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平地坪歸教侗寨:「繡」出竹籃產業「致富花」

2020-12-18 黔東南新聞

黎平地坪歸教侗寨

「繡」出竹籃產業「致富花」

姜永模

「石進興,你在家嗎,你在幹嘛呢」「在家,我在搞『臘』(侗話說竹籃叫臘)」。石進興笑眯眯地答到。

推開門,看到精細的竹條在石進興的手指間揮舞著,竹條一插一穿一挾,不一會兒,一個漂亮精緻的竹籃底座就做成了,精緻的竹籃底座就像一朵盛開的花朵。籃底座工序比較複雜,上面部分比較好做編制。他給自己定一個小目標,一天要編好一對竹籃,有時白天忙農活,晚上也要加班完成。

貧困戶陸老松正在編制竹籃

石進興是歸教村二組貧困戶,家中4口人,愛人偶爾外出務工,一個小孩上大學三年級,一個上九年級。據悉,廣西客商月底來收購竹籃,一對120元,石進興每月有3600元收入。加上外出務工,年收入有6萬多元,現在還住上寬敞明亮的大房子。

石進興向我們細細說道:回想起十年前,我家一貧如洗,住在低矮破舊的小木房裡,看到村裡許多群眾外出務工,我和妻子二人原想也外出務工掙錢,可是上有70歲多病的父親,下有兩小孩,我們都放心不下老人和小孩,這樣拮据的生活,何時才能改變?思來想去,我雖然沒有文化,但要掌握一門生存技能才行。想到自家有那麼多竹子,還是學編制竹籃。

貧困戶陸老松正在編制竹籃

說幹就幹。我帶著滿腔熱情向師傅學習,由於沒有很好掌握技術,編制的竹籃速度慢質量又不好,那時只能勉強維持生計。在開展脫貧攻堅工作,村裡有幫扶駐村工作組,他們經常到我家宣傳扶貧政策,我也更加堅定我的信心,要想脫貧致富,還是提高編制技術和速度,提高竹籃質量才有效益。

貧困戶石進興正在編制竹籃底座

幫扶幹部經常邀請老師傅到家裡來,教我如何破竹,如何修竹條,如何編制既好又快等等。有了老師傅精心的指導,我編制的竹籃速度快質量好,而且銷量也好,價格也提高了,更不愁賣不出去了。看看自己編制精美的竹籃,除了高興,更多是通過自己的雙手「繡」出竹籃「致富花」的自豪!

習近平總書記說,「幸福是奮鬥出來的」。幸福不能等靠要,靠勤勞雙手致富才能奔小康。在歸教村,像石進興編制竹籃的貧困戶有9戶,每月都有3000餘元的收入。他們靠著勤勞的雙手,日以繼夜艱苦奮鬥,收入逐年增加,生活質量也逐漸提高,從貧窮走向富裕,步入小康社會。

精美的竹籃底座

正在編制的精美竹籃

精美的竹籃

精美的竹籃

相關焦點

  • 「連載」侗寨建築(八)含義豐富的橋梁
    修理之前的地坪花橋(羅德啟 供圖)(這是貴州侗族聚居區最為著名的風雨橋。其造型和裝飾與廣西的程陽橋有著較為明顯的區別,反映出同一民族因居住地域的差異而呈現出來的審美趣味的差異。)地坪花橋:這座在貴州侗族聚居地區最為著名的風雨橋,凌空飛架於黎平縣城以南109公裡處的南江河上。地坪花橋始建於清代光緒二十年(1894年),1959年失火燒毀,1964年重建,1981年再度進行修理,目前是貴州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勤勞致富:飛針走線「繡」 出美好生活
    如今,這項傳統民族手工藝在脫貧攻堅中煥發出新的生機,成為脫貧增收的新產業。人們穿針引線「繡」出五彩繽紛的幸福生活和美好未來,也走上了致富之路。2020年10月27日,陝西省漢中市寧強縣的繡娘正在為客戶製作羌繡繡品。被列入陝西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寧強羌族刺繡是當地的文化名片和繡娘們增收致富的"金鑰匙"。
  • ...故事」以刺繡之名,繡出致富華章丨黎平縣永從鎮上寨村手工刺繡...
    大學畢業後,我來到黎平順化鄉做一名鄉村教師。有天,我的母親與我長談了一宿,希望我學習並傳承刺繡工藝。可右手手指殘疾的我能做好刺繡的活嗎?在母親的勸解下,我決定試試。我自己設計圖案,右手不行用左手,經過三年的潛心鑽研刺繡技藝,勤學苦練、拜師求藝,我突破了自己並學成了技藝。
  • 玉米皮編出致富花 福彩公益金力助力山村產業致富
    老鄉要致富,發展產業是關鍵。近年來,威海市一大批公益組織項目落地,在鄉村產業振興、農民增收致富等方面做出突出貢獻,這其中,福彩公益金髮揮著重要作用。2020年,威海市華益社工服務中心的「靠山吃山、產業致富」鄉村振興項目到羊亭鎮大北山村,幫助該村產業發展,從而促進村民致富。
  • 玉米皮編出致富花 福彩公益金助力山村產業致富
    老鄉要致富,發展產業是關鍵。近年來,威海市一大批公益組織項目落地,在鄉村產業振興、農民增收致富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成績,這其中,福彩公益金髮揮了重要作用。2020年,福彩公益金資助的威海市華益社工服務中心「靠山吃山、產業致富」鄉村振興項目來到羊亭鎮大北山村,幫助該村產業發展,促進村民致富。
  • 寧夏中衛特色產業開出「致富花」
    自華潤集團結對幫扶海原縣以來,海原縣將肉牛產業作為脫貧致富的支柱產業,按照「龍頭企業+合作社+專業村」,創新實施「基礎母牛銀行」模式,貧困戶通過「買犢還牛」的方式擺脫了貧困。2020年3月,海原縣退出國家級貧困縣序列,自此翻開了經濟社會發展的新篇章,海原人民的日子如「芝麻開花節節高」。
  • 侗年前夕逛我國最大的侗寨,街頭巷尾都能感受濃濃的年味
    大家好,我是魚哥,今天小編我要和大家推薦一個地方,現在快到年末了,很多地方除了春節還有屬於自己當地的過節習俗,那今天小編就要和你們介紹我國最大的侗寨的侗年前夕,走吧,去看看那街頭巷尾都能感受濃濃的年味吧.
  • 氈繡布繡合作:繡出自信 繡出幸福
    2008年,紅旗農場哈薩克族氈繡、布繡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近年來,農場投資830萬元修建了集生產車間,作品展廳、文化活動室、會議室等為一體的綜合性的工藝樓,使紅旗農場哈薩克族氈繡、布繡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到了很好的傳承與保護,同時紅旗農場黨委依託少數民族氈繡布繡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建設了氈繡布繡生產基地,組建了兩個刺繡合作社,帶動了150多名職工群眾增收致富。
  • 侗年前夕逛全國最大侗寨,張燈結彩熱鬧非凡,侗族的女人們真幸福
    正月初是漢族春節,有些少數民族也有自己的春節,比如苗族有苗年,侗族有侗年,農曆十一月初一是侗年,今天我們有幸在侗族新年之前,來到了全國最大的侗寨——貴州黎平的肇興侗寨,在寨子的街頭巷尾,我們都感受到了濃濃的年味。在貴州省黔東南的黎平縣,肇興侗寨不僅是貴州最大的侗寨,也是全國最大的侗寨,還是侗族的民俗文化中心。有超過1100戶居民住在寨裡,超過6000人居住。
  • 脫貧她力量 | 劉茂菲:帶領貧困婦女繡出一條「五彩斑斕」致富路
    脫貧她力量 | 劉茂菲:帶領貧困婦女繡出一條「五彩斑斕」致富路 2020-08-12 13:4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黎平縣文體廣電旅遊局:唱大歌 迎侗年 侗寨群眾齊歡顏
    12月12日,肇興侗寨大街小巷張燈結彩,鼓樓下蘆笙悠悠,人們正在為即將到來的新年做準備,寨子中心表演場人潮湧動,熱鬧非凡。由黎平縣文體廣電旅遊局主辦的黔東南民族文化生態保護試驗區黎平縣第六屆侗族大歌百村歌唱大賽肇興海選賽在肇興侗寨拉開帷幕。來自肇興、水口、龍額、地坪、雷洞等五個鄉鎮60支侗族大歌隊參加比賽,每個隊為了賽出能力、賽出水平,隊員們都熱情高漲,引吭高歌,盡情發揮。
  • 青繡:繡針下綻放的生命之花
    冶存榮告訴我們,青海刺繡最常見的繡法是平繡,但一些繡娘即便在同一件繡品上也會使用多種繡法。青海刺繡種類繁多,適用範圍廣泛,基本涵蓋了老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尤其是在生活用品上,過去幾乎家家戶戶枕頭的兩邊都要繡上花。一些農村婦女特別是少數民族婦女,全身上下都可以看到繡品。
  • 小玫瑰開出致富「花路」
    新華社瀋陽6月26日電題:小玫瑰開出致富「花路」新華社記者於也童、李宇佳「這批花再有三四天就能成了,到時候希望賣個好價錢。」張大娘種植玫瑰花已經十多年了,家裡三個花棚都栽滿了嬌豔的玫瑰。這些玫瑰主要銷往遼寧省內,平均每年能為她一家帶來近3萬元的收益。「用時髦的話說,玫瑰讓我們一家走上了致富『花路』。」瀋陽市遼中區種植玫瑰歷史悠久、品種繁多,所產玫瑰花色鮮豔、花姿優美、香氣濃鬱。張大娘一家所在的六間房鎮正是遼中玫瑰的主產地。
  • 太陽戴頭上、彩虹系腰間 「花腰傣」繡出好生活
    中新社雲南玉溪9月24日電 題:太陽戴頭上、彩虹系腰間 「花腰傣」繡出好生活  作者 劉大煒  平靜寨子裡,傣家繡娘圍坐在一起刺繡,不需要畫稿,她們就可以在布料上繡出精美圖案。圖為兩岸媒體人拍攝「花腰傣」繡娘製作繡品。
  • 我的脫貧故事丨楊春妹:指尖繡出「美好生活」
    由於從12歲就跟著母親接觸繡花,這幾年,我就憑著一根針、一把剪刀、一臺織布機,在九嶺村織著布、剪著紙、繡著花,把「指尖技藝」變為「指尖經濟」,不但自己脫了貧,還帶領村裡的婦女繡出了「致富路」。於是,我開始在村裡收購農戶家自己手工繡的床單、衣服、花紋圖案,再由馮小山銷售。漸漸地,我開始自己帶領村裡的婦女製作床單,並豐富產品類型。  2016年3月,在相關部門支持下,我創辦了紫雲九嶺農民旅遊專業合作社,我生產出來的布依族民族服飾、茶席、茶杯墊、床上用品等產品進入市場,並遠銷到法國、英國等國外市場。
  • 給BJD娃衣刺繡 讓滿繡成為致富手藝
    這不但讓學習這項技藝的人數不斷增多,更是成為了當地百姓致富的新引擎。【解說】作為一項有幾百年傳承的技藝,新賓滿族刺繡即是瑰寶又是一個困擾當地相關部門的難題,隨著時代的發展,新賓滿族刺繡的需求越來越低,越來越難以養活從業人員,面臨著後繼無人的危險。為了解決這一難題,新賓滿族自治縣的工作人員多方尋求出路,並最終通過電商平臺,為BJD娃娃製作起了精美的刺繡娃衣。
  • 民族刺繡產業託起致富路
    傳統「刺繡」成致富新產業 「這一針靠外一點,貼邊走線,落針到這個位置。你看,是不是比剛才好看多了。」村民包玉蘭正在手把手教滿都拉用蒙古族刺繡手法繡蝴蝶。
  • 襄汾發展壯大手工刺繡產業助力婦女創收致富
    12月10日,在臨汾市襄汾縣宇彤布藝有限公司,繡娘們在精心繡制「晉南手繡」布老虎。襄汾縣民間刺繡工藝歷史悠久,經過數百年鼎力傳承,形成了獨特的非遺文化。近年來,該縣以「公司+家庭繡坊」的模式發展壯大手工刺繡產業,已成為助力婦女創收致富的文化產業。
  • 新疆阿勒泰發展刺繡業 「繡出」鄉親致富路
    在新疆阿勒泰達那外貿有限公司的繡坊內,幾十名繡娘卻正向一位女子拜師學藝。這位女子名叫巴格古麗·沃拉勒泰,是刺繡大師、金頂刺繡農業專業合作社領頭人。2009年,巴格古麗·沃拉勒泰在當地政府的支持下申報註冊經營「金頂刺繡農業專業合作社」,2016年開辦培訓學校。2018年,阿勒泰市給當時的15個貧困村購買機器、提供場地,巴格古麗·沃拉勒泰負責培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