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小時候看過的動畫片《獅子王》嗎?影片裡的環境是不是似曾相識?遼遠廣闊的草原,生機勃勃的雨季,殘陽如血的晚霞,白雪皚皚的遠山。片中出現的各種動物如獅子、鬣狗、大象、犀牛、角馬、長頸鹿,大猩猩等,以及動物們在峽谷裡奔跑,還有隨處可見的猴麵包樹都歷歷在目。《獅子王》之所以經典,是因為它所展現的地理環境和自然人文元素是真實存在的,它就是東非海岸的斯瓦希裡文明。
那條大峽谷是著名的東非大裂谷,遠處的雪山是吉力馬札羅山。片中主角辛巴在斯瓦希裡語就是獅子的意思,娜娜是禮物的意思。斯瓦希裡是海岸的意思,據說是從阿拉伯語傳過來的。斯瓦希裡人是黑白混血的人種。
那為啥在非洲東海岸會出現斯瓦希裡那麼獨特的文明呢?
早在公元7世紀前,東非沿岸文明是由班圖等族創立以農耕為主,輔之採集,獰獵以及商業文明。7世紀後隨著伊斯蘭教的傳入和阿拉伯人的移民,逐漸形成了斯瓦希裡文明。到13世紀—15世紀達到鼎盛,當時的農業和園藝業達到相當高的水平,語言文字、宗教信仰和政治制度也達到相當高的水平。鄭和下西洋也曾到達過這裡,有記載:瀕海而居,堆石為屋,四五層高。可是16世紀隨著葡萄牙人的闖入和浩劫,其文明發展戛然而止。
斯瓦希裡文明是一種混合文明。阿拉伯人、波斯人、印度人、與當地非洲人在這個開放的海岸進行貿易、文化的交流。亞非的元素,從共存到交融,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給這個海岸起了一個專稱,斯瓦希裡包含著多重含義。斯瓦希裡人不是純粹的黑種人,有亞洲人的血統,皮膚黑裡透紅或透黃,長相秀氣,有幾絲亞洲人的特徵。
16世紀當葡萄牙人從非洲西海岸漫長而荒涼地區,繞過好望角,到達東海岸。對東海岸的繁華極度驚訝,開始並未顯露敵意。但十多年後,葡萄牙人用自己的堅船利炮轟開了這個美麗的海岸,並開始進行大肆的侵略掠奪。由於葡萄牙人對東非沿海的控制,破壞了原有傳統的體制,使東非城邦急速衰落。只到1698年葡萄牙人才被逐出。近200年由於葡萄牙人的打壓,己大大破壞了斯瓦希裡發展的基礎。之後德國和英國相繼殖民,一戰德國戰敗,斯瓦希裡完全落入英國的掌控,直到20世紀60年代起東非各國才相繼獨立。
斯瓦希裡文明是在長期歷史發展過程中,由東非本土文化,接觸阿拉伯、波斯、印度、馬來甚至中國的文化經過交流,融合,發展而形成的。
在非洲,斯瓦希裡文明僅次於古埃及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