的色彩組合,這種裝飾效果也在某種程度上對於面布之間色彩的強烈對比起了一定的調和作用。
從這三種類型概括中可以發現銅錢紋拼布中色彩的強烈對比主要體現在錢「穿」和錢「肉」兩個區域,包括有色相對比、明度對比、飽和度對比、冷暖對比和補色對比等等,這些對比都是構成明顯色彩效果的重要手段,也是賦予色彩以極強表現力的重要方法。而內外郭的顏色大多保持一致且顏色以無彩色係為主,它們作為輪廓如同一個「交通疏導員」,把所有色彩框定在特定的軌道,一一串聯,協調了整個畫面的秩序感,使得多種色彩的對比和總體的協調融為一體共同呈現在一個畫面中。
銅錢紋拼布的色彩總體上可概括為在同色內外郭骨架下的色彩構成,可以是自由變化的組合,也可以是經過思考的規則排列;其中屬疊綴銅錢紋拼布的色彩排列規律最為出彩,包含有斜線循環型、方型和十字型等等。
MFB005884壯族繡鴛鴦蓮花拼金錢紋背扇
(圖片來源:北京服裝學院民族服飾博物館)
MFB004722背扇色彩構成與排列(圖片來源:筆者繪製)
館藏壯族繡鴛鴦蓮花拼金錢紋背扇,錢「肉」部位為統一的底部顏色紅色;色彩的排列規則主要體現在錢「穿」的方形布片上,為典型的斜線循環型。其中方形布片共11種顏色,45度斜線同色或異色相間排列;如上圖所示,按45度斜線從左至右的色彩排列是有循環規律的,五個固定色為一組循環單位,以黑色與綠色系相間的斜列為分界線循環反覆,組成了這件背扇整體上端方又不失律動的色彩節奏。
MFB004722彝族錢形紋補花背扇
(圖片來源:北京服裝學院民族服飾博物館)
MFB004722背扇色彩構成與排列(圖片來源:筆者繪製)
館藏彝族錢形紋補花背扇,色彩對比同樣由錢「穿」的小方片組成;以中心四塊深藍色小方布組成的方形為中心發散開來,其他色彩均以四個同色小方片為基本單位分散對稱排列,不同色彩單位相嵌組合,有一種發散的視覺效果;相較於斜線循環的排列,律動感更為強烈。
MFB002332-6侗族貼布羽毛圍裙
(圖片來源:北京服裝學院民族服飾博物館)
館藏侗族貼布羽毛圍裙,在小小的方形區域中,豎向的方片與橫向的方片是兩種不同顏色的對比,呈十字型排列,整體色彩明度較高,配以交接處點綴的黑色小圓布,增加了暗色的色調,使得整體更加協調。
這些規則的色彩是最容易達到和諧美感的,但除此之外也不乏有不規則變化的色彩構成,這時物盡其用成為重點,拼布材料的限制令其在組合上無法形成特定的規律,但無論有多少色彩,均能在銅錢紋疊綴的內外郭骨架下和錢「穿」與錢「肉」的組合對比中構成一幅幅濃墨重彩的畫卷。
MFB008160花布錢字紋拼布被圍
(圖片來源:北京服裝學院民族服飾博物館)
色彩數量繁多,如同瀚海之浩沙。在這個小小的銅錢紋拼布工藝中,色彩的應用可能並不如現今的色彩理論構成那樣嚴謹,組合類型多種多樣,但無論是哪一種類型都體現了人們對於美的無限追求,也正是這種純粹又原始的感情最令人動容;可以說色彩賦予了拼布無窮無盡的生命。
走進北京服裝學院民族服飾博物館
北京服裝學院民族服飾博物館是1988年開始籌辦,2000年經北京市文物局批准正式成立的,是中國第一家服飾類專業博物館,是集收藏、展示、科研、教學為一體的文化研究機構。旨在服務社會,為教學、科研提供專業化資源,成為民族服飾文化的基因庫。向世界傳達中國文化的豐富和厚重,成為中國服飾文化交流、研究的良好平臺。
民族服飾博物館現有展廳面積2000平方米,設有少數民族服飾廳、漢族服飾廳、苗族服飾廳、金工首飾廳、織錦刺繡蠟染廳、奧運服飾廳、圖片廳等七個展廳,還有供教學及學術交流活動使用的多功能廳以及可以與觀眾實現互動的中國民族傳統服飾工藝傳習館。
民族服飾博物館收藏有中國各民族的服裝、飾品、織物、蠟染、刺繡等一萬餘件。還收藏有近千幅上個世紀二三十年代拍攝的極為珍貴的彝族、藏族、羌族的民族生活服飾的圖片。
博物館積極開展民族服飾文化與現代設計教學和科研等活動。從服飾文化研究,服飾設計研究,服飾技藝傳習等方面,探索博物館研究與教學實踐、設計實踐相結合的新思路、新途徑。博物館設有民族服飾文化方向碩士點,也是學院博士項目的科研、實踐基地。
民族服飾博物館向社會公眾免費開放。已被正式授予「北京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北京市科普教育基地」、「北京市青少年外事交流基地」的稱號。為傳承、創新、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發揮重要的作用。
北京服裝學院民族服飾博物館
民族服飾素材庫網址:
http://www.biftmuseum.com/
地 址:北京市朝陽區櫻花東路甲2號北京服裝學院綜合樓A座3層
電 話:010-64288067/010-64288216
郵 件:bwg@bift.edu.cn
郵 編:100029
微信號:biftbwg
每周二 上午 : 08:30-11:30 下午 : 13:30-16:30
每周四 上午 : 08:30-11:30 下午 : 13:30-16:30
每周六 下午 : 13:30-16:30
(註:閉館前30分鐘停止入館,國家法定節假日、寒暑假閉館,疫情期間暫不對外開放)
民族服飾博物館碩士點簡介
民族服飾博物館從上世紀80年代至今,一直致力於民族和傳統服飾的收集、整理、研究,大量不同學科背景的研究生參與到整個科研教學過程中,博物館得天獨厚的館藏資源也為教育教學提供了寶貴的資料。
目前博物館設立有「中國少數民族藝術」和「文物與博物館」專業碩士點,同時也是學校「中國傳統服飾文化的搶救傳承與設計創新」博士項目的實踐基地,並建有文物保護修復研究室,圍繞教學科研需要與各大文博單位與研究機構合作進行古代出土文物保護、修復與研究。
開設研究生課程有《民族服飾創意設計研究》、《傳統服飾修復與保護》、《中國民族服飾文化研究》、《中國傳統色彩研究》、《紡織品文物修復保護概論》、《中國民族服飾裝飾研究》、《博物館學概論》、《中國民族服飾工藝研究》、《中國古代織物研究》、《中國民族服飾造型研究》等。
基於館藏實物測量,結合田野考察、實驗考古等方式進行實證研究,統籌各種資源渠道展開教學,形成機制靈活、渠道互通、體系開放的培養體制,以傳統服飾的材料、形制、結構、圖案、色彩、工藝研究為切入點開展教學,讓學生了解先人的造物思想和技藝,在傳承中感悟民族服飾並尋求創新之道。
微信版權歸屬北京服裝學院民族服飾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