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花解酲湯
《內外傷辨惑論》
[組成]
木香五分(1.59) 人參去蘆 豬苓去皮 白茯苓 橘皮去白,各一錢五分(各4.5 g)白朮 幹生薑 神曲炒黃 澤瀉各-錢(各6g) 青皮三分(1g) 縮砂仁 白豆蔻仁 葛花各五錢(各 15g)
[用法]
上為極細末,和勻,每服三錢匕,白湯調下,但得微汗,酒病去矣(觀代用法:共為極細末,和勻,每服9g,溫開水調下。或作湯劑,水煎服)。
[功用]
分消酒溼,理氣健脾。
[主治]
酒積傷牌證,眩暈嘔吐,胸膈痞悶,食少體倦,小便不利,大便洩瀉,舌苔膩,脈滑。
[方解]
本方證因嗜酒中虛,溼傷脾胃所致。酒本水谷之精液醞釀而成,體溼性熱,其性懍悍,少飲能通行氣血,內助消化,外御風寒,若恣飲無度,脾胃受傷,溼飲內阻,升降失常,而為眩暈、嘔吐、胸痞、食少等症。內外分消是治療酒積之良法。方中葛花為君,甘寒芳香,長於解酒醒脾,其性輕清發散,能使酒溼從表而解。臣以神曲消食和胃,尤善消酒食陳腐之積;蔻仁、砂仁理氣開胃醒脾,除痞悶,增食慾;二苓、澤瀉滲溼止瀉,引酒溼從小便而去。飲酒過多,必傷脾胃,故又以人參、白朮補中健脾,乾薑溫運化溼;木香、青皮、陳皮理氣疏滯,以上共為佐藥。諸藥合用,酒溼得去,諸症自解。
本方的配伍特點:一是發汗和利水並行,以分消酒溼;二是消食理氣和補氣健脾同用, 以邪正兼顧。
[運用]
1.辨證要點 本方為治療酒積傷脾證之常用方。臨床應用以眩暈嘔吐,胸膈痞悶,食少體倦,小便不利等為辨證要點。
2.加減變化 傷酒為病,隨人體之陰陽而有寒化、熱化之分。若偏寒者,加吳茱萸以溫中祛寒;若溼從熱化,溼熱內盛而見面赤煩熱、口渴飲冷等證,又當減去辛燥之品,改用黃芩、黃連等清熱燥溼之藥。此外,枳椇子善利溼熱,解酒毒,酒溼熱化者亦可選用。
3.現代運用 本方常用於飲酒過量致醉,或嗜酒成性者。
[文獻摘要]
1.原書主治 《內外傷辨惑論》卷下:「夫酒者,大熱有毒,氣味俱陽,乃無形之物也,若傷之,止當發散,汗出則愈矣,此最妙法也。其次莫如利小便,二者乃上下分消其溼,何酒病之有?今之酒病者,往往服酒癥丸大熱之藥下之,又有用牽牛大黃下之者,是無形元氣受病,反下有形陰血,乖誤甚矣。酒性大熱,已傷元氣,而復重瀉之,況亦損腎水真陰,及有形陰血俱為不足,如此則陰血愈虛,真水愈弱,陽毒之熱大旺,反增其陰火,是謂元氣消亡,七神無依,折人長命。不然則虛損之病成矣,《金匱要略》云:酒疸下之,久久為黑疸,慎不可犯此戒,不若令上下分消其溼,葛花解酲湯主之。」
2.方論選錄 吳昆《醫方考》卷4:「酒食內傷者,此方主之。」「葛花之寒,能解中酒之毒;茯苓、澤瀉之淡,能利中酒之溼;砂仁、豆蔻、木香、青皮、陳皮之辛,能行酒食之滯;生薑所以開胃止嘔,神曲所以消磨炙膩;而人參、白
[臨床報導]
楊氏用葛花解酲湯治療酒精性肝病31例。結果:臨床治癒13例,顯效7例,有效4例,無效7例,總有效率77.4%。[楊牧祥,等,解酒護肝飲治療酒精性肝病的臨床療效觀察。中國中醫藥信息雜誌2001;8(1):59]
[實譬研究]
實驗研究表明:加味葛花解酲湯按20ml/kg體重(相當於生藥量40g/kg)灌胃給藥40天,能明照降低四氯化碳和乙醇所致的小鼠谷丙轉氨酶(sGPT)升高,抑制肝細胞脂質過氧化物丙二醛(MDA)的生成,提高四氯化碳所致的肝糖原降低,減輕肝臟病理改變.表明該方對肝損傷有防護作用。從而為加味葛花解酲湯應用於臨床,改善肝功能,防治肝纖維化,促進受損肝細胞再生和修復提供一定的實驗依據。[張啟華,等,加味葛花解酲湯對實驗性肝損傷的所護作用。中醫藥研究 1998;14 (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