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川普即將下臺之際,有不少人在猜測,拜登上臺之後是否會繼續延續川普的對華政策,又或許能緩和中美關係,和中國建立一個新型的合作關係?
在弄清這個問題之前,我們首先要對拜登有個大致的了解。
別看如今的拜登已經步入了「古稀之年」,既然他能成功打敗川普,獲得美國總統的大位,就說明他不簡單。
拜登有一個外號叫做「戰爭狂魔」,這個外號不是空穴來風。據報導,2003年的海灣戰爭,雖然他本人對外表示極力反對小布希的出兵政策,但是有媒體報導,當時拜登不僅投出了華人贊成票,還利用自身的權力,幹預了伊拉克戰爭的聽證會,對國會批准入侵行動產生了關鍵性的影響。
不過拜登也為此付出了慘痛的代價,他的兒子因參加伊拉克戰爭,留下嚴重的後遺症,最後因腦癌而離世。
在2009年擔任副總統期間,拜登主要負責伊美的撤軍指揮,在行動中留下了權力真空,直接導致了ISIS等極端組織的建立。
除此之外,拜登希望重籤歐巴馬時期與伊朗籤訂的聯合行動計劃,認同歐巴馬時期的TPP協定,但是又主張一定要以服務好美國工人作為前提。
拜登想要樹立一個謙謙公子的形象,但實際上,採取的行動卻有極大的反差,從種種作為來看,拜登上臺不僅不會緩和中美關係,反而還會加大力度圍剿中國。
此前,拜登就明確表態,他不會取消川普時期對中國增加的25%的關稅制度,同時強調了中國必須對國際規則有一個清晰的認識並且要遵守規則。
拜登所說的國際規則是以美國為主導的,代表西方國家利益的規則,但是拜登對當前的局勢缺乏一個準確的判斷。中國有龐大的經濟體,是世界第一大工業國,憑藉著自身完整的供應鏈,在世界上已經佔據了不可取代的地位,一旦世界失去中國,世界各國的利益也會受到威脅。
顯然,除了美國,其他西方國家也意識到了中國在世界上的地位,所以才加快腳步和中國達成貿易協作。
可以預見的是,拜登上臺之後除了在經濟上遏制中國,還會協調其他盟國對中國施壓。這跟川普所採取的政策完全不同,川普毀約退群不講信用,四面樹敵,把目光放在對華貿易的赤字問題上,最顯著的「成績」是發動中美貿易戰,對中國進行抵制。
而拜登的策略則完全相反,據美媒報導,拜登的目標主要放在「中國偷竊智慧財產權,傾銷產品,非法補貼」等問題上。
按照美國的手段,一旦這些捏造的罪名成功扣在了中國的頭上,這場貿易戰對中國來說,局勢並不容樂觀。拜登對華政策露出了本來的真面目,作為歐巴馬8年的副手,拜登或許會繼續延續歐巴馬的對華戰略。
之前歐巴馬制定了TPP協議,在準備達成之際,川普上臺了,不顧國會成員的勸阻退出了TPP。TPP協議是美國「經濟北約」的進一步延續,是超越WTO的一項全面性的經貿自由網絡,一旦協議達成,就意味著中國之前排除一切艱難險阻加入WTO帶來的一切貿易夥伴也將名存實亡。對於美國來說,帶動歐、日進行跨國地區的經貿整合,重新獲得政治優勢。重新獲得世界經濟的主導權,並且在世界的壟斷地位將難以撼動。
而拜登上臺,最主要的任務就是解決川普任職期間對美國產生的一系列負面影響,重新扭轉局勢,獲得在亞太地區的主導權。
從軍事層面上,拜登不排除會繼續對南海問題採取更加強硬的措施。這幾年,中國的海上軍事實力得到了一個質的飛躍,但是在美國的眼裡,他們卻認為逐漸壯大的中國在試圖控制南海,而目前美國還沒找到一個有效的應對方案。
歐巴馬時期,扭曲事實詆毀中國,公開支持菲律賓和越南對中國作出的侵權行徑,歐巴馬的種種作為,一次又一次地挑戰中國的領土安全和底線,導致中美兩國的關係日益緊張。川普轉移了注意力,更多的把目光聚焦在貿易戰上。
川普任職期間浪費了4年的時間,拜登上任後或許會加快步伐對中國進行施壓,兩國進入長期的戰略相持和博弈是不可避免的。
據美國媒體報導,在7日,G7成員國已經聯名致函,呼籲拜登共同應對中國帶來的威脅。從這一系列的舉動來看,拜登上臺,對中國的威脅並不小
拜登也清醒地意識到,美國的經濟只佔到了世界的四分之一,以目前的經濟實力來看,想要對抗中國還不具備優勢,所以拜登才通過拉攏盟友的關係來獲取經濟上的絕對優勢。
俗話說,攘外必先安內,川普給美國帶來的一系列麻煩,拜登上臺無疑是接下了個爛攤子,首要之義應該是著力於發展本國的經濟建設,還有消除內部的政治分裂危機。
至於對中國採取的相關政策,一切都還只是未知數。靜觀其變的同時。中國更應該著眼於本國的建設,加強與世界其他國家的合作,共同應對世界格局變化給中國帶來的威脅和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