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南北向資金逆轉 新經濟板塊引領港股新航向】今年以來,南向資金淨流入額已超過6100億港元,遠超港股通開通以來各年度水平。特別是7月份以來南向資金淨流入明顯高於北向資金,AH溢價指數也在最近兩個月保持相對弱勢,資金出現持續流入港股的跡象。(中國證券報)
今年以來,南向資金淨流入額已超過6100億港元,遠超港股通開通以來各年度水平。特別是7月份以來南向資金淨流入明顯高於北向資金,AH溢價指數也在最近兩個月保持相對弱勢,資金出現持續流入港股的跡象。
當前,騰訊、美團、阿里、京東、小米等新經濟股在港股中地位舉足輕重,恆指結構已經在改變。展望未來,新經濟股能否帶領恆指走出獨立行情?
資金南下加速
今年以來,南向資金持續保持高位,特別是7月份以來資金南下加速。
數據顯示,截至11月30日收盤,今年前11個月,南向資金合計淨流入6119.25億港元(約合5459.36億元人民幣)。其中,滬市港股通淨流入3207.10億港元,深市港股通淨流入2912.15億港元。與之形成對比的是,今年前11個月,北向資金合計淨流入1516.93億元,其中滬股通資金淨流入474.16億元,深股通資金淨流入1042.78億元。
最近三個月以來,南向資金淨流入明顯高於北向的趨勢更加明顯。其中,截至11月30日收盤,南向資金合計淨流入1878.74億港元(約合1625.67億元人民幣),其中,滬市港股通淨流入960.20億港元,深市港股通淨流入918.54億港元。同期,北向資金合計淨流入251.79億元,其中滬股通資金淨流入113.71億元,深股通資金淨流入138.07億元。
分析人士指出,今年以來恒生指數累計跌逾5%,在全球主要股指中表現平平,但隨著其在今年9月份觸及階段低點,有不少資金開始流入港股。
衡量AH股比價的恒生滬深港通AH溢價指數在10月9日觸及149.8的高位後開始回落,部分機構認為相關H股較A股出現較大折價,因此買入H股股票。
新經濟股成明星
儘管今年以來港股表現平平,但新經濟股卻成為耀眼的明星。截至12月1日收盤,今年以來,騰訊控股累計上漲54.32%,美團累計上漲183.81%,阿里巴巴累計上漲24.13%,小米集團累計上漲142.58%。
瑞信中國股票策略主管黃翔在接受中國證券報記者專訪時表示,相較於中國內地市場而言,中國香港市場受到全球市場影響更深,因此今年的風險點也較多。此外,恆指中的傳統經濟行業比例較高,也影響了今年整體表現。與之形成對比的是,MSCI中國市場指數包括了相當一部分中概股和A股,涉及一些新經濟行業,該指數今年就創下新高,表現搶眼。
黃翔認為,未來投資者對於中國相關的股票,不論是A股、港股,還是其它海外市場上市的股票,依然要堅持配置新經濟行業和新產業。未來中國的經濟發展和政策還是側重於科技、新能源車等行業。傳統經濟行業需要有重大轉變,才能更加獲得市場青睞。從中長期來看,內地和香港兩地上市的股票價差將逐步收窄,表現趨同,這需要時間和過程。
看好新經濟板塊機會
展望未來,哪些板塊能夠引領港股新航向?
總體而言,多數機構看好新經濟板塊的機會,同時也認為優質的傳統行業標的依然具有投資價值。
瑞信亞太區首席投資總監伍澤恩(John Woods)指出,從行業板塊而言,新經濟領域為港股中的最佳機會,包括科技、醫療健康等細分板塊。從外圍大環境而言,不確定因素隨之消退,加之美元走軟等因素均將利好相關風險資產。
國投瑞銀基金在近日發布的研究報告中表示,從具體板塊看,新經濟板塊存在較好機會,如網際網路、醫藥、硬體、可選消費等領域具備較好的成長性。另外,傳統行業也存在估值修復的機會。
景順長城基金則表示,考慮到港股市場當前估值和資金面情況,港股投資機會不亞於A股,建議繼續保持「新老經濟」板塊均衡配置。一方面,深入參與全球經濟反彈機會,看好汽車、耐用消費品、資本品等受益於內需改善的投資標的,以及線下服務、航空等短期可能明顯反彈的板塊;另一方面,可布局新經濟領域的長線投資機會,逢低吸納優質成長標的。
瑞銀財富管理投資總監辦公室(CIO)在最新報告中估計,MSCI香港指數涉及的上市企業明年盈利將強勁反彈21%,這意味著2019年至2022年間每股盈利年複合增長預期為5%至6%。港股明年預計將上漲8%至10%。
上述報告指出,宏觀經濟改善,加上成長及價值型資金輪動,香港房地產及銀行等周期價值板塊,以及粵港澳大灣區相關企業有望受益。此外,面對全球極低的利率環境,部分追求收益率的投資者可能在香港等成熟市場尋找機會,提供穩定現金流及股息率超過5%的股票料將受到青睞,並有望跑贏大盤。報告強調,香港銀行股今年以來一直跑輸大盤,當前估值已接近谷底。由於資金大舉流入,1個月期的香港銀行同業拆息從去年的約2.5%,下降至近期低點約0.11%,導致銀行淨息差大幅收窄,本地經濟走弱也令銀行資產惡化。但瑞銀財富管理認為銀行股股價已計入負面因素,隨著貸款加快增長、手續費收入改善及潛在撥備減少,該板塊有望進一步反彈。
(文章來源:中國證券報)
(責任編輯:DF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