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露洪荒隱秘,盡在夜述封神
大家好,顛覆傳統認知、揭露洪荒隱秘的夜述封神,在粉絲們的尖叫聲中,又厚顏無恥地來了。本期為大家帶來一個概念性的詞語——「真人」。
道家稱尊敬三寶、修持十善而來,洞悉宇宙和人生本原,真正覺醒覺悟的人稱之為真人。
《黃帝內經·素問》:"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陰陽,呼吸精氣,獨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壽敝天地,無有終時,此其道生。」
道教尊莊子為「南華真人」,列子為「衝虛真人」。呂洞賓稱「純陽真人」、劉海蟾稱「廣陽真人」,其餘的全真道祖師王重陽、馬丹陽、丘長春、張伯端等均尊為「真人」。正一道張天師來朝,洪武帝大喝:「妄甚!天豈有師乎?改號真人。」
《洞元自然經訣》:道言真人者,體洞虛無,與道合真,同於自然,無所不能,無所不知,無所不通。
這就是指修煉到一定階段的高人,所以神話中的「玉鼎真人」「黃龍真人」等都稱呼為真人,是指比普通修士或者練氣士更厲害的角色,那麼究竟什麼水平才能被稱呼為「真人」呢?
《莊子·大宗師篇》云:「何謂真人?古之真人,不逆寡,不雄成,不謨士。若然者,過而弗悔,當而不自得也;若然者,登高不慄,入水不濡,入火不熱。是知之能登假於道者也若此。古之真人,其寢不夢,其覺無憂,其食不甘,其息深深。真人之息以踵,眾人之息以喉。屈服者,其嗌言若哇。其嗜欲深者,其天機淺。古之真人,不知說生,不知惡死;其出不訢,其入不距;翛然而往,翛然而來而已矣。不忘其所始,不求其所終;受而喜之,忘而復之,是之謂不以心損道,不以人助天,是之為真人。若然者,其心志,其容寂,其顙頯,悽然似秋,暖然似春,喜怒通四時,與物有宜而莫知其極。」
洋洋灑灑很多字,夜述封神概括之後的大意就是:真人不做違背道德的事,不急功近利好高騖遠,不妄自尊大恃才傲物,順道而為事而不悔,堅持本心不受外界影響;真人胸懷坦蕩,心息相依,無夢魘所繞。真人看透生死,生亦何歡死亦何苦,來時歡迎,別時歡送,不用心智來破壞軌跡,不以行為來破壞自然。面容神情似與自然相融,無法探查其內心。
所以關於真人的德行要求是:其尚義而不明,若不足而不承;與乎其觚而不堅也;張乎其虛而不華也;邴邴乎其似喜乎?崔乎其不得已乎?滀乎進我色也,與乎止我德也;厲乎其似世也;謷乎其未可制也,連乎其似好閉也,悗乎忘其言也。
又以刑為體,以禮為翼,以知為時,以德為循。以刑為體者,綽乎其殺也;以禮為翼者,所以行於世也;以知為時者,不得已於事也;以德為循者,言其與有足者至於丘也;而人真以為勤行者也。故其好之也一,其弗好之也一。其一也一,其不一也一。其一與天為徒,其不一與人為徒。天與人不相勝也,是之謂真人。
上段文字其實是介紹真人有益於萬物,還涉及到了為政的方法:至蕩憎愛,一天人,齊萬致。所謂「眾人重利,廉士重名,賢人尚志,聖人貴精。」當一個人能體悟到上什麼是純(不虧其神)什麼是素(無所與雜),那麼他就是真人了。
甚至佛經中也有真人的稱呼,所以我們能夠看出,真人並不是單指道家中的修道人。
《淮南子·本經訓》:「莫死莫生,莫虛莫盈,是謂真人。」
《太霄琅書經》謂:「人行大道,號為道士。」他們以「道」為最高信仰,所以人們稱呼為羽士、真人、先生、希夷等。很明顯,真人是一種尊稱,不代表修士就是真人,真人就是修士。如果這個人德不配位,當然就是對於這個稱呼的侮辱。
當然真人和至人還有區別,這裡就不做討論,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在評論區研討。
以上就是本期的全部內容,本文引用典籍較多,所以很多部分都是以古文呈現,有興趣研究或者有疑問的朋友可以私信夜述封神,感謝大家的閱讀,咱們下期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