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與感性的疊加

2021-02-20 大粥文化

草木萌動的雨水,沒有陰雨天的憂鬱,有的只有生命被春雨潤澤的歡欣。雨水節氣的藝術家是喬治·秀拉,他的點畫法就如同春天降下的雨水一般,巧妙地將科學與藝術,一點一滴交織在畫布上,成為美的樣子。

藝術是同時包容理性與感性的表現方式,即便是藝術小白也會知道,感性在藝術創作當中的佔比高出理性很多。西洋畫派的「印象派」,一縷陽光或一抹薄霧,嘗試著用畫筆捕捉尋常的美麗瞬間,是不是很浪漫很有情調?但是如果你認為它就是感性的代表那就大錯特錯了。

人家印象派雖然沒有利落的線條筆觸,但是強調光影的呈現,而從印象派延伸的「新印象派」比理性還要理性,同樣繼承印象派的一縷陽光、一抹薄霧的風格,更企圖用科學方法,將色彩解析成更細微的純色光點,用光點來呈現畫作主題。而引領「點畫」的大師就是喬治·秀拉Georges Seurat(1859~1891)。點畫法的原理和現代印刷差不多,印刷品你看到的黑絕對不是黑,而是由青、洋紅、黃、黑(也就是CMYK)四個原色的小點疏密組合疊印而成,所以新印象派又被稱作分色主義。

印刷的網點

點畫法畫作局部

《大碗島的星期天下午》是喬治·秀拉的代表作。他在畫出這幅畫之前的草稿與顏色試稿就高達400多幅,最後正式畫到205X308cm巨幅畫布又整整「點」了兩年。

《大碗島的星期天下午》

《大碗島》讓人感覺十分寧靜平和,仿佛抓住了那個時光的瞬間。畫面上明明有許多的人物,卻沒有熱鬧的感覺,點畫法讓整幅畫靜謐又虛幻。《大碗島》看似歲月靜好,但是如果將歷史事實放進來就不是那麼簡單了。

大碗島位於巴黎市郊,塞納河上的小島,而那個年代這座島又被叫做「愛之島」,事實不是只有「愛」這麼美麗,因為重點是「性」。

是的,大碗島在當時是出了名的賣淫島。喬治·秀拉那個年代的看客肯定在看到這幅畫後,都能領會到這層意義。

女人手裡牽著的猴子

畫面最左邊乍看是一對衣著優雅的情侶或夫妻,仔細一看女人的手裡牽著一隻猴子,猴子在當時西方國家不是那麼好的動物,象徵「道德敗壞」,所以推斷這兩個人的真實身份是交際花和她的有錢客戶。

左邊中間正在釣魚的女人也是滿滿的暗示。那個年代的女子是不會單獨一人在公共公園裡釣魚,釣魚是內行人的暗示方式,這名女子其實就是特殊行業工作者,不能公然拉客,只要是「老司機」肯定懂她的小動作。

畫面中間是一對母女,從地點的特殊性來判斷,這位母親很有可能是某人的情婦,帶著私生女來這裡見「父親」,亦或者是更糟的情況,母親邊帶孩子邊「工作」。

喬治·秀拉完成這幅畫的時候其實沒有透露真正含義,所以這些解讀也許不是絕對,但是對當時的人來說,大碗島總是意味著什麼,讓這幅畫變得十分曖昧也具有話題性。

另一幅《阿尼埃爾浴場》可以說是《大碗島》的姐妹作,因為《浴場》的地點其實就是在《大碗島》的對岸。

河流的這邊是有錢人的情慾遊戲,另一邊則是藍領工人的休息場。大碗島的對岸是巴黎的工廠區,背景也能看到遠處工廠的煙囪,畫面中光著膀子、躺在草地的都是工人。

兩幅畫可以說是巴黎的縮影,一條河流劃分著兩個階級截然不同的世界和娛樂。難得休息的工人們只能稍微遠離烏煙瘴氣的工廠,面對生活壓抑且狼狽;衣冠楚楚的中上流人們,在明媚陽光下卻做著見不得人的交易。

喬治·秀拉的畫一直都讓人覺得他想表達什麼。他生前最後兩幅畫《馬戲團》和《康康舞》,看似在表現當時的娛樂百態,但是畫風卻與溫暖熱鬧沾不上邊,反而有點詭譎。

喬治·秀拉自己出生在中產階級家庭,不過他卻站在畫布前用旁觀者的角度,表達他那個階級流行找樂子的方式,也呈現了紅燈綠酒下的虛無本質。

許多人說他的畫是諷刺當時社會的弊端,但是他說:「人們從我的畫裡看到詩,而我只是在用我自己的方式作畫罷了。」

喬治·秀拉不想被分類與設限,他為當代藝術風格注入一道新鮮血液,為藝術中的理性感性追尋到了平衡點。

*知乎 假裝在發呆:可怕的人性 | 點彩畫與《大碗島的星期天下午》*痞客邦 彭哥:【新印象派】秀拉-讓藝術成為光的幾何遊戲*every little d:GeorgesSeurat

   如實說   

稍蹤即逝的感覺與無視傳統的對峙,經驗與印象間的模糊空間,生命的現象儼然成立無限可能的美感嗎?

好好按關注大粥文化   把小事做偉大

聲明:節氣插圖版權屬於大粥文化

轉載本文請註明:大粥文化

公眾號:e_dasein

►了解更多立刻點擊下方↙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感性的人最理性,理性的人很感性
    推而廣之,理智解決不了的問題,情感可以解決。邏輯解決不了的問題,直覺可以解決。科學解決不了的問題,宗教可以解決。孔子解決不了的問題,莊子可以解決。從這個意義上說,感性的人其實最理性,理性的人反而很感性。假如一個人妄圖用理性來解決一切問題的話,他往往會得敗很慘,死得頭破血流都不清楚是為什麼。——因為理性思維在生活中很多時候是行不通的。
  • 理性與感性的辯證
    理性和感性經常被作為一對相互比較的詞,在我看來,無論理性還是感性都是情感的一種表達,理性是理智型的表達,感性是衝動型的表達。感性往往被理解成「感情用事」,感情上來了就不管不顧,什麼門當戶對,什麼醜俊、貧富的,說私奔就私奔——往往來得快也去得快。理性則不同,凡事慢半拍的樣子,前思後想,左右權衡,各種利弊分析,然後決定「YES或NO」——往往口是心非。
  • 理性與感性
    不知道是因為自己害怕、還是懶,總之不願意去給情感太多的思考和感受,總是習慣於把所有問題都訴諸於理性思考,並且引以為豪。我猜測可能跟我從小愛看《福爾摩斯探案集》有關,總覺得超級理性的邏輯與思考,顯得非常的酷。
  • 人文|理性與感性
    人文|理性與感性理性和感性就像是天使和惡魔,相依相存、共生共滅。你永遠無法擺脫它們。某種程度上說,在為其苦惱的同時,可能也在享受它們帶給你的矛盾和糾結。大概這就是人的複雜性。判斷一件事情或者做出一個決定,需要智慧,這種智慧首先體現在分析,而且是儘可能地全面分析。
  • 王東嶽說理性比感性更真實,但不能說理性比感性更可靠?
    要理解「理性比感性更真實,但不能說理性比感性更可靠」這句話的關鍵點在於要搞清楚下面四個問題:什麼叫感性?什麼叫理性?什麼叫真實?什麼叫可靠?什麼叫感性?我們會發現感性就是我們通過五官獲取的信息經過長時間訓練被我們的身體自覺或不自覺而整理出來的一個經驗反應模型塊。什麼叫理性?如果從字面上理解,理是指邏輯推理,理性剛好和感性相反。
  • 感性的人最理性,理性的人很感性(作者:王路)
    推而廣之,理智解決不了的問題,情感可以解決。邏輯解決不了的問題,直覺可以解決。科學解決不了的問題,宗教可以解決。孔子解決不了的問題,莊子可以解決。從這個意義上說,感性的人其實最理性,理性的人反而很感性。假如一個人妄圖用理性來解決一切問題的話,他往往會得敗很慘,死得頭破血流都不清楚是為什麼。——因為理性思維在生活中很多時候是行不通的。
  • 感性的人最理性,理性的人很感性-情感美文-小美主播
    從這個意義上說,感性的人其實最理性,理性的人反而很感性。假如一個人妄圖用理性來解決一切問題的話,他往往會得敗很慘,頭破血流都不清楚是為什麼。因為理性思維在生活中很多時候是行不通的。人類社會永遠都具有一種女性化的氣質——與其被說服,更願被感化;與其相信理智,寧願依賴感覺。
  • 感性的、理性的,英文怎麼說?
    小雅和英美友人感性的、理性的-美國朋友語音示範00:30來自你和寶寶說英語(1) Emotional感性的;使人感動的She's a very emotional person.她是個非常感性的人。She always lets her emotions dictate her decisions.她的決定總是被感情所左右。
  • 感性和理性,完美的哲學定義
    我們總是說由感性上升到理性,其實這只是一個階段,同理,理性也可以上升到感性,這就好比先是有雞,還是有蛋,只能說感性弱於理性,因為作為生命體其感性是第一位的,所以先是有雞,才後來有蛋,因為從繁殖行為來看分為胎生和卵生,而胎生的前提是受精卵的細胞分裂,所以胎生是經過卵生階段的,而胎生是由於體內存在子宮繁孕的條件
  • 「理性」與「感性」
    今天我們來探討一下「理性」與「感性」的問題。
  • 真正厲害的人,都是感性與理性並存
    這樣既按照「感性」給予了幫助,又遵照「理性」規避了雙方的風險。感性與理性,是不是就很巧妙的結合在一起了呢?而既然兩者是可以結合在一起的,那我們朝著這個方向努力可能更好。但是就像我們從不同的角度看到了婚姻的某個側面一樣,感性與理性也只是看到了某個側面。邁向理性辛苦的原因,一方面是因為我們確實花費了很多時間在感性上面,另一方面則是因為,我們在依靠感性的時候,確實讓自己的情感訴求得到了極大的滿足,這時候突然讓我們選擇理性,讓我們選擇壓抑自己的欲望、忽略自己的感受,我們確實難以做到。
  • 理性還是感性該如何選擇
    理性和感性,哪個更好?這個近年來一直爭論不休的問題,一直沒有答案。按照目前社會的發展,文明進化的方向來看,理性佔據了絕對的上風,從你的工作到生活,無時無刻不被理性的所佔據,其中最明顯的表現就是分析事務及處理問題時的數據化。
  • 感性的人和理性的人談戀愛會怎麼樣?
    一個真正愛你的人,就算再理性,當你離開時,也會為之瘋狂變得不像原本的自己。 為了接住她拋出的梗,我讓自己變得感性。 因為珍惜她,想更了解她的世界,她的想法,所以我跟著她一起變得很感性,但是感性的她又很瘋狂,喜歡淋雨,會半夜就出發去海邊看日出,會做出一些匪夷所思到我已經忘記的事情,但是她在我印象中,就是感性與瘋狂。
  • 和感性的人戀愛,和理性的人結婚
    理性的人情感不太外露,做事中規中矩,重實際,是山水畫古樸淡雅的畫框。 理性的人情感容易滿足,而一個感性的人則需要更多感情的滋養。 張愛玲就理性,胡蘭成卻感性,一個張愛玲是滿足不了一個胡蘭成。 和太感性的人相處會很累,但談戀愛卻足夠給力:浪漫、痴情、像火一般的熱情,想不感動都是難的。 太理性的人很難陷入一段戀情。和一個理性的人戀愛有點不夠勁,總覺得缺點什麼,有點有勁沒處使的遺憾。 戀愛就像飲酒,爛醉如泥太失風度,但對於當事人來說,也許比一點醉意都沒有要爽得多。
  • 感性與理性的極致碰撞—亞洲龍AVALON
    人們常說理性思考在左,感性思考在右當理性與感性碰撞融合感性於外,魅力盡顯靈動而凜冽的外型營造強大的視覺衝擊驀然一瞥,怦然心動流線型側身展示出充滿生命力的動力美學車身設計行駛時光彩熠動,魅力非凡
  • 我們是如何做選擇的(感性與理性的博弈)
    我們大多數時候認為自己是理性思考的,要命的是,我們多數時候做決策或選擇時使用的卻是感性(或者說憑感覺)。拿擇偶來說,我們所謂理性時都會知道一個講道理、善良、有同理心的伴侶比一個漂亮、帥氣、脾氣差、虛榮的異性更適合當我們的長期伴侶。但真正在擇偶時這樣做的人極少,大多數人選擇的後者。
  • 每周財商:理財一定是理性大於感性
    說到理性和感性大家都知道是沒什麼對錯的,不過在對待理財這件事情上,我個人是堅決擁護理性至上的。也許一時的感性能幫你賺到一些好運錢,但是只有理性才能幫你穩定地賺到錢。可是在實際操作過程中,總會出現感性大於理性的時候,使得自己出現了很多讓自己後悔的操作,腦海中浮現出「假如當初我如果沒有咋樣就好了」的想法。最近重看了一遍《富爸爸窮爸爸》這本書,裡面的一個說法讓我挺有共鳴了。每個人心中都有一隻「小雞」。
  • 庚子雜說——理性最好?感性最棒?
    其中,「理性」和「感性」就是一對很有意思的詞語,值得拿來琢磨一番。首先,「理性」和「感性」這兩個詞語,在當前的普遍認知中,內在具有一定的對立性,就像評價一個人十分理性的同時,潛臺詞就是這個人不夠感性。由於這組詞都是正面的詞,所以人們往往很自然的,並且理直氣壯的給自己貼一個標籤,我很理性或者我很感性,同時還以此對別人加以評定。但是隨著行為邊界的拓展,人們常常就會進入一個充滿矛盾的話題了,到底「理性」和「感性」中哪個更重要,或者直觀一點說,對於這個世界、這個社會,人們到底是應該理性一點更好,還是感性一點才對?這真的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 理性VS感性,哪個離幸福更近?
    意味著面對問題最所答案而不可得的一種苦悶;苦悶促動書寫,書寫成為一種邀請,邀請有同樣焦慮的讀者共同追索。」說我理性的人是知道我在面臨重大抉擇的時候,總會列出一二三個理由,分析其利弊,說我感性的人是經常看我曬畫展,飆英文;說我理性的人一般是深受我「好為人師病」其害的人,說我感性的人是不知道我除了大學教師的身份,還有很多其他角色,比如:藝術評論翻譯。對理性、感性的說法是這樣的:理性壓抑欲望,感性追求滿足。
  • 理性思維與感性思維擁有相同的本質,不同的價值觀
    感性思維和理性思維的區別來自於一句話—魚和熊掌不可兼得。之所以有理性思維,和感性思維的區別,在於兩種思維模式重視的價值點不一樣。感性思維特別重視人和人的關係。而理性思維重視事物之間的規律和結果。所以,一個感情思維的人與一個理性思維的人,他們在溝通的時候,很難把溝通的焦點聚集在同一個價值點上,因此思路也有差異。感性思維的人呢,在乎你對我的看法,你是不是喜歡我、咱們倆的關係怎麼樣、你對我的態度如何?而理性思維的人考慮的問題是:你能不能承擔這個責任、你有沒有拿到結果的能力、你有沒有更好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