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按:我3月3日的文章《我為什麼要把傷疤撕開了給大家看》寫到,有一個非常可愛懂事的小女孩給了我愛和溫暖,她認我為乾媽,我收她做乾女兒。
後來我們除了在微信裡聊天,還見過幾次面,她的媽媽親自開車帶著她妹妹和我們一起玩,大家一起去摘草莓,逛梅湖景區,還去婺源旅遊了一趟,她們請了我和愛人吃大餐,前不久我也邀約了她們到家裡來做客。我的乾女兒真的是人間天使,懂事乖巧聰明,充滿著滿滿的愛的能量,暖得人心都要化了。不僅僅是我,周圍所有人都讚嘆乾女兒的好,都誇讚她的父母是如何的優秀,養育了這麼棒的孩子。
我和乾女兒的媽媽「煙花三月下揚州」也成為了朋友,經常在微信裡探討一些心靈成長、斷舍離方面的體會。越接觸越覺得煙花三月下揚州是一位特別能幹、溫柔、耐心、好學、知禮、大方的美麗女子,但是我漸漸發現,她也有壓抑了很久的痛苦,累積了很多的負能量,是關於她無法和公婆好好相處一屋的問題。
直到今天,她發了一篇文章給我,詳細描述了這份痛苦。
(本文圖片均來自網絡)
我完全能理解和上一輩人生活的各種不適,那種壓抑在內心的憤怒、痛苦和自責,每時每刻都在折磨自己,雖然和母親分開半年了我還是一想起那時候的日子就打冷顫。你打死我我都不願意再跟父母公婆那一輩的人生活在一個屋簷下了。
自從我和父母分開來住,兩處大概相距個一二十分鐘的路程,感覺不要太好。我和父母之間的關係大大改善,變得非常親密了。沒有了嫌棄和厭惡,沒有了冷暴力和壓抑後的爆發,沒有了自責和愧疚。現在只有溫暖和愛,以及互相幫助,現在的我把以前跟老媽生氣、爭吵、然後自責、調整自己的時間、力氣和耗費的能量都用來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上了。
不知道哪裡看到一篇文章,大意是說,不順從父母不代表不孝順父母。我覺得特別對,確實是這樣。我認為,擺脫父母的控制和影響,活出更好的自己,我才能真正的從物質到精神真心實意地去孝順父母。不應該死死困在「我要認同父母」的迷局裡。我們來到這世界上第一責任是愛自己,活好自己。只有愛自己活好了自己,才能有能力去承擔我們應該承擔的責任,比如贍養父母,撫育孩子。
當然,和長輩住一屋相處融洽的人我打心眼裡敬佩,真是非常有福氣的人!
儘管很多人都勸我,不跟父母很好住一屋,你都不算修煉好了。或者說跟父母住一起,才是真正的修煉等等。我想說,見鬼去吧。如果父母哪一天過世了呢?那我的人生就完了?沒有意義了?我就白活在這世上了?
所以我還是接納自己這一部分,原諒自己的不完美,為自己的人生承擔起責任,不再將人生的意義建立在外在評價標準上。
當我建議煙花三月下揚州考慮將自己的小家庭和公婆分開,可以買房子在同一小區或者附近,讓小家庭和公婆之間保持「一碗熱湯」的距離,公婆既可以幫自己照看孩子,小兩口又可以關照老人,兩全其美。她說:「他們會覺得浪費錢,肯定不同意,我老公也不會同意。我不想這個問題由我提出來。」
那麼問題來了!作為完全有經濟能力的成年人、家庭的女主人、兩個孩子的母親,為什麼要由公婆和愛人來決定自己的生活?
我記得我們在討論斷舍離的時候,她說公婆搞得家裡很亂,囤積了很多東西,她只能收拾自己的房間,其他空間她實在看不下去,但是又做不了主,不能收拾。
我感覺她把自己定位為「他們很強大,我很弱小的受氣小媳婦」的位置上了,有些奇怪。
我建議她好好想想為什麼會把「他們不同意」作為不能按照自己方式生活的原因。
這是為什麼呢?
每個人都有自己深陷的迷局。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哪!
跟公婆相處很痛苦又分不開怎麼辦?
作者:煙花三月下揚州
記得張德芬老師說過,因為當下苦,想要解脫,才要修行!的確如此,幸福的人已經行了,不需要修!願望非常美好,而現實卻很殘酷。
我從小不喜歡我媽囉嗦,在很小的時候就時時在想如何脫離她的魔爪,14歲起離家在外求學開始,便很少待在家中,除了過年,一年也難得回去一次,25歲結婚後在外地工作,也從沒有和婆家人住在一起過,直到33歲生了小寶之前一直都過著逍遙自在,我行我素的日子。
大寶是我媽帶大的,雖然我不喜歡我媽囉嗦,但我更不放心我婆婆,大寶5歲起才帶在身邊,但她很乖巧,從未讓我操過心,三口之家也是過的悠哉悠哉,直到小寶出生後,先生怕我帶不過來,叫他父母過來幫我們帶孩子,我的噩夢就從此開始了。
生活習慣的天差地別,總讓人時時活在彆扭中,還有我二十年無拘無束的生活瞬間灰飛煙滅了。我平生最鄙視別人抽菸喝酒喝茶賭博的行為,公公每一條都佔上,還有最討厭囉嗦的人,偏偏婆婆比我媽還囉嗦。再加上先生忙於事業每天早出晚歸,留下我獨自面對他的父母,無數次我都想以離婚來解脫和他們的相處。
我打心眼裡瞧不上他們,跟本不願意和他們溝通,懶得說話,對他們進行冷暴力,希望他們能知難而退,早點回老家去。不喜歡所以對婆婆的囉嗦視若無堵,根本不聽她講,或裝沒有聽到。
有次大寶裝飯的時候打破一個碗,婆婆囉嗦了十幾分鐘還在說,我習慣了無視,大寶氣衝衝的進了房間,一會兒又笑嘻嘻的出來,拿了兩個硬幣塞在她奶奶手裡,哈哈大笑的說:奶奶這是封口費,求你別囉嗦了。哈哈哈……我當時又心酸又欣慰,心酸的是雖然我沒有重蹈我媽的覆轍,但終究家裡還是有人囉嗦,怕她像我小時候一樣時時想離開家。欣慰的是孩子已經懂得自己去化解和大人的矛盾了。
那時我意識到我不能這樣下去,這樣下去會影響孩子的一生,於是到處去修各種靈修課程,看各種心靈成長的書籍,我在外人看來充滿了正能量,在工作和朋友相處中都非常陽光積極,但是一回到家,還是無法說服自己接受公公婆婆的樣子,無法讓自己接受和他們共處的實事。家裡充滿了負能量,讓我時時想逃離,能出去就絕不呆在家裡,能不回家就儘量不回家,有時候我覺得這早已不是我的家,只是個睡覺的地方而已,但抗拒的終究會持久。
因大寶的因緣認識了謝老師,謝老師曾經在她的公眾號中分享了她和她媽媽的故事,我真的很能理她當時的感受,也佩服她的勇氣,居然可以讓自己的母親離開,而我至今也無法開口讓婆婆他們離開。
雖然我知道他們存在我就不會幸福。我只是再也不管他們的想法,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但這樣做的結果是矛盾越來越深,積怨越來越多,我不可能改變他們,我也不想改變我自己,這就是相處的矛盾。
我有時候想我逃過了我媽那一劫,但終究沒有畢業,所以上天又派我婆婆來讓我繼續修行,但我要怎樣才能畢業呢?我在這場戰爭中消耗太多能量,讓我身心疲憊,出差和旅行成為我最開心的事情,甚至我時常懷念剛畢業時一個人在外奮鬥受凍挨餓的樣子。那時至少心是自由的,充滿了希望,而現在呢,一想到要這樣到老,心裡就絕望了,這樣的人生好灰暗……
有朋友勸我,有人幫你帶孩子你就知足吧,但是其實我寧願自己帶,因為三個人在家帶著個孩子,我又不習慣婆婆做的菜,每天她炒完菜,我還得炒自己吃的,不炒我吃不下,餵奶我又怕沒有營養,炒了婆婆又覺得我作,以後乾脆就不作我的飯,所以生完第三個月我只好老老實實的去上班,在公司阿姨還會關照一下我,另外煮點東西給我吃。
況且小寶從出生就一直是我自己帶著睡覺,白天上班,晚上帶孩子,這幾年精力都熬幹了,起碼老了十歲。而我最不喜歡的就是她奶奶天天拿小寶和鄰居的小孩比較,天天說小寶這個也不如人家,那個也不如人家,有時我很想頂撞她說:那你去帶別人的小孩唄。但是話在口邊,看她一眼我又懶得說,默默走開。
曾仕權教授曾經說過,大家庭就是一個小社會,有爺爺奶奶的家庭小孩長大後更適用社會,家裡的各種鬥他都看在眼裡,但是我總感覺這樣的小孩幸福感會很低。
按照張德芬老師的說法其實他們也沒有問題,問題在我,我要自己去改變,去接受和尊重他們,但這一點我真的很難做到,我也不想為難自己。
我沒有開口讓他們離開,他們家就先生一個兒子,他們又是地地道道的農民,養兒就是防老的,這種根深蒂固的觀念在我先生的意識裡也很強。他也絕對不允許我說這樣的話出來。我又不想一個人帶著2個孩子生活,也不願意拋棄孩子一個人生活。
唉,人生所有的苦都是自己找的,這是真的,我如果妥協接受他們,問題就解決了。
但是我要怎樣妥協?
誠摯向大家發出邀請:
看了我任何一篇文章有感觸的,或實踐了斷舍離有收穫的,或者心靈成長生活發生了改變的,請寫至少一篇文章(1500-3000字左右)發給我,我發在公眾號上。因為:
1、我想讓你突破舒適區,破除「我不會」的假相。不逼你一下,你都不知道自己有多優秀!
2、為什麼讀了很多書,明白了很多道理,人生卻沒有改變?因為只過腦不走心的知識不能成為自己的智慧!寫下感想、體會和收穫,知識和信息才能烙印在心裡,真正消化成為自己的智慧。我發現寫文章過程不但讓我對從書本和課堂上獲得的東西重新記憶而且加深了理解,甚至會有靈感湧現,很奇妙的過程。
3、分享是美德。請你將自己的知識、經驗、體會分享給我們,促使大家思考,讓大家受到啟發,也是大大的功德。思維的碰撞,心靈的成長,能量的積蓄,從來都是雙向和互補的過程,天邊、婷婷、樂兒、鄒鴻的分享,就讓我受益匪淺,相信她們的文章,也打動了你的心。同樣,你也可以!
約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