瑪莎葛蘭姆的藝術思想和動作體系座談會現場
中新網上海新聞12月8日電(樊中華)「葛蘭姆技術第一次進入中國進行國際交流是在1983年,但後來交流有了斷代,直到2013年才重又開始,」在昨日下午舉辦的「瑪莎葛蘭姆的藝術思想和動作體系座談會」上,瑪莎葛蘭姆舞團首席舞者辛穎表示,將瑪莎葛蘭姆舞團全球第一所分校引進中國的計劃正在推進中,希望能將其落戶上海。
在舞蹈界,坐落於美國紐約的瑪莎葛蘭姆舞團是享譽世界的百年「殿堂級」現代舞團,其創始人瑪莎·葛蘭姆是與畫家畢卡索、作曲家斯特拉文斯基並駕齊驅的二十世紀藝術巨匠,被世人尊稱為「現代舞之母」。辛穎作為中國大陸迄今唯一一位成為瑪莎葛蘭姆首席的舞者,則致力於將瑪莎葛蘭姆舞蹈藝術和思想體系引入中國,促進國內舞蹈藝術的創新發展和國際化融合。
在辛穎看來,作為現代舞三大技術流派之首的瑪莎葛蘭姆走入中國既有著歷史淵源,也同樣有著藝術層面令人驚嘆的巧合。
「葛蘭姆技術講求中心發力,講求氣息、情緒和身體肌肉的結合,據此通過舞蹈動作表現出濃厚而準確的情感,」辛穎解釋,這與中國文化中「身心合一」、「氣沉丹田」等概念不謀而合。特別是很多的葛蘭姆劇目中還會出現類似於中國京劇中丑角矮子步的舞步,使葛蘭姆技術呈現出與中國藝術之間絲絲巧妙的關聯。
「也許是上個世紀三四十年代梅蘭芳大師去美國演出,與創始人瑪莎·葛蘭姆進行交流的結果,也許是1983年舞團來華與中國舞頂尖舞者們交流的結果,」辛穎分析說:「在種種非正式的交流中,全球的舞蹈技術在不斷融合,最終成為人類藝術共享的資源。」
「建立一個讓中外舞蹈藝術進行交流的平臺對於中國的舞蹈藝術發展極為重要,」上海師範大學音樂學院舞蹈系教授高敏娟表示,瑪莎葛蘭姆技術體系中強調的「將肢體動作劇場化、知道自己為何起舞」的核心理念對當前中國舞蹈藝術的表現極有啟發,它指出了「舞者不是僅僅依靠很美的舞姿,更是以身體作為內心的重要表達工具和方式」這一舞蹈精髓。
事實上,瑪莎葛蘭姆技術體系已經是國外除古典芭蕾外所有舞蹈專業學習的必修課之一,其核心技術在於「Contraction & Release」,使身體肌肉表現出來的質感要跟頭腦裡形成的意識同步,需要在不斷觸發真實想像力的同時訓練肌肉的記憶,身心合一的肌肉力量和身體控制使之成為大多數舞蹈的基礎技術。
「過去中國舞的表演會依靠面部表情和氣息讓觀眾直觀看到喜怒哀樂的表現,但葛蘭姆技術運用的是身體肌肉的能量,能夠帶來全面的身體開發,如果中國舞的舞者能通過這種技術進行肌肉能量開發學習,就會更加符合當代審美。」上海體育學院舞蹈藝術教學團隊負責人楊珏表示。
辛穎表示,瑪莎葛蘭姆舞團的特點在於核心傳承與探索精神的並重,核心即是以人為主體的藝術精髓和靈感來源,探索精神則促使其處於創新突破的常態。
這使得葛蘭姆技術盛行近百年而不衰,更超越了舞蹈範疇,成為可以橫向跨界的「藝術之母」,甚至影響著一代代的審美理念。例如時裝時尚方面,瑪莎·葛蘭姆首創了現代簡潔的款式;影視方面,葛蘭姆體系讓很多歐美知名演員學會了如何有效控制身體和表情等。
談及為何希望將瑪莎葛蘭姆舞團的全球首所分校落戶上海,辛穎表示,瑪莎葛蘭姆舞團地處紐約,紐約是一個非常有能量的城市,讓人覺得萬事皆有可能,而上海同樣給予她這樣的印象,兩個城市之間的共通之處使她相信瑪莎葛蘭姆藝術定能在上海落地、發展和成功。
註:請在轉載文章內容時務必註明出處!
編輯:樊中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