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裡長徵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唐代詩人王昌齡在《出塞》中非常豪邁地寫下這一詩句,用以表達對祖國的愛戴。
據有關文史記載顯示,周朝以後,我國就不斷地向西北地區開發,秦地也由此而出現。秦漢時期,國土面積便不斷地向西北地區延伸,中原王朝在西北的影響力也越來越大。
從而將中國的名字傳出去,China成為中國的獨有名稱。說起國名,值得注意的是,現在的很多國家中,「共和國」、「王國」、「合眾國」等都非常普遍見到,而有一些國家卻使用「斯坦」。
據說,國外的一個國家也將中國稱之為「斯坦」。那麼,「斯坦」表示的是國家嗎?還是有其他的含義。
一、「斯坦」的含義
全世界共有233個國家和地區,其中有一些國家的名稱比較特殊,國名中通常都會帶有「斯坦」的字樣,且大多都集中在中亞地區。比如,烏茲別克斯坦、吉爾吉斯坦、哈薩克斯坦等,
此外南亞中還有巴基斯坦和中東地區的巴勒斯坦。據說,印度以前的國名中,也帶有「斯坦」。
從這些國家中可以看到一個共同點,即它們的國內都有穆斯林,有的甚至是以穆斯林建國的國家。因此,有人自然地將穆斯林國家和「斯坦」聯想到一起,將「斯坦」稱為是穆斯林國家的專有稱號。
其實,這種手法是極其錯誤的,兩者並沒有直接和必然的關係。那麼,這些國家為什麼都帶有「斯坦」?
據考證發現,古波斯語中有一個單詞是「stan」,根據其漢語的音譯,就是我們所熟悉的「斯坦」,其真實的意思為「地方」、「地區」、「領域」等。將它與國名結合起來,某某斯坦就是某某地方。
在233個國家中,有38個被稱之為地區。不過,這些地區與被稱之為某某斯坦的國家沒有關係,雖然「斯坦」被翻譯成地區,但它們卻擁有獨立的國家主權,是一個體系完善的國家,無論其國土面積有多大,都獲得了世界各國的承認。
從地圖上看,擁有「斯坦」之稱的國家似乎已經排成一條直線,從我國的西北地區一直拍到古波斯(今伊朗)的附近。用美國歷史學派的觀點來看,文化之間是相互作用的,各主體文化在相互交流的過程中,會互相傳播,經過主體文化的消化和改造,最後成為新的主體文化的一部分。
簡單地說,「stan」是波斯國家的專有詞彙,經過歷史長河的影響,被稱之為某某斯坦的國家不斷地向東推進,從而有了至今的局面。
這裡還有一個很長的過渡帶,「stan」最初的寫法是「stin」,經過不斷的發展之後,最終演變成如今的寫法,不過其含義沒有出現改變,都用於指代「地區」、「地域」、「區域」等。
據說,在一個國家的語言中,中國也被冠以斯坦的稱呼。那麼,這是怎麼回事呢?
二、中國也有「斯坦」之稱
從目前穆斯林國家的分布狀況來看,其實中東地區並不是他們的集中點,北非等地有更多的穆斯林國家,不過它們卻沒有用「斯坦」來給國家命名。
因此,可以得出的結論是,「斯坦」並不是穆斯林國家的專有,只是在向東傳播的過程中,中亞和南亞等地區受影響極深,國家的名詞也出現了某某斯坦之稱而已。
世界上還有一個國家的語言中,將中國的名稱也連帶著「斯坦」。這個國家就是位於亞洲與歐洲交界的外高加索地區的亞美尼亞。依照地理來看,亞美尼亞與我國的距離還是很遠的。
而他們的語言詞彙中居然會給中國冠以「斯坦」,可以證明的一件事就是,在古代的時候,中國的影響力早就宣揚到高加索地區。
亞美尼亞在很長的一段時間,曾加入蘇聯,成為蘇聯在靠近歐洲地區的加盟國之一,其主要的語言是亞美尼亞語和俄語。而在亞美尼亞語中有一詞彙為「Cenastan」,根據字面上的翻譯或者是語音上的直譯,它指的就是中國,抑或稱之為「秦那斯坦」。
進入現代,「Cenastan」也出現了形態上的變化,以「Cinastan」的寫法錄入亞美尼亞的語言和字典中。當然,有人對於「秦那斯坦」的翻譯方法尚持懷疑態度,認為翻譯中的「秦」與2000多年前的秦朝無關,秦朝在那時極有可能還沒有被宣揚到高加索地區。
但無論怎麼翻譯,這一詞彙中存在著「stan」,也就意味著中國在外國人的語言中被稱之為某某斯坦。
那麼,「Cinastan」(秦那斯坦)又是從哪裡出來的?
三、「Cinastan」的來源
雖然學術界對於將「 Cina」翻譯成「秦」尚有很大的爭議,但從中也可以看出,這一個詞彙一定會晚於秦朝出現,至少在秦朝末年,中國古代王朝的名稱早已通過某些途徑流傳到國外。
據考證發現,梵語中有一個詞彙叫做「Cīnasthāna」,一些學者就認為,這是「Cinastan」的真正來源,即把中國的名稱帶有「斯坦」正是來源於此。
梵語是古代印度的一種語言,在佛經中就有「Cīnasthāna」的漢音翻譯,即中國人無所不知的「震旦」,其全稱為「摩訶震旦」。
根據佛經的記載,東方是日出的地方,名曰「震」,故印度之東的國家被稱為「震旦」。據說,「震旦」就是外國對中國最早的國名的稱呼。
我國有一所鼎鼎大名的大學也曾用「震旦」來給學校命名,即現如今無數高中生都想要考進去的上海復旦大學,它的早期校名叫做「震旦大學」,如果翻譯沒有錯誤,可以將其理解為「中國大學」。
不過,「Cina」不僅僅被翻譯成「震旦」,在日本侵華時期,它的另一個翻譯被日本帝國主義盜用,一直成為中華民族的恥辱,從而被捨棄。
結語
國家的名稱代表的是一個國家的形象和尊嚴,不容他人進行侮辱與篡改。所以,對於別的國家的名稱,不要隨意地使用一些自己發明的詞彙去描述,否則會引起公憤。
就如日軍發動侵華戰爭的過程中一樣,將中國與南亞地區的人用不文明的稱呼共稱,在取得抗日戰爭和第2次世界大戰勝利後,日本的詞典與課堂上,仍然使用侮辱性的稱呼來指稱我國,引起我國愛國者的強烈抗議,最後他們才將其抹去。
可以說,如果國家沒有變得強大,仍然受到西方國家的擺布和控制,那麼想要讓日本抹去那種侮辱稱呼幾乎是不可能。所以,要感謝黨的偉大領導和國家的偉大復興。通過對「斯坦」的解釋,也可以了解到,它與穆斯林國家沒有多大的關係,只是古時候一直沿用下來的一種稱呼而已。
參考資料
《中東手冊》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