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國外如何界定,不過精油來了我們國內,就得入鄉隨俗。
很多國外芳療書上如何挑選精油的判定方法方式,對我們來講,全無用處,只會增加莫名感,因為國內不一樣。
精油在國內劃歸化妝品管理。
這也是「xx醫生」公號前些天在新冠病毒闢謠專題裡做了一個闢謠「精油抗病毒,這是謠言」的主要依據。
引起芳療工作者們反擊:精油不止抗病毒,還抗細菌,抗真菌呢。
反擊的是認真做事的精油工作者。整天亂講話,誇大一萬倍,各種強承諾的,是為了賣東西,並且自己也可能不太懂的人。
既然精油歸化妝品管理,那麼保質期就是3年。國內備案出品的產品,就這樣。
不管複方、單方、多種單方組合,還是基礎油。
為了解決保質期的問題,在使用說明上,就要加上各種注意事項和專用包材,在分裝成為商品時,也可能要加一些主要對油脂的抗氧化劑如維生素e(生育酚)等,來讓它保持穩定(複方是肯定加的,植物油也容易氧化)。
因為精油有極強的揮發性,也易於氧化。
說到精油容易氧化,小酸我要說一下,容易氧化的成分,都可以作為抗氧化的護膚成分,抑制活性氧/自由基生成等,所以部分精油是非常好的抗衰老,抗皺精油,使用精油的人,很多都能比原來的膚感年輕,亮澤,這是重要原因。從小分子的特性來說,能進入真皮層這個衰老根據地,比傳統的護膚成分滲透吸收率強多了。葡萄籽油植物油很多商家會吹爆,從抗氧化特點發展到抗老,抗皺,抗歲月,總之什麼皮膚問題都解決了。裝葡萄籽油的瓶子,瓶口沒擦乾淨,一個月就有哈喇子味,就是被氧化的結果——因此,抗氧化性也就很好。(小麥胚芽油則含有豐富的維生素e,所以也可以保存得相對久)
精油上面的兩個特點,決定了過高過低的溫度,頻繁變化的溫度,光照,水汽,暴露在空氣中,都會加速它的質量變差。
所以平時使用的精油,不會放在冰箱,如果存了很多精油,一段時間內不使用,也只是密封好放在冷藏室內,這個溫度一般3度或以上,絕不會放在冷凍室。
室溫30度以內,陰涼乾燥處存放即可,用完都會擰緊。也不會放在潮溼的地方,比如淋浴間等。
而工廠或者原料供應商,一般放在16——18度的恆溫倉庫內,如果有條件的。其實我們說保質期意義不大,因為在沒有成為商品時,你也不知道精油作為原料存放了多久,反正出廠就3年。
拋開國內對精油的認定,在同等條件下,不同精油有不同的質量穩定期,這比用保質期一詞更符合精油特性。比如柑橘類精油一般認定為2年左右,也有的寫作者說半年以後會開始品質下降期,恐怕有點過。
與此相對的,那些保質期長比較穩定的精油有乳香,沒藥,檀香,巖蘭草,大西洋雪松,廣藿香等,妥善保管五六年都沒問題。而且還可能隨著時間越長,品質變得更好等。也會出現變黏稠的可能。
我家裡的廣藿香和沒藥就有這個問題,用精油時瓶口周圍沒擦乾淨,殘留的精油還會變成固體,這是正常現象並非精油壞了。大西洋雪松好像也會。
我們的檀香,崖柏等,製作成文玩擺件或者家具,十幾年都還有香味,這些香味都是芳香物質,木頭也保存得很好,而採買的橘子過年吃慢點不小心都腐爛了。這裡也可以看得出木質類精油一般比較穩定,分子量相對較大,揮發較慢的原因?
精油分前中後調,那這或許也可以成為精油穩定性的一個參考。容易萃取的就容易失去,太活潑的就容易勾三搭四,那些根莖,木質,樹脂類,則表現得成熟穩重,曾經滄海難為水的淡定。(對伊蘭伊蘭,茉莉這樣比較濃鬱厚重的精油,我也表示好奇)
大多數精油穩定保管,一般在3—5年,如果買了精油,保存得好,也沒開封過,可以延長它的保質期。如果不放心,至少不接觸皮膚的用法完全沒問題。
自己調配使用的複方精油,一般穩定期2-3個月左右。加入維生素e等抗氧化劑則可以適當延長。
使用的頻次,場景也會影響保質期長短。
如果存放不當,保質期內也一樣變質,比如味道變淡,或者一聞就感覺出跟正常精油不一樣的味道(我家有杜松,絲柏,乳香,天竺葵,變質的,明顯味道不一樣)。
過期/變質的精油,這個時候就不要再往身體髮膚上使用了,要留著用或者扔都行。味道覺得還接受,你可以用來香薰,滴到水中製作噴瓶噴灑空氣,洗碗,拖地等等都沒問題。
其實真正更懂精油保存和品質管理的,是種植,萃取,香精香料原料供應和貿易商。新護膚成分,新概念,也往往是這些原料供應商/開發商提供。
以上。
來自酸奶原創。
圖片來自網絡未標註版權圖,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