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早享受,還是等折扣,這是一個消費者心中亙古不變的糾結。
很多新品上市的時候,看著產品的參數配置,相信不少人心中都有過這樣的心理戰鬥:我到底是買還是不買?現在買的話,可以馬上感受到產品的魅力;但是好貴啊,晚點買肯定會有大優惠,不過要忍好久……
如果你預算充足的話,不差錢的朋友當然可以選擇衝新品啦,畢竟早買早享受。
但是從經濟角度出發的話,晚上幾個月再買,那個時候雖然不算新品了,產品的性價比卻會更高。
對於很多朋友來說,後一種選擇才是最好最合適的方式。
阿迪達斯Ultra Boost 19
阿迪達斯越來越少的人選擇衝新品不是沒有道理的。
看看這雙UB 19吧,才出來一年多,現在已經不是跳水不跳水的問題了,簡直就是職業跳水隊了。
和大家說一下,這雙鞋剛出來的售價,老魏記得是1399元——對,沒錯,1399元,比現在大部分碳板跑鞋都要貴的一個價格。但你看看現在它的活動價,是不是秒懂了?
不過拋開價格只談產品力,UB 19作為一雙慢跑鞋的表現還是可圈可點的。
雖然沒辦法支撐10公裡以上的長距離慢跑,但是作為5公裡的養生慢跑選擇,UB 19的腳感是不錯的。而且顏值也高,當做通勤鞋穿也可以。
耐克 Winflo 7 shield
Shield版本其實就是「冬季版本」,是鞋面進行了加厚處理的版本。
畢竟冬天了,厚一些的跑鞋對雙腳更為友好。
winflo系列作為定位次於飛馬系列的跑鞋,其實不管是產品力還是性價比上來說,都是挺好的。
winflo 7之前老魏有專門講過,這是一雙定位比較迷的跑鞋。因為如果在一些地方作為一些改良,winflo 7將會成為不輸於飛馬 36的存在。
但因為產品定位和成本控制問題,winflo 7還是沒能踏出那一步。
耐克 飛馬Pegasus 37
飛馬37其實跳水有時候也蠻厲害的,不過到底還是「新品」,大跳水的情況不多。
不過,我想飛馬就不用詳細介紹了吧?基本上耐克最出名的跑鞋系列,除了它也沒有別人了。
當然,如果覺得飛馬37還是太貴了,建議大家看看飛馬36,雖說是上一代作品,但是飛馬36的性能確實很不錯。
個人感覺下來,5公裡養生慢跑當然是沒問題的,10公裡的距離也一樣能滿足。
但別選35,現在有沒有35還兩說,而且飛馬35那個鏟型氣墊說實話感受上有點坑。
阿迪達斯 波士頓Boston 9
我就這麼說吧,遇事不決波士頓,準沒錯兒。
雖說是一雙傳統的薄底競速鞋,但是只要你是練過兩天的,這雙鞋都能輕鬆駕馭。
當然了,能駕馭多遠的距離和多快的配速,取決於你自己本身的實力。相對來說,我認為5公裡是完全沒有問題的。
它沒有其他boost跑鞋支撐拉胯的問題,穩定性在薄底競速鞋裡,也算是優良之選。
外加它的形象真的相當不錯,而且輕薄透氣。只要你高興,夏天的時候選它做通勤鞋也是一點也沒問題。
話說回來,我也想問問大家,到底是喜歡衝新品的人多呢,還是願意等打折的人多呢?
老魏自己是願意等打折的,新品要不要第一時間感受對我來說不是問題,我主要關心價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