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時候,我們做些小事之前也得掂量掂量。
比如,文個身。
A tattoo is a form of body modification where a design is made by inserting ink, dyes and pigments, either indelible or temporary, into the dermis layer of the skin to change the pigment.
文身是一種修飾身體的手段,通過在真皮層中刺入不可消除或暫時的墨水、染料和顏料,來改變皮膚的色素。
——維基百科
乍一看,這事比芝麻綠豆大不了多少:無非是給皮囊雕個花;但對此持正面態度的父輩或祖輩,在中國還是少數派。
他們認為,文身一來容易和「社會人」掛上鉤,二來還把仕途「走窄了」——一些國家機關和軍隊,都不招文過身的。
這也怨不得長輩保守,中國人對文身至今尚未消弭殆盡的複雜情感與成見,其實是一個「歷史遺留問題」。
罪與蠻,中國對文身的初始印象
提起「文身」,不少人都犯過望文生義口誤——把它叫成「刺身」。
刺身並非鄰國的發明,中國人吃魚生可以上溯到周朝,這道菜就是孔子說過的「膾(鱠)」。
同樣是先秦文字提到的事物,文身就沒有這麼好的寓意了。
它有一種說法,暴露了它起初的用途:
墨刑
墨刑(黥刑)is a kind of corporal punishment consisting of carving and inking characters on the victim's forehead or body.
墨刑又名「黥刑」,是一種肉刑,在包括在受刑者的額頭或身體上刻字,之後塗上墨。
還是熟悉的技法,熟悉的工序,滿滿的既視感。只是,有文身的,多半都是有案底或黑點的。
但既然是刑罰,「文身師」自然不會太溫柔、去照顧「客戶」的痛感神經;刻的內容也無關創意和美感:都和罪名或流放地點相關。
《水滸傳》裡的豹子頭林衝,臉上就被文了「刺配滄州」。從一個體面的禁軍教頭,淪落成「賊配軍」。
文身師傅挺「良心」,還附贈了個邊框。
再從北宋往前回溯1200多年,西漢的開國名將——英布也是個「文身仔」,因為犯過法臉上被刻了字。
死後,司馬遷還「不講文德」,專往人家的痛處猛撒鹽,在《史記》裡一口一個「黥布」、好不歡實。
墨刑是中國古代封建社會中使用時間最長的一種肉刑,從商代綿延到晚清。雖然比起刖刑(砍腳)、劓刑(割鼻)這些輕不少,但它的「適用範圍」實在是廣得離譜:
《尚書·呂刑篇》是這麼寫的,「墨罰之屬千」。就是說,大概有千來種罪狀,都可以招致讓人獲得一塊刻在臉上的「文身」。
用一句英文介紹給外國朋友,就是...
正因為古代人對身體形貌很重視——尤其《孝經》及其背後的儒學得到推廣後,「身體髮膚受之父母」更成了子女的準則,官方才得以通過毀壞身體原貌,來震懾犯罪。
除了罪犯或有前科的惡徒,在古代的「文明人」看來,那些「不尊王化」的少數民族,或者「barbarian——野蠻人」,也是帶文身的。
當年,勾踐所在的越國,就被中原諸侯所鄙夷。
越國地處偏遠是一方面;還有,就是比起Gucci、Amarni,越國人更喜歡人體彩繪和「大花臂」,那裡是服裝貿易的絕對荒漠。莊子就說過這麼一事兒:
【英文】A man of the Sung State carried some ceremonial caps to the Yueh tribes for sale. But the men of Yueh used to cut off their hair and paint their bodies, so that they had no use for such things.
【文言文】宋人資章甫而適諸越,越人斷髮文身,無所用之。
【白話文】宋國有人到越國賣帽子,不承想越國人不留頭髮、渾身刺花紋,帽子根本沒處用。
——《莊子·逍遙遊》
林語堂 譯
有時,刺上文身還是「文明人」的韜晦之策。
周武王的爺爺周王季歷有兩位兄長,哥哥們非常識大局,不和弟弟爭王位。為了表明自己心志,特地效仿「化外之民」剃頭文身,當了「野蠻人」,放棄了進宗廟的資格。
就這樣,這個不太光彩的「出身」,形成了中國人對文身根深蒂固的否定態度。
不過,說起文身的在中國的「前世」,也不能一筆黑到底。
社會的不斷發展和變革當中,這種美感和痛感並存的藝術,也在世俗的偏見中幽幽地釋放著文化的光芒,好像在控訴著「自己和野蠻、罪惡劃等號」的冤屈。
從雕青天子到精忠報國
到了唐朝以後,文身的形象逐漸好轉,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對「文藝」抱以欣賞的眼光,文身也分成了刺字和刺圖案兩大方向。
例如,五代十國時期的郭威就有對文身的審美偏好,他在後脖頸子文了一隻飛鳥。
後來,這個狠人當上了後周國的開國皇帝,史稱「雕青天子」,成了「文身人」當中混得最好的一個。
翻開《水滸傳》,我們也能看到關於文身的記載:
一身遍體花繡,卻似玉亭柱上鋪著軟翠。
這說的是浪子燕青,這一身妙圖,名妓李師師看了直呼「內行」。
另外,文身之美也體現在「無心插柳柳成蔭」的隨機性上。
在盛唐才女上官婉兒的身上,就發生了一件「化腐朽為神奇」的文身軼事。
上官婉兒獲罪於武則天,武則天就給她上了黥刑,在眉心刻墨毀容。
不料這個傷口反倒成了個梅花形狀圖案,讓上官婉兒更加豔麗動人了。
據說,由此還誕生了廣受古代女性青睞的妝容——梅花妝。
還有一個讓中國人肅然起敬的文身,沒有任何粉黛鉛華,只有簡潔而有力的四個大字:「精忠報國」。
Yue Fei stripped to the waist and going down on one knee, with his back to her.
嶽飛解開上衣,單膝跪地背對母親。
His mother, laying eyes on her son's naked back, suddenly could not bring herself to do it. So she asked him, "Son, you know this will hurt a lot. Do you fear the pain?"
嶽母看到自己兒子凸出的脊梁,心中頓時又有些不忍,便問他:「兒子,這針刺上去可是很疼的,你怕嗎?」
His mind firm as a rock, Yue Fei answered, "I shall look death in the eye, much less this! Do it, Mother. What kind of a soldier would your son make if he could not bear the pain of a needle?"
嶽飛心中的志向堅定,回答道:「大丈夫連死都不怕,又怎會害怕這針呢?如果連這點疼都忍不了,又怎麼去前線殺敵!請母親刺字!」
Relieved by her son's resolve, she set to work.
嶽母聽完心中欣慰,開始刺字。
The tatoo done, the Chinese characters, "serving the country with supreme loyalty", were inscribed forever not only opon Yue Fei's back but even more so in his heart.
嶽母刺完了,而「精忠報國」這四個字也永遠留在了嶽飛的背上,更永遠留在了他的心中。
——《用英語講中國故事》(基礎級)
精忠報國
《宋史·嶽飛傳》等史料表明,「精忠報國」是否是母親所刺,還不得而知,但忠勇名將嶽飛的「文身人」身份,大抵已經實錘了。
有文身,也不妨礙有一顆拳拳的愛國之心。
有這些重量級人物的背書,文身可以一定程度上搬回一點名譽,以文身刺花為美的風俗,始終局限在社會底層,至今也未被官方和主流文化所認可。
畢竟,在10000個渾身刺青的古惑仔面前,1個嶽武穆還是很無力的。
文身有內涵,漢字成新寵
凡事還是要向前看。
隨著時代的演變和國際化進程的推進,文身文化在當代中國年輕人心目中,漸漸剝離了那層「黑色」,化身一種時尚的符號,得到前所未有正視。
我們熟悉的正面人物——國寶級的運動員,知名的藝術家......不少人都有文身。
至於文身的內容,並不全是「青龍白虎」、「關公佛祖」,或者其他一些「不明覺厲」東西,同樣還可以蘊藏著更多的寓意和可能。
比如,有人會在手臂或胸前,文上自己的已故親友或親人的名字;
(艾佛森「忠」字上面,文的是已故好友的名字)
一些猶太人身上的文身則是在辛集中營的「囚犯」編號,代表著民族所承受的苦難,警鐘長鳴。
有的母親還會通過給兒子親手文的身來抓捕殺子仇人:
一位猶太母親成功發現了看守集中營的在逃納粹重犯——伊爾斯·科赫(Ilse Khler),因為她發現那個女魔頭戴著一個人皮手套,上面有她親手文的圖案...
值得一提的是,近些年來中國文化影響力的提升,也把漢字傳到了西方「文藝界」,成為了一個時髦的符號。
比如,英國前國腳貝克漢姆,就在側腹部文上了孔子的名句:「生死有命,富貴在天」。
如果哪天他碰巧遇見了你,問這些字啥意思,你可以這樣跟他講:
【英文】Death and life are ordained by fate, and wealth and rank are decreed by Heaven.
【文言文】生死有命,富貴在天。
【白話文】人的生死自有命運安排,富貴與否在於老天。
——《論語》(中英雙語·誦讀版)
當然,並不是所有的文身師傅都像小貝遇見的那樣靠譜,在外國友人身上,「車禍現場」數不勝數。
↓↓↓↓↓
文身師八成沒吃早點,把午飯紋在了客戶肉上——而且有肉有湯有主食,吃得挺全...
帶著這個文身,讓你裡外都透著「專業」的氣質。
世界走向國際化,中國的社會亦走向了多元化。文身作為一種新興而又古老的文化事物,也在時代的激流中,承載著中國故事和精神,不斷地謀求發展與傳承。
當代的年輕人有著自己獨到的審美偏好,精美而有深度的文身自然對大家有著難以抗拒的魅力。究竟是文還是不文,文什麼東西,最大的實際決定權還是在於他們。
當然,文身的前提是自費,挺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