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季節,你若步入馬蓮河、九龍河、城北河川道,立即就會被眼前一片片棗林所吸引。一棵棵墨潤皸皺的軀幹,拔地而起;一枝枝蒼勁柔韌的枝條,被沉甸甸、紅光閃亮的棗子壓得彎腰低垂,隨風搖曳;一片片濃密潤滑的葉子如同朵朵綠雲,把照射下來的陽光遮攔得影影綽綽。啊,漫山遍川的棗林,確實使享譽「水果之鄉」的寧縣增色不少!
寧縣是九龍金棗的故鄉,栽培歷史悠久。三千多年前的《詩•豳風•七月》,便有「八月剝棗」的記載。九龍金棗,原名晉棗,俗稱「吊棗」,自西周時便以地方特品向朝廷晉貢,故名晉棗。因為金貴,色澤燦如赤金,後又改名「九龍金棗」。
五月生出卵圓羽狀複葉,六月綻開黃綠素雅的小花,九月掛滿豔若瑪瑙的果實,色紅而棕,果型俊美,卵圓柱狀,一般果長61毫米,果圍58毫米毫,單果重69克,有「八個一尺,十個一斤」之說。肉厚核小,皮薄似膜,味甜如蜜,酥脆爽口,食後餘味無窮。九龍金棗經科學鑑定,富含人體必需的13種胺基酸和20多種微量元素,其重量、質量均居全國棗類之冠,品質極佳。
寧縣九龍金棗,抗旱耐澇,抗寒耐熱,農諺有「五月旱,棗兒辮蒜」的說法,耐土壤酸鹼能力也很強。主產於寧縣馬蓮河中遊,九龍河、城北河下遊川臺地,以苟村灣、王家臺、棗園、渭一口等處產品質量最優。
九龍金棗樹易繁植,多用分根法、嫁接法。分根栽培在棗樹發芽前成活率最高;用酸棗作砧木嫁接,幼樹抗逆性強,生長迅速,有些當年掛果。在北方棗樹的繁植改良過程中,寧縣九龍金棗作為源發樹種立下了汗馬功勞。長期以來,陝西、寧夏等鄰近省份,每年春季都要來我縣爭相購買棗苗或接穗。
曬乾、炕幹、烘乾的九龍金棗稱「紅幹棗」,是上等食用待客佳品,可作藥「引」或熬八寶粥飯用,具有養血、解毒、健脾、潤肺、滋陰補陽的奇特功效,民間傳統常用紅幹棗作為婦女產後恢復體質的補品。
用酒噴灑,窖或缸藏的棗稱「酒棗」,既保存了鮮棗的風味,又酒香飄溢,是春節待客的極品。
以九龍金棗加工的金絲蜜棗,晶瑩剔透,個體飽滿,肉質柔軟,是饋贈親朋好友的理想營養食品。從20世紀70年代,即為慶陽市最好的出口產品,遠銷20多個國家和地區,並多次榮獲國優、省優、部優農產品獎。隨著西部大開發的腳步,寧縣九龍金棗已擴大種植規模3萬多畝,新增果品產量2100多噸。近年來,縣委、縣政府計劃發展到10萬畝。
寧縣九龍金棗的品牌將越做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