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興 華中師範大學臺灣與東亞研究中心研究員
近期,美國現任衛生部長阿扎爾在臺灣進行「訪問」,令島內有些人興奮不已,認為這是美臺關係升溫,甚至朝「正常化」發展的重要一步。然而事實不斷證明,在美國政府眼中,甘當「馬前卒」的蔡政府,只是其予取予求的「棋子」。在需要的時候,美國政客可以為了自身利益,藉機打「臺灣牌」,刺激和惡化中美關係。而在涉及到實際利益的時候,會毫不猶豫地實踐「美國優先」,最大限度地實現自己的利益。
2018年,美國通過了所謂「臺灣旅行法」,該法案允許包括現任內閣級別在內的美國官員訪問臺灣,同時也允許臺灣地區的高級官員進入美國,使美臺之間的高層交往「有法可依」。儘管美國表示阿扎爾前往臺灣主要是討論美臺在新冠肺炎疫情方面的合作,共同討論防疫措施,鞏固「美臺夥伴關係」關係。然而在中美關係不斷面臨嚴峻挑戰,各種衝突事件不斷的當下,此舉的挑釁意味十分濃厚。阿扎爾訪臺後,是否會依據「臺灣旅行法」,由臺灣地區的高級官員正式「回訪」美國,是下一步值得關注的的信號。
目前美國國內的第一波疫情尚未結束,確診人數和死亡人數不斷創新高,加上國內種族矛盾依舊突出,國內經濟狀況堪憂,失業率繼續保持在高位。多種因素的累積,已經使川普的民調出現持續下滑,尤其是在不少關鍵搖擺州中的民調都落後於競爭對手拜登。
因此,此時的川普政府困獸猶鬥,急於通過操作各種議題,意圖通過打「反中牌」來拉抬民調。而近期美國所打出的「臺灣牌」,無論是美臺之間的新軍售,還是衛生部長阿扎爾訪臺,都是其對華「反中牌」的一個部分,目的只在轉移國內矛盾,為其競選連任服務。
美國政客希望打「臺灣牌」繼續製造矛盾,惡化中美關係,為自己的利益服務。臺民進黨政府則樂於充當「棋子」,甘當「馬前卒」。表面上,雙方一唱一和,各取所需。不過,當遇到現實利益時,美國則會毫不猶豫地將臺灣視為予取予求的「棋子」。遠如5月份WHA大會前美國政府對臺灣各種口惠而實不至的「支持」,近如美臺在雙邊自貿區FTA談判上的急剎車。
近期,臺當局正欲通過繼續走親美路線,鞏固和發展「美臺夥伴關係」,在經濟上有所動作時,卻遭到美方的當頭棒喝。儘管美國國務院和國家安全委員會提議推動美臺之間加快談判籤訂「自由貿易協定」,臺灣方面也希望藉此逐步實現與大陸在經濟上的「脫鉤」。
但在經貿問題上長期持保守立場的美國貿易代表萊特希澤以臺灣存在貿易保護主義為由,否決了該提案。並且有分析指出,由於在談判中幾乎沒有話語權,在過去美臺之間的眾多談判中也大都是美方提出要求並施加壓力,美國只會最大程度實現和維護自身利益,臺灣方面幾乎沒有談判的籌碼,多數時候只能作出讓步並照單全收。而此時在FTA上的急剎車,「打臉」效果明顯。
從中美關係和兩岸關係之間的相互影響上來看,中美關係的發展和美國的對臺政策之間呈現一種相互作用的循環關係。中美關係的發展影響美國的對臺政策,美國的對臺政策則影響兩岸關係和中美關係。從歷史上看,當中美關係緊張,美國認為中國是「戰略競爭對手」時,美臺之間往往相對接近,而這又會向「臺獨」勢力發出錯誤的信號,進而對兩岸關係形成更加消極的影響。當中美關係發展平穩,美國將中國視作「負責任的利益攸關方」或「戰略夥伴」時,美臺之間一般則會相對疏離,對島內「臺獨」勢力形成壓力。
雖然蔡政府多次表示希望成為美國「印太戰略」的「旗手」,但在美國的亞太戰略尤其是在中美關係和對華戰略中,臺灣只是其一枚「棋子」。在中美關係緊張紛亂的當下,儘管美國政客們已一再展現出其自私自利的本來面目,然而已決心與大陸漸行漸遠的蔡政府和島內一些人,在一連串的現實中不但打不醒,反而愈發感受到有「外力加持」的錯覺,繼續「挾洋自重」,妄圖「火中取慄」,最終不但徒勞無功,甚至恐將「玩火自焚」。(責任編輯:唐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