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一份近日發表在《流體物理學》雜誌上的研究報告指出,在潮溼寒冷的環境下,病毒在空氣中停留的時間更久,傳播距離也更遠。因此,在沒有佩戴口罩進行防護的情況下,即便保持所謂的社交距離也是徒勞無功的。
義大利今日網消息,在潮溼和寒冷的環境中,因咳嗽或打噴嚏而產生的夾帶著新冠病毒的飛沫可以在空氣中停留更久。一個致力於通過數學和物理學運算來研究新冠病毒飛沫傳播途徑的國際科研團隊的一項研究結果表明,根據天氣條件,飛沫在空氣中的傳播距離可達2.4-4米,這一結果甚至沒有加上風的因素。這也即是說,「在不戴口罩的時候,1-2米的社交距離根本無法阻止一個人呼出的顆粒物傳到另一個人身上。」
圖片來源:新華社
在清楚了新冠病毒的運動速度、可傳播距離以及在特定環境中可以停留的時間,就可以推測計算有多少人將進入病毒的「撞擊圈」,如何感染以及可能感染多少人了。
通過對這一不同尋常的課題進行研究,來自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雅各布斯工程學院、多倫多大學、印度科學研究所的空氣動力學專家和研究液滴的物理學家們,設法建立了一種用以預測新冠病毒的早期傳播情況的新數學模型,該模型也適用於其他呼吸道病毒。模型是基於對人們呼吸所產生的氣溶膠的研究而誕生的,分析了感染者和未感染者所呼出的液滴在空氣中的相互作用和碰撞率,也就是所謂的「碰撞率理論」。
研究顯示,飛沫液滴的物理運動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天氣情況。「如果我們處在寒冷潮溼的氣候中,那相對於炎熱乾燥的地方,人們打噴嚏或者咳嗽所產生的液滴就會在空氣中停留更久,並且傳播得更遠。在炎熱乾燥的地方,液滴會更快蒸發消失。」
圖片來源:pexels網站
研究人員指出,在氣溫為35℃、相對溼度40%的環境中,液滴的傳播距離接近2.5米;而在氣溫為5℃、溼度80%的環境中,液滴的傳播距離可增至3.6米。另一方面,液滴的大小也很關鍵:微小的液滴在瞬間就會蒸發;較大的液滴則會因較重而很快落在地面上;最危險的是尺寸在14-48微米之間的液滴,因為它們需要較長時間才能蒸發消失,並且它們的傳播距離也非常遠。
研究人員指出,這些觀察結果事實上進一步證明了戴口罩的重要性,「因為口罩才能阻擋那些最危險(尺寸)的液滴。」
(意燴原創,編譯:華嘉顏,圖片來源見標註,轉載請註明意燴:oushitalia)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