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依舊相信愛情,但不太相信它會發生在我身上了。」
在漫漫人生長河裡,愛情是枯燥生活永恆的主題。什麼是愛情?它沒有標準答案,但在每個人心中總有一個關於它的畫面。
「在顧城的詩集裡,他寫到:「草在結它的種子,風在搖它的葉子,我們站著,不說話,就十分美好。」相顧無言,彼此依靠,無需言語,你想的我都明白。」
「錢鍾書先生給夫人楊絳說:「遇到你之前,我沒有想過結婚,遇到你之後,我沒有想過和別人結婚。」世界很大,讓我們一度錯過。世界很小,讓我們恰好相遇。」
而在電影《一天》裡,迪特和女兒回憶愛人艾瑪時,他說她是他最好的朋友,這何嘗不是一個男人對一個女人最高的愛意和認可呢?
不管目前有沒有經歷過愛情,我們無法忽略它的美好。但有情人會成眷屬,卻不是所有。一眼萬年的期望也許終究還是逃不過七年之癢。光怪陸離的世界逼迫我們一路升級打怪,擁有了牛奶和麵包卻不再會相信王子與灰姑娘的故事。
所以,艾瑪雖然一直深愛著迪特,但只能與他作為朋友相處,期間她也接受了同事吉姆的追求,雖然她明知自己並不愛他,但還是選擇了向現實妥協。大概在那些時刻,愛情對於她也是奢侈品吧!
2愛需要勇氣,更需要認可
艾瑪對於迪特是偶然,她只是他想要共度畢業狂歡夜的對象。而迪特對於艾瑪是日復一日的幻想。兩人故事的開端也許就預示了結局。艾瑪痴愛了迪特一生,一直等他長大,等他回頭。
艾瑪是一位普通工薪家庭的女孩,畢業後在社會底層奮力掙扎,夢想淹沒在了倫敦人潮之中。而此時的迪特呢,繼續出國留學深造,延續著他的浪漫生活。艾瑪小心翼翼的經營著他們之間的友誼,即使以朋友之稱,即時明知也許沒有任何回報。
面對迪特的放蕩不羈,艾瑪肯定也有許多失望與無奈。但只要迪特說他需要她,她便又會跑向他。
艾瑪對於迪特的愛情無異於飛蛾撲火,她的執著與堅守足夠勇敢。赴湯蹈火的愛情早已被歌頌千萬遍,但每一場好的愛情不過,件件有迴響,事事有著落。我確實愛你,但即使你不愛我也要肯定我的存在與價值。
不同於艾瑪顯而易見的痴愛,傷心落寞時的迪特每次最想要傾訴和分享的人都是艾瑪。母親重病時他無助的像個孩子,一遍遍的給艾瑪打電話。也許,他自己都沒有發現艾瑪早已住進他的內心,化作了骨血融入了他的靈魂。迪特早已把艾瑪當作了「靈魂伴侶」。
而艾瑪痴守的又何嘗不是這一點溫存呢?
3 . 一天即一生,相遇就已足夠美好。
整部電影描述了從1988年7月15日到2008年7月15日的二十年間裡發生在兩個人身上的故事。
橫跨二十年的每一天裡,從青蔥少年到略顯滄桑的中年,幾十年如一日的愛戀無非起源於當初始料未及的相遇。
徐志摩曾說:一生至少該有一次,為了某個人而忘了自己,不求有結果,不求同行,不求曾經擁有,甚至不求你愛我。只求在我最美好的年華裡,遇到你。
據研究我們一生大概會遇到八百萬左右的人,和三千左右的人熟識,和兩百左右的人親近,而相守的也就一人。
在地球的億人之中,踏過山河和歲月,來到彼此的身邊,相知相守,這本身又何嘗不是一種莫大的緣分呢?而人世間無數美好的開端無非是這恰如其分的相遇。
有人說,艾瑪和迪特的相遇也許就是她悲劇的開始。一個女生最美好的青春歲月裡,把愛情的幻想寄托在了一個花花公子身上。但愛情最美妙的地方,也許不是我愛你時你也愛著我,而是,因為愛你,我也遇見了更好的自己。
艾瑪去世後,迪特在咖啡館偶遇了了艾瑪的前男友吉姆,他說:你可以讓她發光,而我不可以。他把你變成了好人,反過來,你也讓她變得很幸福。
在故事的開端,艾瑪單方面痴戀迪特,暗戀又仿佛是一個人的狂歡,也是一個人的寂寞。但又何嘗不是這些內心深處不安的悸動充實了那些孤獨的歲月。艾瑪和迪特分分合合的二十年間裡,雖然兩人各自都曾有過伴侶,也在各自的生活裡經歷落寞與精彩,但他們帶給彼此的美好是任何人都無法代替的。
4 愛你這件事情從來沒有猶豫,只是對你的未來再也沒有了期待」
「我依舊愛你,但不再喜歡你了」
很難想像,艾瑪是失望到了何種地步才對她深愛的迪特說出了這句話。
在愛情裡,女生往往會更加執著。
迪特的放蕩和多情,艾瑪肯定早已熟知。但她還是選擇義無反顧的愛他。也許她是在選擇逃避,放棄總是顯得那麼為難,等待又總那麼令人著迷。
久別後的一次相逢,迪特成功的將艾瑪的希望變成了絕望。此時作為一個節目主持人的迪特依舊我行我素,私生活糜爛,甚至吸毒。見到艾瑪,調侃她的衣著打扮,貶低她的職業價值。迪特在一步步的將艾瑪推遠。
所以,對於艾瑪來說,她依舊深愛著迪特,以後的歲月裡他大概還會駐足她的心中,並且期盼著他可以幸福,只是和彼此都沒有關係了。
我曾幻想,如果艾瑪抵制住內心的衝動,沒有選擇再次和迪特在一起,她應該會擁有更長的生命,但也許不會更加燦爛了。
喜歡一個人,我們往往會發現自己擁有超乎自身想像的勇氣和堅持。也許,我們終會被生活的浪濤衝散在人群之中,但還會感謝你的出現,因為有你,所以我擁有了擁抱全世界的力量。
(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