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見識城邦
亞歷山大大帝、愷撒大帝、織田信長、美第奇、拿破崙、邱吉爾……想必你對這些人名都耳熟能詳。這些歷史上備受崇拜的男人,要麼英雄善戰,要麼有錢有勢,放在任何時代都是讓女人痴迷,讓男人崇拜的鋼鐵硬漢。
殊不知,他們原來都有著兩副面孔!
《羅馬人的故事》作者鹽野七生,在《男人們的故事》中從歷史眼光看現代人物,又用現代視角解讀歷史上的男人。犀利的評價讓人不免大驚失色。
亞歷山大大帝原來是個媽寶男?
亞歷山大是一位美男,而且有著健碩的體格。他熱愛運動,也熱愛文化,既能盡善盡美也可以十惡不赦。他勇氣十足,不懼艱險,寬容友善。喝酒雖然易醉,所幸醉後反應頂多是興奮或多話而已。多少有些情緒化,卻有超群的專注力與決斷力。總而言之,幾近完美。據說亞歷山大容易動怒,不管怎麼說他所有的特徵,與他本人喜愛的荷馬的《伊利亞特》中的英雄阿喀琉斯,幾乎如出一轍。
阿喀琉斯正是「誘惑」當年16歲的我進入地中海世界的當事人。按理說,我的寫作之路不應該圍繞義大利 文藝復興,而是從撰寫亞歷山大傳開始。可是多年以來,我始終作為一個旁觀者,遠遠地眺望著這位人物。
除了偶爾經過的卡車碾過道路時發出的轟隆隆聲響,遺址周邊看不見任何與現代世界相連的東西。我獨自佇立於空曠的伊蘇斯古戰場,思考著為什麼那些文藝復興和古羅馬時代的男人們令我倍感親切,而亞歷山大卻距離我如此遙遠。
這不是什麼深奧的問題,我很快便找到了答案:從某個時期開始,亞歷山大變成了神靈附體,阻擋我走近他的原因也許就在於此。與神靈附體最無緣的是哲學和科學,這兩樣都是古希臘人所創造的。希臘文化的繼承者是古羅馬人,以及將它們從漫長的中世紀黑暗中解放出來的文藝復興時期的人們。所以,我對神靈附體之類有本能地抗拒,也屬於情理之中的事情。不過,近年來我的想法在逐漸轉變。例如在《君士坦丁堡的陷落》(《地中海海戰三部曲》之一)一書中,我對那些為了信仰得以延續而寧願國家滅亡的希臘東正教徒的立場,並沒有做出譴責。換作以前的我,絕對忍無可忍。我已經清楚地認識到,想了解地中海世界,就無法迴避與宗教有關的問題。畢竟,這裡是世界三大宗教中兩大宗教的誕生地。
亞歷山大,作為希臘馬其頓王國國王的長子,誕生於公元前356年。其父腓力是位頗有建樹的國王,但相比父親,母親奧林匹亞熱情、彪悍的性格對他的影響更大。
成年後的亞歷山大,仍然相當的「媽寶」,凡事首先向母親報告。親密的母子關係,往往導致父子關係的緊張。不過腓力國王還是顯示了其慈父的一面,請來亞里斯多德為兒子做家庭教師,反而是兒子似乎不願與父親親近。亞歷山大20歲時,腓力遇刺身亡,這對父親、對兒子都是幸運。
家庭博愛主義讓拿破崙喪失野性?
拿破崙身上第二個義大利的特質,是他的家庭博愛主義。
拿破崙有4個兄弟,3個妹妹,他本人排行第二。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的現象,在布宛納巴家族中似乎也很時興。
除了一個弟弟之外,拿破崙的其他兄弟姐妹都沒有什麼特別的才華。為他們找到安身立命的場所,便成了拿破崙的責任。他出色地履行了職責。
義大利語中有一個詞語「sistemare」,意為整理、歸納、為人找工作或結婚對象,講得就是這個事情,即「解決」問題。
拿破崙的長兄被封為西班牙國王。二弟是卡尼諾親王。這位在「霧月政變」中幫哥哥取得政權的人物,是兄弟姐妹中最有意思的一位。但由於他強烈的權利慾,之後與哥哥衝突不斷,一生大起大伏,終究沒能成為一國之君。
拿破崙的大妹,嫁給了義大利的巴希奧奇大公,成為了託斯卡納大公夫人。三弟是荷蘭國王,被迫娶了拿破崙的妻子約瑟芬與前夫所生的女兒。這對夫妻所生的孩子,就是拿破崙三世。
因卡諾瓦的半身裸體雕塑而聞名遐邇的二妹,最初與拿破崙的手下將軍結婚,後來嫁給了與羅馬教廷有著深厚淵源的貴族博爾蓋塞王子。她給丈夫帶去的嫁妝是皮埃蒙特地方長官的頭銜。
小妹嫁給了拿破崙的手下將軍喬希姆 繆拉。繆拉將軍後來被封為那不勒斯國王,她順理成章地成為了王后。兄弟姐妹中最小的弟弟則是威斯特伐利亞的國王。
就這樣,義大利戰役之後從科西嘉家鄉來到法國的兄弟和妹妹們的終身大事,都被妥妥地解決了。
我之所以對拿破崙這位男人沒多少興趣,想來正是因為他的家庭博愛主義。也許他是一個希望家族興旺團結,並甘心為此付出努力的男人,但這也註定了他喪失男人野性的命運。就像面對一位拿著家人的照片喜形於色的男人,女人也許能感受到他的責任心,卻沒有令她怦然心動的魅力。
邱吉爾做事不光彩卻享崇高聲譽?
做著不名譽的事情,卻享有崇高的聲譽,國際政壇上已經很久沒有出現這樣的人物了。
溫斯頓·邱吉爾,大概屬於最後的歐洲人。無論他做了多少見不得人的勾當,卻依然保持著強烈的個人風格,即英語中說的「style」。
受他的行事風格傷害最大的就是日本。相信在他得知日本偷襲珍珠港的消息時,一定大叫:「太好了!」雖然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回憶錄》中,並沒有如此露骨的描述,但他寫道:「這下事情簡單了。我們終於贏得了勝利。當夜,我懷著對上帝的感激安穩地睡去。」對邱吉爾的這番坦言,我沒有特別反感,換作是我,也會想方設法地拉羅斯福參戰。至於日本,應該懂得不光彩的事情可以做,但有必要維持清白的形象。最終結果肯定是有利的。
榮獲諾貝爾文學獎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回憶錄》是一本相當有趣的歷史文學著作。通常,領導力與文字表達力無法兼得,但邱吉爾深受上天眷顧,同時擁有這兩種能力。其他領袖的回憶錄,讀者如果不是對現場證人的證言有興趣的話,很難讀下去,但邱吉爾的作品,能夠讓讀者從歷史和文學兩個方面,一併感到滿足。
然而,閱讀這本回憶「二戰」的巨著,直到最後也沒有讓我完全釋懷。如果從聯軍的角度,準確地說是站在英國的立場,邱吉爾的所作所為可以理解。事實上,如果要問當時是否還有其他選擇,大概也沒有人能夠給出答案。我對他書中論及的不少事情很有共鳴,不由地點頭稱是。可以說,邱吉爾是真正意義上的理性主義者。
讓軍人搞政治,始終是一件危險的事情。他們進入了一個與他們熟知的領域完全不同的世界。
邱吉爾是為數不多的精通政治的人物。所以,他才能做著不光彩的事情,同時享有崇高的聲譽。
那麼,為什麼我還是不能釋懷呢?我想也許原因在於邱吉爾是最後的歐洲人,即最後的英國人。他曾經這樣評價同胞:
英國人不時會出現聖戰熱情的高潮。世上很少有像英國人那樣,明知從戰爭中不能獲得任何實際利益,卻為了某種宗旨或某種主義而奮勇戰鬥的人。
這講的不正是他自己嗎?正因為具有那種精神,所以他在處理德國、波蘭以及原子彈等問題時,才能夠那樣毫不留情。在我這個非歐洲人看來,為了物質利益而發動的戰爭,反倒能做出合理的終戰判斷,最終是減少了傷害。
以上內容摘選自鹽野七生《男人們的故事》
鹽野七生,1937 年生於日本,16 歲時讀荷馬的《伊利亞特》,從此被一個與日本社會截然不同的世界吸引。大學時主修哲學,26 歲遊學義大利兩年,回到日本後不久毅然出走,再赴義大利,定居羅馬至今。
鹽野七生認為,每個人的心中都埋藏著一個英雄夢,而唯有昔日羅馬能讓人一圓夙夢。自1992 年開始,鹽野七生以古羅馬帝國為題材,編織她的英雄夢,以每年一冊的速度,歷時十五年,於2006 年完成《羅馬人的故事》這部時空縱深長達1000 多年的羅馬史。
《男人們的故事》可謂鹽野七生的一部「挑釁」之作,是關於歷史和現今男人評價之書,亞歷山大大帝原來是個媽寶男?拿破崙的家庭博愛主義讓他喪失了野性?精英男是作為伴侶的好選擇嗎?鹽野七生從歷史眼光看現代人物,又用現代視角解讀歷史上的男人,書寫了從伯利克裡、亞歷山大大帝、愷撒、拿破崙,到電影導演費裡尼、運動員劉易斯,甚至普通餐廳服務員的故事。通過一個人物,看懂一個時代的人情世故。
鹽野七生是日本傳奇歷史作家,從事非虛構寫作50多年,她的作品聚焦歐洲16世紀以前的歷史,貫穿古希臘羅馬時期—中世紀—文藝復興時期,講述了西方文明從火種到熊熊烈火,再到火焰慢慢熄滅,最後從灰燼中勃發新生機的全過程,為我們打開了探索西方歷史和文明的大門。今年,鹽野七生的作品中文版將全面集結!
鹽野七生定居羅馬50餘年,用獨特的東方視角敏感捕捉西方歷史容易被忽略的特質,用女性特有的細膩在細節中感受歷史的過程。她的作品,故事性極強,卻也以史為據,生動再現歷史的每一個隱秘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