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同學大家好,我藉助思維導圖的形式幫助大家梳理了每個單元的核心知識點,希望可以幫助你搭建整個知識體系。如果你對思維導圖感興趣,也可以自己嘗試著動手畫一畫,會對你的學習很有幫助。
2017 年秋學期起,全國小學一年級學生全面使用統編本小學語文教材。通過一年的學習,學生已掌握基本的閱讀方法,形成初步的閱讀能力,且有了一定量的閱讀積累。孩子步入二年級,在語文學習上需要注意什麼?
二上教材共安排24 篇課文,除第23 課《紙船和風箏》和第24 課《風娃娃》兩篇特殊課文要運用習得的識字方法練習猜讀字音之外,其他課文均全文注音。
本套教材按雙線組織單元結構,單元內的數篇課文在共同的人文主題下,圍繞同一個語文要素進行多角度、多層次的訓練。其中語文要素的安排呈梯度序列,長線與短線發展並行。所謂語文要素的長線發展,以複述能力的發展為例:
二年級是藉助圖片、關鍵詞句或者根據表格內容講故事,複述課文的要求分散在單篇課文的教學中;三年級下冊把複述故事作為單元的語文要素,進行集中的訓練;四年級安排簡要複述;五年級安排創造性複述。所謂語文要素的短線發展,以「積累並運用表示動作的詞語」為例:二上教材第一、三單元,集中圍繞詞句的理解和運用展開訓練。如第一單元第1 課《小蝌蚪找媽媽》的訓練題——「讀一讀,用加點的詞各說一句話」,要求學生在對比中感受用詞的準確;第2 課《我是什麼》的訓練題——「讀一讀,體會加點詞的意思,再用它們各說一句話」,要求學生領悟動詞意思,體會詞語在描述情形上的細微不同;第3 課的練習——「你還知道哪些植物傳播種子的方法?可以選用下面的詞語,仿照課文說一說」,則進一步關注詞語的運用。一脈相承的雙線組織單元結構,使知識和能力的要求更加清晰,使教與學更加有章可循。
古詩詞是我國文學寶庫中的明珠, 也是我們民族的文化精髓。二上教材中四首古詩《登鸛雀樓》《望廬山瀑布》《夜宿山寺》《敕勒歌》,或蘊含哲理,或浪漫誇張,或朗朗上口,是二年級孩子學習傳統文化的極佳材料。
《坐井觀天》《狐假虎威》等課文是從先秦諸子百家的典籍文獻中精心挑選最有代表性的故事改寫而成的,故事中所傳遞的思想至今仍閃耀著理性的光輝。
《寒號鳥》根據元末明初著名文學家陶宗儀的《南村輟耕錄》中的民間故事改編而來。《曹衝稱象》這篇課文幾百年來一直出現在小學語文教科書中,是根據《三國志·魏書·鄧哀王衝傳》改寫的。
古代神話故事《大禹治水》家喻戶曉,其價值意義早已超越故事本身,大禹人定勝天、百折不回、公而忘私的精神已成為中華民族精神的源頭和象徵。
第一單元
第二單元
第三單元
第四單元
第五單元
第六單元
第七單元
第八單元
#學習打卡挑戰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