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方 「瑜伽行讀社」,研習,踐行,聯結,在瑜伽的世界裡成長
行讀社的小夥伴們,大家好!
相信經過一個長長的假期,你已經收穫滿滿,我們今天將正式開啟「瑜伽行讀社」「經典悅讀」 計劃。
這一期,我們將討論的——對所有瑜伽習練者來說——一個基本的問題:
瑜伽是什麼?
這是一條什麼樣的道路?當你為了減輕自己肩頸的疼痛,好不容易下定決心,準備在在瑜伽館裡大汗淋漓練習瑜伽體式時,或是安靜地在清晨坐立,開始關注自己的呼吸時,你有沒有想過,這個你為之付出了大量時間、精力、金錢和汗水的瑜伽,到底是什麼呢?
很多人認為瑜伽就是身體層面的行為,與日常的「體育鍛鍊」沒有什麼兩樣,他們對習練瑜伽的目的主要也是身體層面的,如控制體重、緩解身體病痛與疾病、強健身體、幫助睡眠、減輕壓力等。
另一些人則對此不屑一顧,認為瑜伽更多的是精神、靈性層面的追求,他們對於冥想、禪定,甚至一些超自然體驗更感興趣。
那瑜伽到底是身體層面還是精神、靈性層面的呢?對於準備進入瑜伽習練的人,真是不能再困惑了!
現在也會有一些人從Yoga這個詞本身的角度,提出「瑜伽就是合一、聯結、結合」,但這是指何物與何物的「聯結、結合」呢?這種聯結又通過什麼途徑、方法實現呢?
還有人說,瑜伽就是一種生活方式。但問題又來了,什麼樣的生活方式才更「瑜伽」呢?是整日泡在瑜伽館裡練習體式麼?
對於大多數想要嚴肅對待瑜伽、或期望從瑜伽中真正有所收穫的人來說,「瑜伽」這個詞,不僅僅是一個抽象的概念,更意味著一種生活態度的轉變,個人時間日程、精力金錢的重新分配,意味著生命中一段至少全身心投入的專注時光。
我想,任何一位規律的瑜伽習練者都很清楚這句話的意義。但問題在於,當我們準備全身心投入到這條道路之前,我們是否真的明白,我們選擇的瑜伽,將會是一條什麼樣的道路?如何能保證,我們不會在這條路上迷失方向呢?
從經典中尋找答案幸運的是,從古至今的聖哲與大師們已經為我們提供了可靠而清晰的線索,翻開那些在我們的書架上塵封已久的書籍(很可能比你的瑜伽墊打開的次數要少得多),我們應該能找到以上這些問題的答案。
《瑜伽經》的解釋首先,讓我們翻開Patanjali的《瑜伽經》(Yoga Sutras),在第一篇「三摩地篇」(Samādhi Pāda)的第2句,Patanjali開宗明義:
yogah cittavrtti nirodhah
B. K. S. Iyengar大師(以下簡稱:Guruji)將這句梵文經文翻譯為:
Yoga is the cessation of movements in the consciousness.
瑜伽是意識運動的停止。
Guruji進一步解釋到,瑜伽就是控制意識層面的波動——是研究意識與行為的藝術,它為我們理解頭腦意識的作用機制指明了道路,同時指引我們走向位於意識最底層的寧靜狀態。
因此,瑜伽是通過馴服、教育頭腦,實現「意識自律」的科學與藝術。
《薄伽梵歌》的啟示Guruji在其不朽著作《瑜伽之光》(Light on Yoga)的開篇位置,引用了瑜伽哲學經典《薄伽梵歌》(Bhagavad Gītā)第六章中,奎師那(Śri Kriśna)對阿諸那(Arjuna)關於瑜伽的解釋:
瑜伽的真意在於從痛苦和悲傷中解脫。當一個人的大腦、智力和自我(ahamakāra)得到控制,不再受縛於無休止的欲望,一切都安住於內在的聖靈。
這時,那個人就成為了一名「瑜卡塔」(Yukta)——與神融為一體的人。
沒有風的地方,燈火不會閃動;同樣,一個能控制自己的大腦、智力和自我的瑜珈士已完全沉浸於內在的神性中。
瑜伽——現代啟示錄古代經典對於瑜伽的定義是比較抽象的,無論是「控制意識波動」還是「個人靈魂與宇宙神性的合一」,都難以為現代人所理解,且容易帶來更多的疑惑。因此,Guruji在《瑜伽之樹》的第一篇中,將瑜伽解釋為:身與心、以及心與靈的結合。
Guruji首先區分了身體、心與靈魂的差別。
一般來說,身體是怠惰的,心是活潑的,而靈魂是光明的。而瑜伽是要把身體當作神殿一樣維護,使身體修煉得與心一樣活潑,當身心活潑而合一之後,再導向光明的靈魂。
為了更形象地說明身心靈的三者的關係,Guruji用被關在籠子裡的小鳥來比喻身心靈的關係,籠子裡的小鳥無法飛翔,而籠子一旦打開,小鳥飛出樊籠就自由了。同樣的,當心從身體的束縛中解放出來,棲息在靈魂的懷抱裡,人就自由與解脫了。
瑜伽的正確打開方式——八分支要如何才能實現瑜伽所提倡的「身心靈的結合統一「呢?
Patanjali在《瑜伽經》中提供了基本的途徑,即通過瑜伽八支(aṣtāṅga,eight limbs of yoga)的修煉:持戒(yama),內修(niyama),體式(āsana),呼吸控制(prāṇāyāma)、收攝(或制感,pratyāhāra)、專注(dhāraṇā,或心靈集中)、禪定(dhyāna,或冥想)到最終的三摩地(samādhi)。
瑜伽八支分為三個層次。
首先,持戒與內修屬於社會與個人道德規範與修為,持戒告訴我們什麼能做,什麼不能做。
持戒是守住身體行動器官(手、腳、口、生殖器、排洩器官),控制行動器官是修行的起始。
內修告訴我們應該做哪些對個人與社會有益的事,是守住我們的知覺器官(眼、耳、鼻、舌、皮膚)。
這些戒律與個人修行不僅在道德層面,也會在身體和心理層面起作用,通過身心相互滲透作用,個人就能不斷有所發展。
瑜伽八支的第二個層次是練習功夫、實現對身體、能量與感官的控制,包括體式、呼吸控制和收攝法。
通過體式練習準備好我們的身體,呼吸控制法是關於呼吸的學問,幫助我們調整體內能量的流動,而收攝是守住五官不到處攀緣,讓五官向內收攝,專注於存在的核心,保持在寂靜的狀態。
瑜伽的第三個層次是瑜伽的珍寶,是前五支修煉的自然成果,也就是:專注、禪定和三摩地。專注是一種全然的專注;禪定是靜心冥想;三摩地是瑜伽最高境界,也就是與宇宙靈性結合的極樂境地。
瑜伽之旅的路線圖所以,我們可以看出,Patanjali在《瑜伽經》中,不僅明確指出了瑜伽的本質,也清晰的描繪出了達成「控制意識波動」這一目標的路線圖——瑜伽八支的修行。
《瑜伽之樹》中,Guruji用了比喻的手法,讓所有的人都能清晰理解瑜伽」身、心、靈「三者的關係(鳥籠比喻),以及瑜伽八支之間的相互作用、遞進關係(瑜伽之樹比喻),我們會在今後的文章中,詳細跟大家解釋這一有趣而形象的比喻。
對我們的啟示好了,現在我們合上書本,不禁要去想一想,當我們準備開始我們的瑜伽之旅時,我們似乎對「瑜伽」這個概念有了更清晰一點的認識。但重要的問題是:
如何在生活中去應用這些概念,幫助我們精進習練,並獲得更好的生活狀態呢?
我們整理了一些問題,作為拋磚引玉吧,大家可以嘗試整理一份自己的「思考與行動清單」,嘗試在日常習練之餘,問一問自己:
我能否做到語言、行動和思想上的非暴力,在任何情況下不傷害身邊的人和物,即便是那些我討厭的人和事物?
我能否誠實地面對他人的詢問,也誠實的面對自己,包括自己的優點與不足,能否誠實面對自己內心的陰暗想法?
我能否做到通過正當手段取得財產,不偷竊他人勞動成果,包括智慧財產權?
我能否在語言、行為上保持節制與分辨能力,控制自己的飲食、性行為與工作時間,努力讓生活處於平衡穩定的狀態?能否有效控制自己內心的貪慾,無論是對金錢、名望甚至是愛?
我能否通過良好的生活習慣、體式習練、閱讀更有價值的經典,以及不斷反思,努力保持身體、生活工作環境、以及思想語言的潔淨?
我能否在自我習練與學習、家庭生活、本職工作與社會事務中,保持持久的熱情、敏銳與克制?
我能否通過閱讀、體式習練、向他人學習、反思,保持對自身(身體與心靈)的研究與剖析,不斷完善對自己的了解,更深入地認知自己所取得的成就與局限,並在各種人生處境中,努力保持對這個世界的敬畏之心?
……
帕坦伽利兩千多年前提出了持戒與內修的基本原則,但他並沒有生活在21世紀的現代社會。
作為今天的瑜伽習練者,我們的功課,除了理解經典的要義,或許還應該結合今天的現實生活,將瑜伽八支修習的原則,細化為我們生活的準則,成為我們瑜伽道路上的基準坐標。
要努力做到瑜伽八支修習的基本要求,實現對行動與知覺器官的控制,似乎也是天大的挑戰了!那要實現瑜伽」控制意識波動「的要求,又需要多少艱辛的努力呢?
Guruji在《瑜伽之光》中也說:控制意識並非易事。
正如在《薄伽梵歌》第六章中的一段對話:
阿諸那問奎師那:「奎師那,你告訴我說,瑜伽是梵我(Brahman)合一,兩者原為一體。但精神卻永不安寧、飄忽不定,如何才能持久體驗梵我合一呢?精神是如此衝動、固執、強大和任性,像狂風一樣難以駕馭。」
奎師那回答道:「毫無疑問,精神確實永不安寧而且很難控制。但是通過不斷的練習(Abhyāsa)以及消除欲望的(Vairāgya),就可以使精神得到訓練。一個無法控制自己精神的人,將很難獲得梵我合一的體驗,但是一個自律的人,只要努力嘗試並以正確的方式引導能量,則可以獲得這一體驗。」
奎師那的這段話,是否讓我們又燃起了希望?😊
以上就是我們通過閱讀經典,非常有限的一點收穫,在此分享給大家。如果你有耐心一直讀到這裡,相信你也能贊同下面這一段話:
瑜伽的漫漫長路上,有艱辛、有快樂、有淚水、也有收穫,「瑜伽行讀社」將陪你同行。
我們期待你的留言,分享你對「瑜伽」的獨特理解,以及它為你帶來的啟迪~
「悅讀時光」往期回顧通往智慧之路,與你同行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為「瑜伽行讀社」獨家原創,若需轉載請徵求作者同意。
☟歡迎長按保存下方名片,微信識別二維碼,關注「瑜伽行讀社」,閱讀、踐行、聯結,我們在這裡共同成長。
☟點擊「閱讀原文」,在我們的網站上獲取更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