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戴雨瀟】
日前,美國爆出史上最嚴重的大學招生舞弊醜聞。根據聯邦調查局(FBI)公布的起訴書,多位富豪家長、好萊塢演員、名校教練和大學申請機構主管參與了一系列在全美範圍內的大學錄取詐騙案件。這些父母通過付巨款給一個「大學預備組織」的方式讓自己的孩子得以被名校錄取。事件曝光後立刻引發了社會各界的強烈反應,這幾日美國的電視和網絡上鋪天蓋地都是各大媒體關於此事的報導。
已被檢方起訴的家長中有曾出演《絕望主婦》的艾美獎影后菲麗西提 · 霍夫曼(Felicity Huffman)和《歡樂滿屋》演員洛莉 · 路格林(Lori Loughlin)等不少美國社會的知名人士及大型企業高管。涉案的大學包括史丹福大學、耶魯大學、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南加州大學、喬治城大學等無數學子夢寐以求的世界名校。
美國著名演員菲麗西提 · 霍夫曼(Felicity Huffman)和洛莉 · 路格林(Lori Loughlin)
案件還波及到了兩任美國總統。其中一位被指收受賄賂的大學教練正是歐巴馬女兒的網球教練戈登 · 厄恩斯特(Gordon Ernst)。起訴書顯示,他在2012-2018年間以「諮詢費」的名義總共收受了至少270萬美元的賄賂[1]。而川普的女婿(兼白宮高級顧問)賈瑞德 · 庫什納(Jared Kushner)當年靠他父親250萬美元捐款進入哈佛大學的往事也被媒體挖了出來[2]。
一、史上最嚴重的高校招生弊案
這起被美國司法部稱為「史上最大」高校招生弊案情節十分荒誕,極具魔幻現實主義色彩。
據檢方指控,弊案的核心人物名叫威廉 · 辛格(William Singer)。他通過自己創辦的「鑰匙大學錄取輔導公司」(The Key)和「優勢大學和就業網絡」(Edge College and Career Network LLC)等多家企業和基金會操作一切。「鑰匙」的官網上寫著「這就是你需要的大學錄取輔導幫助。我們會讓你的孩子釋放他的全部潛能。」看起來和其他普通的輔導公司沒有區別。
然而根據美國司法部檢察官公布的信息,這家公司實際上涉嫌多類欺詐。辛格對其中一位家長說:「我們所做的事情就是想方設法把美國最富有家庭的孩子送到大學裡。保證成功。」
圖:THE KEY官網
FBI特工在長達204頁的指控書中詳細地描述了弊案的全過程。辛格和他所控制的幾家違法公司主要通過兩大渠道「釋放孩子的潛能」。其一,在標準化測試中作弊。辛格通過賄賂 SAT 或 ACT(相當於美國高考)監考官的方式,影響自己客戶子女的考試分數。為了達到這一目的他可謂是煞費苦心。
美國標準化測試的考場環境和中國高考在大多數情況下差不多,考生通常會在教室或體育館裡統一集中答卷。在這種「惡劣」的條件下想要大搖大擺地作弊不被發現比較困難。但是通過細緻的調查,辛格發現「殘障」(disabled)考生可以在單獨的環境下考試,考官也會給他們更長的答題時間。
辛格和一位家長的電話記錄,下同
於是辛格就指示那些家長向監考部門撒謊說自己的孩子有「學習障礙」,需要單獨監考。(「學習障礙」(learning disability)是一種「美國特色殘疾」;在中國這種「障礙」大多說情況下會被家長以「笨」或「懶」替代)。然後他再通過自己控制的公司向單獨監考的考官行賄。有時候他會讓考官直接把答案發給考生,有時候會讓他們在收卷之後手動修改考生的答案。
如果不巧碰到兩袖清風的考官,辛格也有辦法。他的公司除了專門賄賂考官之外還僱傭了一位頗具傳奇色彩的「天才槍手」馬克 · 裡德爾(Mark Riddell)。現年36歲的裡德爾不僅是個名副其實的哈佛大學畢業生,而且還是大學校隊裡的網球明星,曾短暫地打過職業比賽。
他的本領是在事先不知道題目和答案的情況下,考生想要考幾分,他就在現場替他考出幾分。每次替考他大概能從辛格那裡得到10000美元的酬勞。負責此案的檢察官也不得不承認「這傢伙確實是個天才」(He was just a really smart guy)[3]。
哈佛畢業生、天才槍手馬克 · 裡德爾(Mark Riddell)
除了在標準化測試中造假以外,辛格還發現了美國高校招生的另一個制度漏洞。對於那些參加全國性體育賽事的大學來說,學校通常會保留幾個「體育特長生」的名額(athletic recruiting)。和我們的「體育特長生」高考加分政策類似,美國名校對於這類考生的成績要求會比普通考生低一些。
但和中國不同的是,美國社會非常看重各個大學校隊在體育競技中的表現。很多大學體育協會(NCAA)比賽的門票價格甚至高於 NBA 或 NFL,絕大多數 NBA 職業球星當年也都是從參加 NCAA 比賽的大學校隊中走出來的。
很多國人夢寐以求的哈佛耶魯等「常青藤聯盟」(Ivy League)名校,之所以叫做「常青藤聯盟」,並不是因為這幾所大學排名最高,而是因為他們地理上離得比較近,方便校隊之間辦聯盟打比賽。
在美國這個資本主義社會,體育競技市場的龐大規模必然導致校隊教練在美國高校裡擁有某些特殊的權力和地位,比如他們可以享受著數倍於校長的工資,並獨攬「體育特長生」的招生大權。
美國大學裡各職位的年薪(從左至右依次為:校長、教務長、系主任、終身教授、非終身教授、研究生、橄欖球隊教練,Image: phdcomics)
辛格正是認準了這點,所以決定把目標鎖定在體育特招。他首先通過賄賂買通了包括耶魯大學女子足球隊主教練、史丹福大學帆船隊教練、南加州大學體育部高級副主任、水球教練、女子足球隊主教練和助理教練等在內的10位校隊教練和學校高層,讓他們提前預留好位置。
然後他再協助自己的客戶偽造子女的運動經歷和體育證書——辛格將自己的顧客、某上市金融公司CEO恩裡克斯和(Manuel Henriquez)的孩子包裝成了他們高中的「網球冠軍」,然而實際情況是他的孩子從未拿過任何比賽的冠軍;
某水處理公司CEO德溫 · 斯隆(Devin Sloane)的兒子以「水球特長生」的身份成功進入了南加州大學,然而在申請材料中那張他兒子打水球的照片是他臨時用亞馬遜上買來道具擺拍出來的。他兒子根本就不會打水球;
某娛樂企業董事長伊莉莎白 · 基梅爾(Elizabeth Kimmel)的兒子以「撐杆跳特長生」的身份被南加州大學錄取,這次擺拍的工夫也省了,辛格直接在網上隨便找了一個運動員的照片然後用 Photoshop 把她兒子的頭拼了上去……等等等等,不一而足。情節之誇張離奇令人咋舌。
辛格曾經使用過的 Photoshop 素材(圖:FBI起訴書)
二、事件持續發酵——「這不過是冰山一角」
據檢方控訴,辛格在2011-2018年這七年多的時間裡通過以上眼花繚亂的操作總共賺了2500萬美元(約合1.7億人民幣)。他所涉及的「組織性敲詐勒索」(racketeering)屬於極其嚴重的罪責,按照美國法律最多可能被判65年監禁和125萬美元罰款。據悉,辛格已經對檢方的全部指控認罪,以此換取減刑。他將於6月19日被正式審判[4]。
「史上最大弊案」的核心人物威廉 · 辛格(Image: abc)
其他幾位尚未被定罪的家長和教練也已經開始在為自己的違法行徑買單了。東窗事發之後,花了50萬美元把自己兩個女兒買進南加州大學的演員路格林日前被老東家赫曼娛樂公司(Hallmark)正式解僱,她的網紅女兒奧利維婭 · 傑德(Olivia Jade)前天被法國著名化妝品零售商絲芙蘭(Sephora)終止合作關係[5]。德克薩斯大學開除了涉案的網球教練,史丹福大學開除了帆船隊教練[6],其他多位涉案的大學教練和高層也被所在的學校停職調查……弊案的後續影響持續擴大。
在被起訴的十名大學教練和官員中,有四位來自南加州大學。整個案件中的所有贓款有一半都流入了這個四個人的腰包,其中南加大體育部高級副主任一個人就受賄高達130萬美元。
本案中一位被起訴的家長正是南加大牙醫學院教授、國際牙周病學權威胡馬雲 · 查德(Homayoun Zadeh)。他給辛格支付了10萬美元,幫助他不會打曲棍球的女兒以「曲棍球特長生」的身份被他所任職的南加大成功錄取。
隨著事件的延燒,處在漩渦中心的南加大趕忙宣布學校正在開展調查,目前已經發現了至少130萬美元的捐款與辛格的詐騙公司有關。代理校長稱將會把這筆錢以獎學金的形式發放給窮困生。同時南加大承諾對正在進行的錄取過程進行複查,並且已經取消了幾位申請者的錄取資格[7]。其他幾所涉案學校也都在儘可能地降低弊案帶來的後續影響。
涉案幾所高校的受賄金額,以南加大為最巨(圖: WSJ)
然而很多人對此並不買單。目前數位落榜學生和其家長正在對南加大等幾所涉案大學發起集體訴訟,要求大學退回他們的申請費並給與額外補償。他們認為這幾所學校沒有公平地審查申請者的材料、損害了他們作為消費者的利益,整個錄取過程完全「被騙局操縱和扭曲」(warped and rigged by fraud)[8]。
「這絕對是美國有史以來最嚴重的名校錄取弊案,這是毫無疑問的事實,」哈佛大學法學教授艾倫 · 德肖維茨(Alan Dershowitz)在接受福克斯新聞臺訪問時表示,「但我認為這起案件不過是冰山的一角。這次涉案是主要是那些'比較有錢'的父母(the very rich),他們願意花上十幾萬到上百萬美元把自己的孩子送進名校。但是那些動輒豪擲數千萬甚至數十億、輕輕鬆鬆就給大學捐樓的'超級富豪'(the super super rich)不會受到絲毫影響」[9]。
根據辛格本人所言,他的違法業務是幫自己的顧客打開進入名校的「側門」(side door)。或許正因如此,他給自己的詐騙公司取名為「鑰匙」(The Key)。
我們知道,在漢語裡這種「通過內部關係或用不正當手段牟取非分利益」的做法被稱作「走後門」,為什麼辛格把自己的違法業務稱為「走側門」了呢?
答案不是文化差異,而是在美國大學錄取的過程中「走後門」是完全合法的。這才是問題的癥結所在。美國《紐約》雜誌在評論文章中指出,「最可怕的不是辛格等人的非法行徑,而是什麼才是的合法」。
《所有(美國)大學錄取都是「交錢就給上」的醜聞》(《紐約》雜誌)
三、美國名校畸形的招生制度
說到這裡就不得不講講美國奇特的高校招生制度。在美國,絕大多數大學(尤其是哈佛耶魯等私立名校)本科招生所依據的指標眾多,包括申請者標準化測試(SAT/ACT)成績、中學平時成績、大學預科課程成績、課外活動表現、體育特長、申請文書以及推薦信。
美國大學設立如此複雜的招生制度從表面上看是為了錄取「全面發展」的學生。但與此同時,主觀性強、透明度低、結果難以預料的大學錄取過程也成了滋生腐敗的溫床。
一個想光明正大「走正門」進入名校的高中生即便在這些方面都足夠優秀,他也未必能拿到自己報考學校的錄取通知書。因為學校除了綜合評估以上指標,還會將「種族多樣性」(diversity)和「家族遺產」(legacy application)這兩個申請者本人完全無法控制的因素考慮在內。
1.「積極平權」還是「逆向歧視」?
「種族多樣性」考量(也就是我們熟悉的「少數民族加分」)向來是美國大學錄取制度下一項備受爭議的舉措。
幾年前,一位名叫阿比蓋爾 · 費希爾(Abigail Fisher)的白人姑娘認為德州大學刻意提高某些少數族群錄取率的「積極平權」政策(Affirmative Action)是一種對她的逆向歧視,因此將德州大學告上法庭。案件一路打到了美國最高法院。最終在 2016 年,最高法院的九位大法官以非常接近的 5:4 判決德州大學的錄取政策沒有違反憲法,費希爾敗訴。
德州大學的政策沒有違憲,但是圍繞其他大學的類似訴訟並未隨著最高法院的這一判決而停止。目前,「學生公平錄取促進會」 (Students For Fair Admissions)已經起訴哈佛大學,控告後者在本科招生過程中歧視亞裔。
去年10月,代表學生公平錄取促進會的律師在開庭陳述中表示,通過詳細對比6年逾16萬名申請學生的錄取數據,足以認定哈佛大學在招生過程中就「個人評估」打分時故意壓低亞裔學生,「對哈佛將近一半非裔學生和三分之一拉丁裔學生來說,種族是他們被錄取的'決定性因素'。哈佛校方發布的報告顯示,如果招生過程中完全不考慮種族因素,哈佛本科錄取的非裔學生比例將從14%降至6%,而西裔學生的比例將從14%降至9%。」[10]
哈佛大學(Image: boston business journal)
根據一份相關研究,在同等條件下,亞裔申請學生被哈佛錄取的機率只有25%,低於白人的35%、西裔的75%和非裔的95%[11]。亞裔學生需要在 SAT 中高於同等水平的白人申請者140分,高於黑人申請者更多,才能獲得同等的錄取機會[12]。
學生公平錄取促進會在一份法庭文件中說,「哈佛大學今日對亞裔申請學生的歧視與成見,與其在20世紀二、三十年代配額錄取猶太申請學生並為之自辯時如出一轍。」隨著這起持續至今的訴訟,目前美國教育部正在對哈佛大學和普林斯頓大學的錄取過程展開調查。普林斯頓大學政治學者拉塞爾 · 聶裡(Russell Nieli)也直言他認為自己的學校在招生中存在「亞裔錄取人數天花板」[13]。
2. 「富者恆富,窮者恆窮」
在法院調查哈佛是否歧視亞裔的過程中,發現了更多關於富豪是如何把自己的孩子送入哈佛的內幕。在法院獲得的內部郵件裡,哈佛高層明確無誤地表達出自己對校友和捐贈者子女的錄取傾向。這就是美國大學錄取中傳說的「家族遺產」(legacy application)。
在很多美國私立名校,「家族遺產錄取」有兩種,第一種是如果你的父母或家人是該學校的校友(通常只有本科畢業於該學校才算校友,少數學校將研究生也計算在內),那麼學校會擇優錄取。
這麼做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基於收益的考量,哈佛大學這類學校十分希望每一個收到錄取通知書的學生都能來上學,畢竟少一個學生就少一份收入,而子弟通常會選擇他們父母的母校,所以這些大學也更願意招本校子弟。普林斯頓大學官方網站上顯示,在即將入學的2022級本科新生中有14%是子弟[14]。
第二種「遺產錄取」就是真正靠物質遺產了——父母通過對學校進行巨額捐款的方式來確保自己的孩子可以大搖大擺地從「後門」進入大學。至於父母捐多少錢能把孩子「買進去」,各個大學從來不會明碼標價,但是可以肯定的是這類子女獲得的「加分」(boost)比其他所有方式都要多[15]。
在庭審中曝光的內部郵件裡,前哈佛甘迺迪學院院長深情地感謝哈佛招生辦主任菲茨西蒙斯(Fitzsimmons)錄取某幾位捐贈者的子女,「招到某某某(被法院塗黑)和某某某都是大勝利。某某某一直非常有興趣給我們捐樓。」
圖片來源:庭審曝光。下同
在另一封郵件裡,哈佛大學負責校友事務和大學發展的副校長權衡了招收某位學生的利弊,「某某某曾經是個慷慨的捐贈者。但是展望未來,我覺得他可能不會捐那麼多了。不過某某某有不少藝術收藏未來可能會是我們的。」在郵件最後,副校長給出的結論是」給他的孩子來個『二等加分』吧(call it a 2)。」
當事人在庭審中解釋,「二等加分」是他們之間的黑話,意思是給這個學生「比較多」(reasonably serious)的加分,但是不如「一等加分」加的多。招生辦主任承認,父母捐錢越多,這個學生的「等級」就越高,也越容易被錄取[16]。
《紐約時報》發布的一份報告顯示,哈佛大學學生裡的15%來自全國最富裕1%的家庭,3%來自最富裕0.1%的家庭[17]。據統計,校友捐贈佔了美國高校募集到各類款項的四分之一以上[18]。
富人的孩子更容易靠捐款上哈佛,他們上了哈佛的孩子的孩子更容易上哈佛,造成不斷加深階級固化「富者恆富,窮者恆窮」(the rich get richer and the poor get poorer)的惡性循環。
哈佛大學學生的家庭收入中位數約為17萬美元,畢業生在34歲的收入中位數約為8萬美元。學校越好,富人學生越多,他們畢業後也掙得越多。高度正相關。(Image: New York Times)
值得一提的是,這種所謂的「遺產錄取」並不是什麼西方傳統,它完全是一種地地道道的美國特色。在世界上的其他任何國家的高教體系裡,這種奇特的錄取偏好都是聞所未聞的。同樣屬於世界一流學府的英國牛津大學和劍橋大學長期以來都拒絕「遺產錄取」。
英國地理學家、前華威大學副教務主任在美國《高等教育報》(Chronicle of Higher Education)上撰文批判道,「大多數英國人對美國精英大學會專門為富人和顯貴的子女保留位置都感到非常震驚。這可能是關於美國高等教育最令人不安的一個事實。」[19]
3. 富二代的安全網——「績點通脹」
講到這裡一些敏銳的讀者可能會產生一個疑問,美國的富豪和精英靠走後門把自己的子女送到大學之後怎麼辦?那些富二代如何從常青藤名校成功畢業?
首先明確一點,很多靠家裡關係進名校的孩子確實才能不及中人(國內一些人對西方「貴族精神」的迷信可以休矣)。畢竟話都說不利索的小布希和「演講詞彙量不超過四年級」的川普[20]也都是常青藤畢業的。「老子英雄兒笨蛋」的普遍情況從辛格案中曝光的幾個家庭可見一斑。
辛格在幫助他的一位顧客,某時裝營銷公司的CEO的孩子準備替考工作的時候讓她給自己發一份孩子的筆跡樣本,方便讓槍手模仿,結果收到了一張看起來像幼兒園小孩的鬼畫符。這位CEO自己可能也覺得有些丟臉,對辛格說自己的孩子「寫字不很好」。
CEO:「這孩子寫字不很好。」(圖:FBI起訴書)
在這一細節在社交網絡上傳開之後,美國網友紛紛表示實在難以置信——「天哪,我以為這是搞笑的」;「請告訴我這不是真的」;「我再也不會嘲笑我弟弟的字寫的爛了」。
圖片來源:社交媒體。下同
去年被影星路格林「買」進南加大的網紅女兒曾經在社交網絡上表示,自己根本就不在乎學校教的任何東西。這幾日得知實情的憤怒網友紛紛在她的 YouTube 和 Instagram 頁面上留言「送她去監獄」(Lock her up)。
對於如何讓這些不學無術的富二代成功畢業這個問題,美國名校的給出的答案就是「績點通脹」(grade inflation)。據統計,常青藤大學的平均成績從1950年的B-以下持續上升,到2012年學生的平均分已經超過B+,最誇張的布朗大學學生接近A-。《哈佛深紅報》揭露,大部分學生都能拿A[21]。
對此哈佛大學的德肖維茨教授教授抱怨道,「現在已經沒什麼人掛科也沒什麼人拿爛成績了,得C都很罕見。有的學校甚至連打分都取消了。我們根本沒法判斷一個學生的學業是否合格。大部分孩子進了學校大門之後就後顧無憂了。」
常青藤大學成績通脹(Image: The Economist)
總而言之,這起「史上最大」大學招生醜聞所暴露出的只是黑幕的一角,美國高等教育中的特權問題已經到了積重難返的地步。
負責辛格案的聯邦檢察官萊林安撫大眾說「這個案例是通過應用財富和欺詐行為來擴大精英大學入學的腐敗現象。對於富人來說,既沒有單獨的大學入學錄取制度,也不會有單獨的刑事司法系統。」
這當然是一句愚民的空話。美國的富人是否享受單獨的大學錄取制度和刑事司法系統,大多數美國人和其他了解美國的地球人都心知肚明。
四、捍衛考試公平、毋蹈美國覆轍
教育是一國之本。保障考試公平應當成為政府的第一要務。美國高校招生制度這一反面案例值得其他國家深刻反思。
在美國學者麥可 · 哈特(Michael H. Hart)的著作《影響人類歷史進程的100人》裡出現了六個中國人的名字,他們是孔子、老子、孟子、秦始皇、毛澤東和隋文帝。很多中國人可能會感到詫異,連唐宗宋祖都無此殊榮,你楊堅有何德何能?作者的答案正是隋文帝設立了「科舉」(civil service examinations)[22]。
「設立科舉制度,以公務員考試的方式選拔官員是隋文帝最重要的改革之一。」(《影響人類歷史進程的100人》)
不得不說,這位美國學者的歷史素養值得很多國人學習。中國歷來有重視考試公平的優良傳統,科舉制度就是明證。自隋朝設進士科、唐朝科舉成型到宋朝科舉進入世界主流以後,科舉就成了中國上千年選拔官員的主流渠道,也是千載以來世界上最公平、最開放、最先進的選拔體系之一。
無論國家系統、還是皇帝本人,都對科舉高度的重視和依賴。從科舉狀元能享有和天子一樣從中華門(明大明門、清大清門)正門進入朝廷的殊榮裡就可見一斑[23]。
在古代,科舉舞弊是重罪。如果發生類似美國辛格案的情形,行賄受賄者都可能被直接處死。清朝丁酉科考案的結果就是江南闈十六房主考全部斬立決。鹹豐年間的戊午科場案爆發後,主考官軍機大臣、文淵閣大學士柏葰也被直接處斬。一品大員在清朝極少被處斬,由此可見朝廷是如何看重人才選拔機制的公平性。
當到訪中國的耶穌會士將一個來自普通家庭的中國男孩如何通過考試和個人努力一步一步走進國家權力中心的故事傳回歐洲之後,西方人感到震驚和錯愕[24]。在17世紀的歐洲,對中國科舉制度的崇拜在知識分子中十分廣泛[25]。
歐洲啟蒙先鋒伏爾泰(Voltaire)終其一生都是個「中國迷」(Sinophile)。他在著作中寫道,「人類心智肯定想像不出比這樣的政府更好的政府。在這個政府裡,重要的衙門彼此統屬,任何事情都在那裡決定,而其成員都是幾場嚴格的考試選拔出來的。」
中國科舉深刻地影響了諾思科特-特裡維廉報告(Northcote–Trevelyan Report),使得一套相對中立的考試招聘機製成為英國文官選拔體系的核心,這種類似科舉的制度在英國實行至今[26]。一百多年前科舉制度在中國被廢除,原因在於當時科舉所考察的內容已經跟不上時代了。這並不代表這一選拔機制公平、客觀、開放的精神應當被我們遺忘。
現在的高考雖然不負責為國家選拔官員,但是考入名校的學生中的很大一部分未來會成為所在行業的翹楚,在各個領域影響國家的未來。高考也是普通人改變命運、完成階級流動最有效的通道之一。毫不誇張地說,高考對於今天中國的重要性完全不亞於科舉之於古代中國。高考作為一個簡化版的科舉,在某種程度上傳承了千年以來科舉的公平性。在這一點,我國高考制度和美國的高校招生制度相比具有無可辯駁的優越性。
一位在哈佛讀書的教育博士說:「我覺得起碼在中國大家還能意識到這個社會是有別的階層存在的;在美國階層已經完全隔絕,完全固定化了。我覺得在這裡一個不同的社會階層完全就是另外一個宇宙,兩個不同的階層之間沒有任何交叉,大部分人沒任何機會去意識到這個社會還有別的階層。」[27]
五、結語
鑑於此,我認為國內的政策制定者萬萬不可盲目引入美國這套高校錄取制度。如果說目前中國的教育制度有任何問題,只能說應試的程度還不夠徹底。這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首先,目前在中國不同地域之間存在著教育機會不平等的現象。同樣是接受義務教育,京滬穗的學生和偏遠山區的學生考北大的難度不可同日而語。面對這一問題,我們可以儘可能地統一全國的考卷。
再者,在高考前的各個階段缺乏公平的選拔機制。目前在很多小升初或初升高的過程中比得是戶口所在地和學區房而不是孩子本人的能力和水平。我們應該將類似高考的制度推廣到高考之前的各個階段。
最後,自主招生缺乏客觀公正的評價機制。美國招生體制之所以會引起社會不滿、擴大貧富差距、激化族群矛盾,本質原因其實就是自主招生——各個私立名校黑箱操作,以主觀性強、透明度低的方式選拔他們認為「合格」的學生。
圖片來源:人民網
這種制度極易成為權力尋租的溫床。筆者的一位高中同學當年就是靠關係在人大「自主招生」中加了至少五十分被某北京名校錄取(好在三年後,該學校招生就業處處長就被抓了)。如果增加自主招生或綜合素質評價在高校錄取中的所佔比重,無疑會進一步拉大貧富差距、激化各類社會矛盾。
前車之覆,後車之鑑。捍衛考試公平,不可東施效顰,盲目學習美國。我們應當勇於繼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將公平、客觀、開放的「科舉精神」發揚光大!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參考文獻:
[1] U.S. Department of Justice. https://www.justice.gov/file/1142876/download
[2] https://www.usatoday.com/story/news/politics/2019/03/12/college-admissions-scam-kushner-harvard-acceptance-under-scrutiny/3147027002/
[3] https://www.usatoday.com/story/news/2019/03/13/mark-riddell-really-smart-guy-who-took-tests-cheating-scheme/3151280002/
[4] https://www.oxygen.com/crime-time/who-is-william-rick-singer-mastermind-behind-college-bribery-scandal-who-then-brought-it-down
[5] https://usatoday.com/story/life/tv/2019/03/14/lori-loughlin-dropped-hallmark-college-admissions-scandal/3166111002/
[6] https://www.washingtonpost.com/sports/2019/03/14/texas-tennis-coach-fired-fbi-admissions-probe-ensnares-numerous-sports-figures/
[7] https://www.latimes.com/local/lanow/la-me-usc-culture-college-admissions-scandal-20190313-story.html
[8] https://www-m.cnn.com/2019/03/14/us/college-admissions-scheme-lawsuit-class-action/index.html
[9]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Auvd9daACGg
[10] https://web.shobserver.com/wx/detail.do?id=113100
[11] https://www.bbc.com/news/world-us-canada-44505355
[12] https://thechoice.blogs.nytimes.com/2012/02/08/do-asian-americans-face-bias-in-admissions-at-elite-colleges/
[13] http://archive.boston.com/bostonglobe/editorial_opinion/oped/articles/2010/02/08/do_colleges_redline_asian_americans/
[14] https://admission.princeton.edu/how-apply/admission-statistics
[15] https://www.forbes.com/sites/christopherrim/2018/10/24/can-you-buy-your-way-into-harvard/#41e229482206
[16] https://www.thecrimson.com/article/2018/10/18/day-three-harvard-admissions-trial/
[17] https://www.nytimes.com/interactive/projects/college-mobility/harvard-university
[18] Schmidt, Peter. A History of Legacy Preferences and Privilege, 59. New York: The Century Press, 2010.
[19] https://www.chronicle.com/blogs/worldwise/a-british-distaste-for-legacy-admissions/30958
[20] https://www.newsweek.com/trump-fire-and-fury-smart-genius-obama-774169
[21] https://www.economist.com/united-states/2014/09/12/grade-expectations
[22] Hart, Michael H. The 100: A ranking of the most influential persons in history. Citadel Press, 1978.
[23] 張重德,高考:中國教育的良心《伐柯》(2017).
https://mp.weixin.qq.com/s/tOnh_lO7cOCSjoPojkOeXA
[24] Tamura, Eileen. China: understanding its past. Vol. 1, 84.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1997.
[25] Menzel, Johanna M. "The Sinophilism of JHG Justi." Journal of the History of Ideas (1956): 300-310.
[26] Teng, Ssu-yü. "Chinese influence on the Western examination system: I. Introduction." 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 7.4 (1943): 267-312.
[27] https://www.guancha.cn/XiaoShuiPing/2014_01_06_19675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