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名亞裔婦女前往公園鍛鍊時遭到一名陌生白人女子的謾罵,還說讓其「滾回你的亞洲國家去!」這一幕都被錄像記錄了下來,並在網上迅速發酵引發輿論爭議。該名白人女子隨後也被證實曾多次發表種族主義言論。6月11日,據ABC新聞報導,洛杉磯一名亞裔婦女6月10日早晨前往託倫斯(Torrance)威爾遜公園鍛鍊時遭到一名陌生女子的謾罵,還說讓其
「滾回你的亞洲國家去!」據報導,全過程都被錄像記錄下來並交給警察局調查,託倫斯市長表示:「不能容忍視頻中顯示的行為。」
根據錄像顯示,事發時,一名亞裔女子正在公園拍攝自己鍛鍊的視頻。這時一名陌生女子走過她身邊,很明顯故意撞了她一下,亞裔女子小聲地說了一句「天啊(Jesus)。」但這句話卻激怒了那名陌生女子,她開始了長達幾分鐘的長篇大論,她說:
「聽我說,不要在這裡耍花招,下次你再這樣跟我說話,我家人會狠狠揍你一頓的,他們會咒罵你。」然後這名陌生女子又抱怨亞裔女子在樓梯上鍛鍊,她說:「你是個混蛋。看看你,整個樓梯都是你一個人的!你為什麼不去別的可以健身的健身房呢?
「滾回你所屬的亞洲國家去吧。這不是你的地方,這不是你的家,我們不希望你在這裡。我希望你能拍下來放到Facebook上,因為從現在開始,每個人都會把你打得屁滾尿流。」陌生女子在離開現場前,還抱怨了亞裔女子的衣著,她說:
「在加州的陽光下,誰會穿黑色衣服? 你是白痴嗎?你在加州的陽光下穿黑色衣服?」事後,亞裔女子的朋友在twitter上發布了這一事件的視頻,迅速引發輿論爭議,目前已經被觀看了數萬次。她在twitter上寫道:「我的朋友今天在加州託倫斯的威爾遜公園裡鍛鍊時被一個陌生女子威脅,她現在在公園裡鍛鍊感到不安全。」
在好友的聲明中,當事亞裔女子表示,她「從沒想過我的故事會有這麼多人知道,我很高興它可能會為這個國家需要做的工作提供一些啟示。」
她寫道:「作為一名菲律賓裔美國人,我相信所有有色人種都應該得到人道、尊嚴和尊重。我與所有因為種族、國籍、性別、性別差異和性取向而遭受歧視和暴力的被壓迫的人站在一起。我希望我的經歷能夠幫助我們為正義和平等而戰。」
託倫斯市市長派屈克·弗瑞說,該市已經意識到這一事件的嚴重性,警方正在調查。
弗瑞表示,視頻中的行為是絕對不能容忍的,所有到開放空間的遊客都應該感到安全和自由,同時保持社交距離,不應該產生衝突。託倫斯致力於誠信、誠實和尊重所有居民的態度,為社會提供必需的服務。
在一天後發布的第二段視頻中,可以看到這名女子在同一個公園與另一名男子發生停車糾紛,當時這名男子正和他11歲的兒子在一起。
「我不是一個種族主義者,但是你知道嗎,你需要回家,」她說,「我不在乎你的Facebook或視頻。你知道有多少人不能忍受你在這裡嗎?」
她還告訴那個男人「滾去死吧」,用模仿的亞洲口音重複說:「你明白我的意思嗎,中國佬?」
這名不願透露姓名的男子告訴KTLA,他對在兒子面前發生種族主義言論感到不安。
「我爸爸是無辜的,他沒做錯什麼,所以我很困惑,」男子的兒子告訴電視臺。
其實這並不是亞裔在美國受欺負的個例,包括加州、紐約州和德州在內的多個美國州份,都有亞裔被吐口水和拳打腳踢,甚至被刀刺的案例發生。
有歌手編寫了一首《遇見劫匪(Meet the Flockers)》的歌曲,歌詞煽動搶劫華人,並揚言因華人有錢不存銀行,而且有事不報警。
據BBC新聞報導,洛杉磯市的警方稱,針對亞裔人士的仇恨犯罪近日來有所增加,而舊金山州立大學與多家倡議組織表示,他們合辦的報告中心從今年三月至今,接收到超過1700宗與新冠病毒有關的歧視報告。
批評者說,位高權重者為情勢火上澆油。無論是美國總統,還是民主黨總統競選人拜登,都遭遇到了一些指責,因為他們在談論疫情時使用的措辭,不同程度上助長了反亞裔的情緒。
亞裔美國人委員會成員在麻薩諸塞州集會,譴責種族歧視「停止仇恨亞裔和太平洋島居民」 (STOP AAPI HATE)資料庫收到來自45個州份的新冠病毒相關歧視報告,加州和紐約州的案件佔了其中的大部分。
這些事件涉及的種類廣泛,
其中口頭騷擾最常見。但推搡、肢體攻擊、職場歧視、禁入場所、打砸等等,都涵蓋在資料庫當中。而比起男性,女性更容易成為目標。
在舊金山州立大學研究亞裔美國人的張華耀(Russell Jeung)教授表示,他收到的反亞裔事件報告之中,
四成來自華裔人士,但大部分案例發生在其他東亞裔人士身上。
「這是種族定性的例子:
『他看起來像是中國人,他就被攻擊』。」
紐約市人權委員會主席馬拉斯(Carmelyn P. Malalis)表示,「我認為這跟以往的危機時期一樣,某一群體的人通常會被當作替罪羔羊,人們認為種族歧視是黑白對峙,沒有意識到歧視是以各種形式存在的。」
聖地牙哥州立大學心理學教授戴比·馬(Debbie Ma)博士也表示,「種族,就如許多社會分類一樣,是一種任何人一眼就能看見的類別,正因如此,人們很容易對這些類別加以標籤與刻板印象,例如,東亞裔人士是外來的,儘管他們實際上並不是。」
馬博士指出,在美國的亞裔需要承擔「特別的負擔」,與其他的少數族裔的經驗有所不同。例如,
「沒有人會對一個非裔美國人能講流利英語而感到驚奇。」紐約時報曾報導過,「亞裔美國人過的一直是一種有條件的存在,只要我們是努力工作的老好人,幫助我們的鄰居時做得彬彬有禮,內化我們遇到的任何種族歧視,每次都讓他們先走,我們的歸屬感就會得到保證。」
亞裔真的需要他人的認可,還是需要自己的認可?我們在關注非裔事件的同時,是否也能思考一下自己在美國的地位。
全球疫情日報參見今日推送第6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