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學一方【葛花解酲湯】

2021-02-12 河北創新學術推廣

葛花解酲湯

《內外傷辨惑論》

[組成]

木香五分(1.59) 人參去蘆 豬苓去皮 白茯苓 橘皮去白,各一錢五分(各4.5 g)白朮 幹生薑 神曲炒黃 澤瀉各-錢(各6g) 青皮三分(1g) 縮砂仁 白豆蔻仁 葛花各五錢(各 15g)

[用法]

上為極細末,和勻,每服三錢匕,白湯調下,但得微汗,酒病去矣(觀代用法:共為極細末,和勻,每服9g,溫開水調下。或作湯劑,水煎服)。

[功用]

分消酒溼,理氣健脾。

[主治]

酒積傷牌證,眩暈嘔吐,胸膈痞悶,食少體倦,小便不利,大便洩瀉,舌苔膩,脈滑。

[方解]

本方證因嗜酒中虛,溼傷脾胃所致。酒本水谷之精液醞釀而成,體溼性熱,其性懍悍,少飲能通行氣血,內助消化,外御風寒,若恣飲無度,脾胃受傷,溼飲內阻,升降失常,而為眩暈、嘔吐、胸痞、食少等症。內外分消是治療酒積之良法。方中葛花為君,甘寒芳香,長於解酒醒脾,其性輕清發散,能使酒溼從表而解。臣以神曲消食和胃,尤善消酒食陳腐之積;蔻仁、砂仁理氣開胃醒脾,除痞悶,增食慾;二苓、澤瀉滲溼止瀉,引酒溼從小便而去。飲酒過多,必傷脾胃,故又以人參、白朮補中健脾,乾薑溫運化溼;木香、青皮、陳皮理氣疏滯,以上共為佐藥。諸藥合用,酒溼得去,諸症自解。

本方的配伍特點:一是發汗和利水並行,以分消酒溼;二是消食理氣和補氣健脾同用, 以邪正兼顧。

[運用]
1.辨證要點 本方為治療酒積傷脾證之常用方。臨床應用以眩暈嘔吐,胸膈痞悶,食少體倦,小便不利等為辨證要點。

2.加減變化 傷酒為病,隨人體之陰陽而有寒化、熱化之分。若偏寒者,加吳茱萸以溫中祛寒;若溼從熱化,溼熱內盛而見面赤煩熱、口渴飲冷等證,又當減去辛燥之品,改用黃芩、黃連等清熱燥溼之藥。此外,枳椇子善利溼熱,解酒毒,酒溼熱化者亦可選用。

3.現代運用 本方常用於飲酒過量致醉,或嗜酒成性者。

[文獻摘要]
1.原書主治 《內外傷辨惑論》卷下:「夫酒者,大熱有毒,氣味俱陽,乃無形之物也,若傷之,止當發散,汗出則愈矣,此最妙法也。其次莫如利小便,二者乃上下分消其溼,何酒病之有?今之酒病者,往往服酒癥丸大熱之藥下之,又有用牽牛大黃下之者,是無形元氣受病,反下有形陰血,乖誤甚矣。酒性大熱,已傷元氣,而復重瀉之,況亦損腎水真陰,及有形陰血俱為不足,如此則陰血愈虛,真水愈弱,陽毒之熱大旺,反增其陰火,是謂元氣消亡,七神無依,折人長命。不然則虛損之病成矣,《金匱要略》云:酒疸下之,久久為黑疸,慎不可犯此戒,不若令上下分消其溼,葛花解酲湯主之。」

2.方論選錄 吳昆《醫方考》卷4:「酒食內傷者,此方主之。」「葛花之寒,能解中酒之毒;茯苓、澤瀉之淡,能利中酒之溼;砂仁、豆蔻、木香、青皮、陳皮之辛,能行酒食之滯;生薑所以開胃止嘔,神曲所以消磨炙膩;而人參、白


[臨床報導]
楊氏用葛花解酲湯治療酒精性肝病31例。結果:臨床治癒13例,顯效7例,有效4例,無效7例,總有效率77.4%。[楊牧祥,等,解酒護肝飲治療酒精性肝病的臨床療效觀察。中國中醫藥信息雜誌2001;8(1):59]

[實譬研究]
實驗研究表明:加味葛花解酲湯按20ml/kg體重(相當於生藥量40g/kg)灌胃給藥40天,能明照降低四氯化碳和乙醇所致的小鼠谷丙轉氨酶(sGPT)升高,抑制肝細胞脂質過氧化物丙二醛(MDA)的生成,提高四氯化碳所致的肝糖原降低,減輕肝臟病理改變.表明該方對肝損傷有防護作用。從而為加味葛花解酲湯應用於臨床,改善肝功能,防治肝纖維化,促進受損肝細胞再生和修復提供一定的實驗依據。[張啟華,等,加味葛花解酲湯對實驗性肝損傷的所護作用。中醫藥研究 1998;14 (2):30]

相關焦點

  • 解酒方——葛花解酲湯
    這個解酒神方便是「葛花解酲湯」。葛花首先普及一下,「酲」字讀「程」,真的是有邊讀邊,這回可算蒙對了。「酲」是形容醉後神志不清的樣子。葛花解酲湯除了含葛花,還有木香、砂仁、豆蔻、神曲、茯苓、豬苓、澤瀉、陳皮、青皮、人參、白朮、乾薑等諸多中藥。本方能夠化酒祛溼、溫中和胃,主治飲酒過度、溼傷脾胃。主要症狀有頭暈嘔吐、胸膈痞悶、飲食減少、心煩意亂、小便不利、洩瀉等酒醉後的症狀。
  • 名家經方——中藥解酒方清爽露 葛花解酲湯
    葛花解酲湯為解酒常用主方,載於元代李東垣之《脾胃論》。 取葛花、白豆蔻、砂仁各15克,乾薑、神曲、澤瀉、白朮各6克,豬苓、茯苓、人參、陳皮各4.5克,木香1.5克,青皮1克。葛花解酲湯所治是脾胃虛寒、中陽不振、溼從寒化證候。若為陽性體質,溼從熱化、溼熱內盛,症見面赤煩熱、口渴飲冷等,使用本方宜減去乾薑、白朮、木香等辛燥之品,宜改用黃芩、黃連、梔子等苦寒清熱之藥。——方解
  • 節前巨獻:葛花解酲(cheng)湯
    今天跟大家分享分享東垣是如何認識酒傷及治療的東垣在《脾胃論》中專門寫了一節《論飲酒過傷》,而且還立了一個名方:葛花解酲(cheng)湯。這個酲字很多人不認識,也很奇怪,為啥叫解酲湯,不叫解酒湯?酲原意是:古代完成運糧差事後一醉方休。後來有個引申意就是:大醉。說文解字裡說:酲,病酒也。就是這個意思。回頭再看,解酲湯似乎比解酒湯更貼切。
  • 每日學一方【黃芪桂枝五物湯】
    黃芪桂枝五物湯《金匱要略》[ 組成
  • 每日學一方【蠲痺湯】
    若痛在右肩者,重用黃芪或四君子湯;痛在左肩者,重用當歸或四物湯;兼項背痛者,合葛根湯;兼患側頭頸痛者,合小柴胡湯;整個手臂均疼痛或麻木無力者,合黃芪桂枝五物湯或當歸四逆湯;遇寒痛增者,合烏頭湯;夾痰溼者,合半夏白朮天麻湯或青州白丸子;有熱者,加桑枝、秦艽、忍冬藤;有外傷史者,酌加活血化瘀通絡之品。病程較長者據「久痛必瘀」、「久痛人絡」之理酌加地龍、蜈蚣、甲珠、地鱉蟲、九香蟲之類。
  • 每日學一方【定喘湯】
    定喘湯《扶壽精方》:定喘湯別名千金定喘湯(《壽世保元
  • 每日學一方【復脈湯】
    復脈湯        [組成用法]炙甘草
  • 每日學一方【竹葉石膏湯】
    竹葉石膏湯
  • 每日學一方【茵陳蒿湯】
    《傷寒論》[歌訣]茵陳蒿湯治陽黃,梔子大黃組成方,梔子柏皮加甘草
  • 每日學一方【百合知母湯】
    適值天癸漸衰之時,腎精日虧,陰血不足,衝任難能按時蓄溢,癸水衍期;失寐頭痛,大便幹秘,更為陰虛陽盛之象,故以百合知母湯與酸棗仁湯合用,共襄滋陰安神之功效。方中丹參味苦,性微寒,具有養血安神之功,可以治療心煩失眠。動物實驗證明,丹參有鎮靜作用。
  • 每日學一方【香砂六君子湯】
    香砂六君子湯清·《古今名醫方論》引柯韻伯方
  • 每日學一方【真人養臟湯】
    真人養臟湯《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 每日學一方【銀翹散】
    又令服玉屏風散5劑,每日1劑,以增強其抵抗力,停藥後觀察,半年後未再發高燒,鄭某即使患上感,症狀亦輕,口服感冒藥即可治癒。 按:患兒素體較弱,風邪由口鼻或皮毛而入,侵襲肌表,鬱於腠理,衛表失和,正邪交爭,衛氣失於宣發,致發熱惡寒等表證。小兒感冒易夾驚,故表現為抽搐。給予銀翹散以辛涼解表;黃芪以扶正祛邪,羚羊角以鎮驚祛風。
  • 每日學一方【桃紅四物湯】
    桃紅四物湯
  • 每日學一方【桃核承氣湯】
    將除芒硝以外的四味藥水煎兩次取汁,混勻後分兩份,每日服兩次,服時將一半量芒硝放入藥汁內,放火上稍沸騰,溶化後空腹服用,以瀉下為度。 [方證]1.大黃證。 2.少腹部固定性拘急疼痛,按之更甚。 3.出血紫黑,易凝固結塊。
  • 每日學一方【大青龍湯】
    並據其發熱、頭痛、惡風、無汗,診為麻黃證,但因其煩躁甚,遂與大青龍湯,三杯汗解。例:—冬日傷寒證,胸中異常煩躁。醫者不識大青龍湯證,竟投以麻黃湯。服後分毫無汗,胸中煩躁益甚,自覺屋隘莫能容。診其脈洪滑而浮,治以大青龍湯加天花粉八錢。服後五分鐘,周身汗出如洗,病若失。
  • 每日學一方【小半夏湯】
    [歌訣]小半夏湯有生薑,化痰降逆基礎方;主治痰飲嘔吐證,若加茯苓效力彰。[經驗]例:一53歲女性患者,形體肥胖,眩暈3天,嘔吐頻繁,嘔吐物俱是清水涎沫,目眩,苔薄白而膩,脈沉軟滑。給予小半夏加茯苓湯,每次取少量冷服。服後第3日嘔吐即止,已能進食(《漢方辨證治療學》)。小半夏湯為治療嘔吐之祖方,經過適當加味,可以用於治療寒熱虛實各型嘔吐,臨證不必拘泥於兼見「不渴」之證。
  • 每日學一方【黃連阿膠湯】
    先煎前三味,藥成烊化阿膠,稍冷後,再攪入雞蛋黃,每日三次溫服。[方證]1,心中灼熱而煩,不得安臥,失眠,神情急躁,易怒等。2.諸出血證或出血傾向。3.面色蒼白,口舌糜爛;精神委靡,口燥咽幹,手足心熱,頭昏耳鳴,小便短黃。4.心下痞,腹痛,或久痢,下膿血。
  • 每日學一方【大承氣湯】
    >大承氣湯用硝黃,配伍枳樸瀉力強,痞滿燥實四症見,峻下熱結第一方。[經驗]大承氣湯是一張救命之方,尤其在傳染病橫行肆虐的古代,更是倍受寵愛。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這張千古名方也不知成就了多少名醫。就連異邦的日本漢方家們,也和本方結下了不解之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