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土土
插圖 | 網絡
前段時間,46歲的賈靜雯做客《魯豫有約》,時隔十年,再次回顧了自己的第一段婚姻。
很多人可能對當年那場「撕逼大戲」般的離婚還有印象。
為了和前夫爭奪女兒的撫養權,賈靜雯完全顧不上女明星的體面和尊嚴,哭紅著雙眼,形同枯槁般地在電視機前接受記者的採訪。
十年過去,她早已活成了眾人心目中的「幸福人設」,聊到前夫的時候,也能雲淡風清地說「成了朋友」。
但賈靜雯在節目裡說到的第一段婚姻以及離婚的時候踩的那些坑,現在看來,依然是困擾很多已婚女性的問題:
夫妻感情已經破裂,為了孩子要不要堅持婚姻?
離婚會不會對孩子造成影響?
如果離婚了,怎麼才能把離婚對孩子的傷害降到最低?
今天,就想和大家聊聊這些婚姻裡可能會碰到的問題。
「為了孩子不離婚」是個坑!
賈靜雯曾在她的自傳書《賈如幸福慢點來》裡提到過自己的第一段婚姻:
「婚後我就已經知道自己進入了一段自己不是太適合的關係當中。」
已經發現不合適了,為什麼還要堅持?
連魯豫都忍不住問:「難道婚姻不應該是兩情相悅,然後我們共同意願?」
賈靜雯的回答可能說出了很多媽媽的心聲:「因為我們有了孩子,我有責任給孩子一個美好的家庭。」
但結果是,在努力維持三年後,賈靜雯和前夫的婚姻還是以「撕逼大戲」這種非常難堪的形式結束了。
因為他們撐不住,演不下去了。
日復一日積累下來的抱怨和不滿,終於在最後爆發,而這種爆發讓離婚變得很可怖。
而更可怖的是,所謂的「為了孩子不離婚」,卻並沒有「為了孩子」學會婚姻的相處之道。
不管是貌合神離,還是爭吵不斷,這些對孩子的影響,就真的比「離婚」來得少嗎?
我想起我父母的婚姻,從我記事起他倆就喜歡吵架。
每年都要提好多次離婚,而且特別喜歡在過年的時候吵。
人家過年喜氣洋洋,我家過年冷鍋冷灶冷言冷語。
我媽最喜歡問我的問題是:我和你爸離婚,你要跟誰。
我爸從沒問過我這個問題,但我誰的名字都不敢說,感覺說了誰,就是背叛了另一個。
我媽吵完架最愛和我說的就是:「如果不是為了你們三姐弟,我早就和你爸離婚了。」
我心疼我媽,也能體諒她的痛苦。
但我真心覺得自己有點喘不過氣,這種婚姻模式,讓我覺得,好像他們在婚姻裡這麼痛苦,是因為我們幾個孩子做錯了什麼。
當我自己進入了婚姻,忍不住會想,爸媽不離婚,是真的因為我們嗎?
如果是,我們姐弟幾個,至少是我,並沒有在這段「努力維持住」的婚姻裡感受到足夠的安全感。
如果不是,他們又是因為哪些或許自己都沒有意識到的恐懼和需求而維持一段不幸福的婚姻呢?
辯手龐穎曾在《奇葩說》的舞臺上針對「夫妻離婚要等到孩子高考結束嗎」這個辯題說過一句話:
「一個不開心的爸爸,一個不開心的媽媽,是不可能讓孩子幸福快樂地長大的。」
這話聽起來過於絕對,但我的感觸是,如果僅僅是「為了孩子」在維持早已沒有感情的婚姻,那對孩子來說,可能很多時候真的會是壓力大於幸福感。
父母離婚,孩子也是局中人
我很理解很多父母的想法,擔心離婚會給孩子造成影響。
但我們以為的影響和傷害,都是有辦法可以降低的。
比如,很多媽媽會困擾的一個問題是:如何讓孩子理解並接受父母離婚這件事。
一個態度是,不要把孩子當家庭的局外人,要讓孩子知道家裡發生了什麼事。
賈靜雯也曾在剛離婚的時候面臨過這個困擾。
當年的「撫養權爭奪大戰」讓賈靜雯才3歲的大女兒在很長時間內成了問題兒童:
「剛回來的那段日子,只要她有不安或生氣的情緒,就會經常躲在衣櫃裡,自己跟自己對話,要不就是脫口而出「想出去被車撞」。
那段時期她畫裡的人幾乎都是笑著流下大滴的淚水,甚至還有些黑暗拉扯的圖像。
賈靜雯通過給孩子一遍一遍地讀繪本《我有兩個家》來和孩子解釋「父母離婚」這件事:
「爸爸、媽媽雖然個性不合,不能住在一起,但孩子,你仍然擁有我們完整的愛。」
其實,很多時候,孩子害怕父母離婚,主要是害怕因為父母離婚而缺失了愛。
賈靜雯通過繪本給大女兒解釋「離婚」這件事也真的撫慰了孩子的心靈。
甚至有一次大女兒看到好朋友因為擔心爸媽離婚而傷心,還給好朋友推薦了這個繪本,並告訴她:
「離婚沒什麼,我有兩個家,我有爸爸家還有媽媽家,爸媽都很愛你,你很幸福。」
當孩子們明白,父母雖然分開住了,但父母的愛並不會缺失,他們才不會那麼恐懼,也不會感到很受傷害。
離婚後也可以讓伴侶參與到養娃中
離婚代表著夫妻關係的結束,但作為孩子的父母,親子關係並沒有結束。
在「協同養娃」這件事上,momself的讀者葡萄媽媽和我分享了很棒的經驗。
很多媽媽可能是為了孩子不離婚,葡萄媽媽是為了孩子才下決心離婚。
因為感情不睦,夫妻時常發生爭吵,葡萄媽媽想到在這樣不和諧的環境下,孩子的成長也不會幸福。
於是,在小葡萄三歲的時候,下決心提了離婚。
如今兩年過去了,這對前任couple,在「協同養娃」這件事上居然越來越默契了。
孩子平常跟著媽媽一起生活,爸爸在外地,其實日常能陪娃的時間是不多的。
葡萄媽媽就想了一個辦法,把爸爸能做的活兒派給爸爸。
比如疫情期間,小葡萄的幼兒園要求每天上傳健康報告,媽媽便和爸爸商量,讓爸爸來做,她自己還能空出時間來做些自我提升的事兒。
這對爸爸來說呢,雖然是件小事,但也是他能為不在身邊的女兒做的為數不多的事情。所以,做得也很積極,幾乎每天都是班裡第一個上報的家長。
同時也鼓勵葡萄爸爸有時間多和孩子視頻。讓孩子感受到爸爸雖然不在身邊,但時刻被關注著的感覺。
雖然分開了,但在孩子面前,倆人儘量做到彼此認可,相互鼓勵。
比如葡萄爸爸是電梯公司的銷售總監,大部分時間都在外面出差。
當葡萄問到「爸爸為什麼總是很忙」的時候,葡萄媽媽會告訴小葡萄:
爸爸是賣電梯的,爸爸讓更多的樓房安裝了電梯,讓更多的人不用每天爬樓梯,我們的生活也變得那麼便利,多偉大啊。
小葡萄就會覺得「爸爸真厲害」。
葡萄媽媽覺得,這樣的回答,能讓孩子增加對爸爸的職業認同和理解。
葡萄媽媽還和葡萄爸爸一起約定重要時刻,共同陪伴孩子。
比如每個月約定視頻例會,家庭成員一起參與,討論事情,每個人都會被認真傾聽。
當我把葡萄媽媽的情況說給其他單親媽媽聽的時候,她們都表示很驚訝:
「在我前任身上,根本不可能實現。」
「這得多深明大義的兩個人,才能在離婚後還能這麼和平共處啊。」
……
我很理解這些媽媽們的想法,因為離婚這件事中確實存在太多太深的痛苦。
葡萄媽媽的做法是,把對方當做共同養育孩子的合作夥伴:「共同給孩子愛和陪伴」。
當然這個過程也並不簡單,葡萄爸爸一開始也並沒有那麼配合。
她花了近兩年的時間,通過改變自己,再去影響葡萄爸爸,讓他更好地參與到育兒中。
首先,多年的夫妻,讓葡萄媽媽確定爸爸還是愛孩子的,只是不知道如何行動和表達。
有愛,就有了合作的基礎。
其次,通過改變自己來影響前夫。
比如葡萄媽媽最初很喜歡給意見,葡萄爸爸和孩子視頻的時候,如果覺得哪裡不妥,葡萄媽媽就要和孩子爸爸好好說一下。
這在爸爸看來,可能就是過於嘮叨,也有點打擊他親近孩子的積極性。
葡萄媽媽意識到以後,就刻意控制自己想要「點評」的衝動,讓葡萄爸爸能比較自在地和孩子溝通。
同時,但凡有做得好的地方,就給到正面反饋,比如葡萄爸爸去了什麼地方,給寶寶買了什麼,寶寶很喜歡。
先是自己改變,慢慢地也帶動了爸爸的改變,更加願意參與到孩子的互動中了。
這個過程其實並不容易,中間也有失敗需要重新磨合的時候,葡萄媽媽大概堅持了大半年「改變自己」,才和葡萄爸爸之間重新建立起了信任機制。
但磨合好,就離「協同養娃」更近了一步。
葡萄媽媽說自己並不擔心因為離婚而給孩子帶去傷害,因為在她和葡萄爸爸的努力下,孩子始終在一個積極、正能量的環境中成長。
內心被滋養過,擁有滿滿的愛的孩子,更能迎接生活的風浪。
你可以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忠於你自己,
你值得擁有你想要的一切
上面說的都是關於如何養育孩子的,最後我想把目光放到媽媽自己身上。
對於葡萄媽媽來說,除了上面說的各種方法之外,最重要的,其實是通過「自我療愈」,先學會了愛自己。
在看賈靜雯訪談的時候,有句話我印象很深,是她的先生和她說的一句話:
「你一定要讓自己是好的,你的小孩才會好。」
為什麼說這句話?
因為先生看到賈靜雯其實一直沒有從過去離婚的傷中走出來,明明自己帶著傷卻用盡全力去愛孩子。
賈靜雯說到這句話的時候,溼了眼眶,我的內心也被觸動了,因為我認識的很多媽媽都是這樣的。
離婚是一件讓關係裡的所有人都受傷的事,很多媽媽的內心其實已經千瘡百孔,但仍然要打起精神去生活,去工作,去愛孩子。
心理學上有個「自信杯」的實驗,當我們拿起這個杯子,發現杯子上有很多小孔,每個孔都代表我們過去受過的創傷。
孔越多,就代表我們過去受過的創傷越多,當我們拿著這樣一個千瘡百孔的杯子去裝象徵「愛和關懷」的水的時候,會發現,這個杯子裝不了水。
愛人需要能力,被愛需要感受力,當我們內心千瘡百孔的時候,我們既感受不到愛,也沒有愛人的能力。
我們要做的是,拿貼紙把孔給補上,讓這個杯子重新變得能裝水。
我記得同樣經歷了婚姻歷練的馬伊琍說過一句話:「一個人只有擁有愛自己的能力,才有可能擁有愛周圍的人的能力。」
如何做到「愛自己」?
在尼娜.拉裡什.海德爾的《愛自己》這本書裡,給出了最基本的觀念:你永遠在任何情況下是值得愛的。
離婚這件事只能說明過去那段親密關係不適合我們,但我們依然值得愛。
就像《愛你,西蒙》裡說的:你可以比任何時候都更忠於你做自己,你值得擁有你想要的一切。
當我們更愛自己,自然也就有更多愛給到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