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為何《三國》能流傳於世——仁義禮智信,人心同然

2020-12-18 進德修業修辭立誠

作者:孫新顏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中國五千多年的歷史,湧現出了百十個王朝,無數的英雄,大都淹沒在東去的大江中。而人們最為耳熟能詳的,首推東漢末年分三國。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競折腰,一呂二趙三典韋四關五馬六張飛……

杜牧:「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杜甫:「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 「三國熱」不僅僅流傳於中國,更廣泛傳播於世界。而中國其它的「大時代」像秦末之楚漢相爭、晉末之南北朝、隋末之十八路反王、唐末之五代十國,也都湧現出了各種英雄人物,像屠胡百萬,拯救漢民族的武悼天王冉閔;千軍萬馬避白袍的陳慶之……但卻基本沒有哪一個時期,像三國那樣令人耳濡目染、深入人心,尤其南北朝與五代十國,更是沒多少人了解,以至於冉閔、陳慶之這樣不世出的英雄也都淹沒在歷史的長河中。

為何全世界的人們都不約而同的如此青睞三國呢?表面看是因為羅貫中的《三國演義》。但究其根源其實是劉備的仁,關羽的義,孔融的禮,孔明的智,太史慈的信……桃園三結義、千裡走單騎、舌戰群儒、三顧茅廬、六出祁山、七擒孟獲、煮酒論英雄、官渡之戰、草船借箭、火燒赤壁、三氣周瑜、刮骨療傷、大意失荊州、水淹七軍、火燒連營、白帝城託孤、空城計、群英會、華容道、走麥城……

他們讓三國那個原本烽火連天、民生凋敝的亂世,散發出人性的光輝,人心同然,這才是三國流傳於世、不朽於心的根源。

中國傳統文化46——中西文化差異是能否抗疫成功的根源

中國傳統文化45——秦皇漢武

中國傳統文化44——從「信息孤島」到「人心孤島」

42生命至上,人心同然——第三個中國醫師節

中國傳統文化41——語言、藥物、手術刀在後疫情時代的作用

相關焦點

  • 孔子的仁義禮智信是什麼意思
    如何理解孔子的仁義禮智信仁義禮智信就是其本來的意思,仁為愛,仁者愛人,義為正義,在西方國家就是什麼平等什麼的,當然這只是義的一個方面。禮就是禮俗,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及人之幼等等,智為智慧,也是正信正智,信為誠信。當然,這是基本字義。
  • 仁義禮智信害死人
    仁義禮智信害死人2020-11-09 22:03    近年來國學的興起,社會上大講特講,仁義禮智信
  • 經典反思:仁義禮智信,哪個排第一?
    有了文字,就能記載人們的思想之道和靈感疑問,仁義禮智信,哪個排第一?一、《道德經》告訴我們,道是根源。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通玄真經》很明確道德的重要性,高於仁義,號召人們修道而行德。三、《文始真經》揭示聖人之道,仁義禮智信兼備,又不拘泥其中。聖人之道,或以仁為仁,或以義為仁,或以禮以智以信為仁。仁義禮智信,各兼五者,聖人一之不膠,天下名之不得。
  • 《北溪字義·仁義禮智信》
    人性中只有仁義禮智四位,卻無信位。如五行木位東,金位西,火位南,水位北,而土無定位,只寄旺於四位之中。木屬春,火屬夏,金屬秋,水屬冬,而土無專氣,只分旺於四季之間。四行無土便都無所該載,猶仁義禮智無信,便都不實了。只仁義禮智之實理便是信。信卻易曉。仁義禮智須逐件看得分明,又要合聚看得脈絡都不亂。
  • 何為仁義禮智信,現代應該如何解釋
    何為仁義禮智信,現代應該如何理解根據大中論孟,仁義禮智信有很多擴大版本的解釋,當然如果要問本來的意義的話,儒家其實是人乘宗教,仁對應不殺生,義對應不偷盜,禮對應不邪淫,智對應不飲酒,信對應不妄語。這就是其本來意義。這就是佛法的投人五戒。
  • 你知道「忠孝仁義禮智信」指的什麼嗎
    中國有著五千年的歷史底蘊,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逐漸形成了優良的中國傳統美德—忠孝仁義禮智信,從孔子時就提出來了,忠孝是最基本的,忠是立國之本;孝是立家之本,忠孝兩字,支撐著國家、民族以至於整個家庭;「仁義禮智信」稱之為「五常……「 仁」不僅是最基本的
  • 【山歌唱文明第十一彈】忠孝仁義禮智信,光宗耀祖家門興
    【山歌唱文明第十一彈】忠孝仁義禮智信,光宗耀祖家門興 2020-07-15 16:4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為什麼中國文化要講究仁義禮智信,信有什麼好處?
    為什麼中國文化要講究仁義禮智信,信有什麼好處?你是說儒家吧。因為儒家本質是人乘宗教。仁義禮智信分別對應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飲酒和不妄語。就是投人的五條戒律叫做投人五戒。信是其中的一部分。對應的是不妄語。
  • 體悟:超越仁義禮智信,學習人生新三觀
    回過頭看仁義禮智信。仁義禮智信只是基礎,創新才是王道。這就是資訊時代中華民族的新三觀。這是中華民族自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來提出的,更能為中國人所接受的新的三觀。每天十問?3、真實:今天能只說了5次謊話嗎?每人平均25次謊話。4、正向互動:今天順便幫助朋友同事1次了嗎?5、抽象:今天對難題「抽象、遠遠」的分析了嗎?6、鬆耦合:今天對成敗在意了嗎?
  • 「德智體美勞」和「仁義禮智信」一脈相承如出一轍
    大家知道「仁義禮智信」是傳統道德,「德智體美勞」是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教育目標和學生發展方向。其實這兩者骨子裡是一樣的東西。它的基本框架來自,東西南北中,或者春夏秋冬長夏。哲學根據是陰陽五行。春木仁,秋金義,夏火禮,冬水智,長夏土信。也可以配成東仁,西義,南禮,北智,中信。
  • 基於仁義禮智信,上海赫滄創始人如何提升企業競爭力?
    基於仁義禮智信,上海赫滄創始人如何提升企業競爭力?為此,創始人吳曉鵬立下上海赫滄信息的行為準則:依據人的天性是仁義禮智信。「我們應該經常用自己的本性反思自己的行為——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平家治國平天下。行心應該要明白自己的社會價值,行心每個員工也應該明白自己的人生真諦,只有這樣,才能對社會有益,同時完滿人生。」吳曉鵬會經常問自己一開始的夢想和初心是什麼?成立企業的目的是什麼?怎麼樣使自己更加具有價值?
  • 仁義禮智信,溫良恭謙讓,它都佔齊了
    仁義禮智信君子比德於玉,故而佩玉之人會因此而自有分寸:嚴於律己、寬以待人、端正品行、寬廣心胸、心地仁厚。特別是在物慾橫流的今天,玉代表的美德殊為難得。溫良恭儉讓玉,溫潤以澤,精光內蘊,其含蓄的外相美,用超凡脫俗之喻是不為過。
  • 仁義禮智信,小學成績真的重要嗎?
    「仁義禮智信」是儒家所提倡做人的起碼道德準則。「大禹治水」這個家喻戶曉的故事,講的就是「仁」。大禹治水傳說在帝堯時期,黃河流域經常發生洪水。大禹為了治理洪水,長年在外與民眾一起奮戰,其間三過家門而不入。
  • 金庸武俠世界之中的「仁義禮智信」,都有何具體表現?
    董仲舒:「仁義禮智信,五常之道」。《紅塵闖江湖》系列第12篇武俠小說,是我國通俗小說的一種重要類型,多以身懷絕技的豪俠義士為主人公,講的是「江湖」之中的快意恩仇,因此對於民眾有極大的吸引力。再具體到儒教文化的基礎教義,創始人孔子列舉的是「仁義禮」,亞聖孟子又加了一個「智」,而提出「獨尊儒術」的大儒董仲舒再加了一個「信」字,合起來就是「仁義禮智信」五個方面,簡稱五常。《孟子》:「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 不愧是禮儀之邦用「忠孝仁義禮智信」冠名的城鎮一樣不少!
    忠縣忠縣位於重慶市中部,三峽庫區腹地。
  • 以韓非為代表的法家,為何鬥不過講「仁義禮智信」的儒家?
    韓非整理前人的學說觀點,綜合後提出更為激烈的法理主張,與強調「仁義孝悌」的儒學格格不入,不如將儒學中的先祖們拿出來罵一頓。在《五蠹》中,韓非子提出:「故明主之國,無書簡之文,以法為教;無王之語,以吏為師」,是什麼意思?
  • 評說《封神演義》之,妲己之父蘇護,實乃仁義禮智信五常不具之人
    評價古人,我們經常用仁義禮智信五常來看他們的德行。咱們一條條看蘇護德行是否有虧。仁。子曰,仁者(愛)人也,親親為大。仁字最核心的就是要愛人,其中又以自己的親人為重。結語:就這樣一個仁義禮智信五常不具之人,卻也能受封東鬥星官,只能說封神演義中的封神,只以命數定乾坤,不以品性分忠奸。而我們在看《封神演義》時,也一定要帶著自己的思考去欣賞,不要被其中並不完全正確的三觀給帶歪了。所謂盡信書不如無書,就是這樣的意思了。
  • 仙境傳說RO手遊 x 魔神壇鬥士聯動7月2日開啟,將「仁義禮智信...
    這一次在「幻想創造器·宴」中,還可以獲取陀神/光輝神/天空神/水神的鎧甲,更有限定家具「輝煌帝鎧甲」、限定坐騎「白炎」/「白炎王」限時獲取,一起將「仁義禮智信」的人類精神銘記於心!一、「義·陀神」→ 時裝 -「義·陀神」:陀神鎧甲現世!
  • 42醫者仁心,人心同然——第三個中國醫師節
    只有用仁心護佑生命,做到人心同然,才能共同營造全社會尊醫重衛的氛圍。《孟子·告子》有云:「心之所同然者何也?謂理也,義也。」立身行道,言行、品德得到大家認同,消除人心之間的隔閡,人與人的心互在他人心中。
  • 一文告訴你「仁義禮智信忠孝悌節恕勇讓」是什麼
    「仁義禮智信忠孝悌節恕勇讓」這是我們中國人幾千年來不敗於世的根本。儒家學說,儒字,就是人需,符合人性需要的學問。儒家創始人首先認為,「恥,乃人禽之別也」,在如此認識的前提下,又提出「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的治國之道。民若「無恥」,政與刑再多、再重,也難以抑制犯罪率的攀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