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德國敗局已定,為什麼德國不和盟軍議和,而是負隅頑抗

2020-12-26 平安讀歷史

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也是毀滅性最大的戰爭。在戰爭剛開始的時候,希特勒德國的軍隊可謂是進展得非常的順利,幾乎可以用勢如破竹這種狀態來形容,當時幾乎佔領了整個歐洲。當時德國打下了法國,而且差點滅掉了英國,只不過英國憑藉著強大的海軍和英吉利海峽的天性苦苦防守。在搞不定英國的情況下,德國開始將主力東調最後開始攻打蘇聯,剛開始的時候幾乎把蘇聯打得落花流水,損失慘重,在當年的時候德軍已經殺到了莫斯科成像,差一點就把莫斯科拿下來了。

只不過後來隨著局勢的變換,德國軍隊在蘇聯戰場上和蘇軍陷入了焦灼狀態,因為蘇聯有著龐大的國土,眾多的士兵,再加上戰略縱深,以至於德國很難取得勝利。再往後局勢越來越對德國不利,因為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已經形成,當時在美國的領導下,英國,蘇聯,中國等國都開始法西斯德國和日本反攻。到了1944年的時候,由於白俄羅斯戰役的失利,以及盟軍從諾曼第登陸德軍,事實上陷入了東西夾攻的局面,敗局已定。當時德國的有識之士恐怕也知道,再打下去並沒有什麼意義,只會讓德國死更多的人。

那麼在這種情況下,德國當時似乎應該和盟軍講和,而不是繼續把戰爭進行下去,繼續進行戰爭,雖然能給盟軍帶來一定的殺傷,但是德國當時各方面都處於劣勢,只會損失更為慘重。但是為什麼德國最終沒有和盟國議和,最終還是讓盟國一直打到柏林才投降,要知道只要不是傻子,就知道議和才是上策。這其中最大的障礙恐怕就是納粹德國的首領希特勒了,因為盟軍所要求的投降是無條件的投降,而且希特勒作為最大的戰爭禍首肯定是要被處決的,所以從希特勒的角度來講,即使形勢再差他也不會去和盟軍議和,因為和盟軍議和就意味著他要完蛋。

在這裡我想起來了三國時期,曹操打下荊州之後寫信給孫權的故事,當時魯肅就勸他,其他的人可以議和投降,因為投降了之後還是能保證自己的官位,但是主公你卻不能投降,你一旦投降很可能就有性命之憂,當時希特勒就恐怕就是處於這種狀態。因此在這種情況下,希特勒本人已經成為了德國和盟軍議和最大的障礙,因此後來就出現了德軍內部很多將領陰謀刺殺希特勒的事件,只不過沒有成功而已。他們當時應該就是想殺掉希特勒,然後向和盟軍談判議和。著名的將領隆美爾就是其中的一員,當然刺殺行動失敗之後,希特勒雷厲風行,很快就清洗了那些人,隆美爾也被逼自殺。

還有一點,當時德國如果真的投降,真的能夠有好運氣嗎?恐怕也不盡然。因為說實話,二戰的時候,德國所犯下的罪行實在是太大了,他們搞了太多的種族屠殺,當然德國人會把這一切都推給希特勒,但是當時德國的很多高級將領很難說自己是清白的,他們或多或少都參與了這些事情,所以一旦投降的話,會有什麼命運等待著他們,他們誰也不知道。而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時候,德國最終就是投降的,而且一戰的時候,德國並沒有犯下多少人道主義和種族主義的罪行,但是一戰之後德國命運也好不到哪裡去,德國當時的身份,真正的就是任人割宰的戰敗國,遭遇了太多的災難,二戰之際所以會爆發,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為德國在一戰後遭遇了太多的不公,所以時刻想著要復仇。

所以在這種情況下,德國軍隊中的很多人事實上也不會去向盟軍投降,因為真的向盟軍投降的話,他們之前在戰爭中所犯下的那些戰爭和種族的罪行恐怕就會遭到清算。而且作為任人宰割的戰敗國是非常痛苦的,這個不要看其他人,就看德國一戰之後所遭受的待遇就就能知道。所以希特勒和很多德國人一直在那裡負隅頑抗,只要還有一線希望,他們就絕對不會向盟軍投降。當然我們現在知道德國最後無條件投降,事實上命運還是相當的不錯,戰後很快強大和富有起來,但是當時德國的人們他們是無法知道自己最後的命運的,所以只能夠繼續把戰爭進行下去,也就是死馬當作活馬醫。

相關焦點

  • 敗局已定的1944,為何德軍死戰不退,拒絕投降,背後有三大原因
    然而,二戰中的德國可謂是打到了最後,直到1945年4月下旬希特勒自殺身亡,柏林實際被蘇軍用蠻力攻克的情況下才終於放棄抵抗。從作戰的角度看,德軍是堅持到了最後一刻才投降的。從當年的情況看,其實到了1944年,甚至1943年下旬,任何人都看得出來戰爭形勢發生了逆轉,決定性地不利於德國,單純按照參戰國的綜合工業能力和人口規模來算,德國就像一隻蒼蠅一樣會被拍死。
  • 敗局已定的戰爭,對德國人來說1943 年是全面惡化的一年
    Citino)譯:胡毅秉許多研究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歷史學家都沒有對1943 年投以很多關注,它被夾在充滿戲劇性的1942 年和1944 年之間,成為了「被遺忘的一年」,可能永遠也得不到應有的關注。當然,前一年國防軍有重兵集團在阿拉曼和史達林格勒被殲滅。後一年有偉大的諾曼第D 日登陸—至少美國人始終認為這是那一年的主要事件。
  • 二戰德國成功進行過三次核試驗?1943年11月16日空襲納粹重水工廠
    納粹德國的核武器研究項目,代號叫做「鈾工程」,起步時間為1939年,也就是核裂變被發現後的幾個月。1938年12月,奧託·哈恩和弗裡茨·施特拉斯曼發現了鈾核裂變,進而掌握了使得原子核分裂的原理方法,這也直接使他獲得了1944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
  • 二戰1944年諾曼第戰役的法國坦克擋住了盟軍三天三夜
    1944年6月6日的諾曼第戰役率先抵達前線德軍裝甲部隊,並不是德國第21裝甲師,而是第716步兵師和352步兵師中坦克殲擊營部隊,這些法國坦克之前隸屬於德軍第21裝甲師,後來第21裝甲師組建之後,就轉化為了二線裝備,被隆美爾將軍編入到前線的步兵師中到坦克殲擊營裡面充數,其中也表現出了當時隆美爾的
  • 二戰德國九號、十號坦克,為了忽悠盟軍編造的坦克
    二戰打到1944年時,德國國內的工業生產已經很難支應前線了,尤其是坦克部隊,在盟軍的數量攻勢面前損失慘重,工廠生產難以補足前線的損失。不過德國坦克並非完全沒有優勢,更強的單車戰鬥力就是最明顯的長處,這也是盟軍最忌憚的地方,一直在緊密的關注德國新式裝甲武器的研發。
  • 盟軍登陸歐洲,隆美爾判斷失誤;德國元首斷定正確,全因不懂戰術
    在歐洲戰場,盟軍將關注點放在了如何登陸法國,直逼柏林,這就是著名的「諾曼第登陸戰役」。無獨有偶,全面收縮戰線的德國,也將這裡作為最後的屏障。於是,一場登陸與反登陸的戰役開始了。讓人倍感意外的是,德國人吹噓的「大西洋壁壘」,卻輕易而舉地被盟軍突破。
  • 未成年孩子組成的裝甲師重創盟軍:1944年7月9日二戰盟軍佔領卡昂
    作者:薩沙本文章為薩沙原創,謝絕任何媒體轉載1944年7月9日:英軍和加拿大軍隊佔領法國戰略重鎮卡昂。期間,盟軍遭遇了一群未滿18歲的德國精銳部隊,青年團裝甲師。這群半大孩子,在卡昂地區血戰了2個月,導致盟軍被重創。聽薩沙說一說吧。
  • 盟軍已攻入義大利,為何還要在法國諾曼第登陸?
    年6月,代號為「霸王行動」的諾曼第登陸拉開帷幕,在此後兩個月的時間裡先後約三百萬的盟軍士兵通過英吉利海峽登陸法國諾曼第,自此除了東線的蘇德戰場之外,德軍還面臨來自西線英美聯軍的龐大壓力。不過早在1943年,盟軍已經從南線攻入歐洲大陸,義大利甚至因此而投降,墨索裡尼已經被義大利人囚禁。如果英美軍隊從義大利方向再接再厲攻入德國本土的話,是否就不用大費周折開闢諾曼第戰場?
  • 1944年德國虎王坦克王牌指揮官卡爾·鮑曼一戰擊毀敵軍57輛坦克
    卡爾·鮑曼於1920年出生在德國的舊什勒斯維希-霍爾斯坦省新明斯特市,在1937年他正好17歲同年也是當時希特勒正在全國舉行各種演講,在那一年是當時德國人民瘋狂信仰他的一年,也是希特勒正式全面擴軍秘密準備發動全面侵略戰爭的一年,當時卡爾·鮑曼由於身處環境人人都對希特勒無比崇拜的年代,於是他也把加入當時德國在地方區域組建的青年衛隊旅當作他一生中最榮耀的事情
  • 身為德國陸軍元帥的隆美爾,為何最後卻是被逼得服毒自盡?
    1944年10月14日,曾經被英美敬畏的德國名將、陸軍元帥埃爾溫·隆美爾突然逝世。 德國方面則在1944年10月18日為這位履歷貢獻的元帥舉辦了盛大的葬禮,馮·倫德施泰特元帥作為希特勒的代理人出席了葬禮並致以悼詞。
  • 納粹德國——一個瘋狂的國家和它瘋狂的科技發明!盤點納粹德國的黑...
    納粹德國指在1933年至1945年期間由國家社會主義德意志工人黨所統治的德國。納粹德國先後有兩個官方國名,分別為1933年至1943年使用的德意志國(德語:Deutsches Reich)與1943年到1945年的大德意志帝國(德語:Gro deutsches Reich)。"
  • 德國元帥哪家強?二戰這麼多德國陸軍元帥,到底誰最牛最能打?
    要說德國的陸軍元帥,「沙漠之狐」隆美爾肯定是名氣最響的。他率領德國非洲軍團在北非面對優勢的盟軍,戰術靈活多變,多次以弱勝強,最終是在盟軍絕對海空優勢、後勤補給優勢以及情報優勢等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才遭到失利,但他的軍事才華已經熠熠生輝。
  • 盤點一下二戰時期德國在戰場上一些讓盟軍聞風喪膽的武器裝備
    二戰期間,德國納粹主義是世界的噩夢,給全世界造成了無法估量的損失,是世界文明發展史上揮之不去的一道裂痕。德國國土面積不是很大,資源人口也並不多,但是為什麼他能夠憑一己之力在發動二戰,攪動世界風雲。除了當時德國軍人軍事素質極高之外,他們的武器裝備也佔據著極為重要的因素。
  • 盟軍佔據優勢,卻在市場花園行動中慘敗,這裡面有著怎樣的秘密?
    有很多樂觀的盟軍高層認為第二次世界大戰將會在44年的聖誕節開始之前就結束,而英國人出於戰後戰略規劃的目的,希望可以在蘇聯之前解放柏林。在這樣的作戰指導思想之下,市場花園行動也由此誕生了。那麼盟軍部隊在市場花園行動開始之前是佔據絕對優勢的,那麼為什麼佔據優勢的盟軍卻還是失敗了呢?本文就從盟軍統帥的戰略規劃,以及德軍當時所擁有的實力來進行一個簡單的分析。
  • 二戰德軍那麼強悍,為什麼還防禦不住蘇軍進攻,簡析德國1944東線
    而如果我們僅僅就1944年期間德軍戰略防禦所具有的軍事學術性質而言,也是尚有廣闊的研究空間。因此,在本章節,筆者將對1944年的蘇德戰爭形勢做一次簡單的分析及探討,與前幾系列一樣本文還是會將分析重點放在德國所採取的戰略之上。
  • 1945年1月1日納粹德國空軍的最後一搏,「底板行動」
    希特勒認為,大規模的進攻可以粉碎西方盟軍的戰線,並讓德國重新獲得戰爭的主動權。 1944年10月21日,克賴佩上將命令7個戰鬥機聯隊和1個轟炸機聯隊開始從整個納粹德國的各處機場向西線轉移。
  • 震懾邱吉爾的「群狼之首」鄧尼茨授權德國投降|卡爾·鄧尼茨|...
    1945年4月30日,希特勒自殺前一天,他留下了一份政治遺囑。在這份遺囑裡,他選擇了海軍司令卡爾·鄧尼茨為繼承人,任命其為德意志帝國總統和國防軍最高統帥。那麼希特勒為什麼拋棄了戈林和希姆萊等親信而選擇鄧尼茨?1891年9月16日,卡爾·鄧尼茨出生在柏林近郊的一個小鎮。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他擔任潛艇艇長,1918年10月被英軍俘虜。
  • 蘇聯在莫斯科擋住了德國進攻,為何德國在柏林擋不住蘇聯進攻
    那麼,在德國敗局已定的情況下,希特勒為什麼還要實行焦土政策?他到底有什麼目的呢? 在很多人看來,希特勒此舉是想和蘇聯同歸於盡,是一種氣急敗壞之下的不理智行為。但實際上,焦土政策的實施,正是希特勒深思熟慮後作出的決定。
  • 無情地撲向了德國,英美聯軍的「大禮拜」轟炸戰役
    譯者註:本文原文發表在2008年12月刊的美國《空軍》雜誌(AIR FORCE Magazine)上,原作者是華盛頓特區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博物館的前館長沃爾特 博伊恩(Walter J. Boyne)。博伊恩是位已退役的空軍上校,他撰寫過600多篇有關航空的文章和40本書。譯文所配圖片有改動。
  • 二戰時如果是英美盟軍攻佔柏林,希特勒還會不會自殺?
    李三萬摘要:二戰最後階段,美英盟軍和蘇軍分別從東西兩線逼近德國首都柏林,而且美英盟軍一度比蘇軍更接近柏林,但艾森豪考慮到根據雙方協議,柏林戰後是由蘇軍控制,就沒有繼續向柏林推進。如果是美英盟軍攻佔柏林,希特勒還會不會自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