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芙妮不行了,這已經不算是新聞了。近日它公布了2020年上半年業績。相比於營收下降84%和虧損1.4億元、關店2000家,引發大眾關注的消息是,達芙妮宣布將退出實體零售。
達芙妮可以說是陪伴90後成長起來,最有認知度的女鞋品牌之一。它曾經和S.H.E「深度綁定」。劉若英、全智賢、高圓圓、謝霆鋒和劉詩詩都在他們最有號召力的時期代言過達芙妮。
達芙妮不僅讓S.H.E唱主題曲《月桂女神》,它還贊助謝霆鋒和高圓圓拍了(廣告)電影
達芙妮號稱中國市場每五雙品牌女鞋,就有一雙來自它。那是2004年前後,也就是說,它當時市佔率高達20%。這樣的好日子持續到了2012年,達芙妮的收入達到了105億元港元,門店數超過6000家,規模和收入都是僅次於百麗國際的女鞋品牌第二。
在那之後,達芙妮開始由盛轉衰。從2013年業績開始下滑;2015年首次出現了虧損。2018、2019年連續兩年虧損10億元。
達芙妮頹了8年了達芙妮股價變化
如果橫向和百麗國際對比能發現達芙妮把一手好牌打爛,最主要是內部因素。它庫存過剩、門店過多又缺乏品牌力(第三點或許可以視為前兩點的原因)。
達芙妮的一大問題是庫存管理不善,只好打折。一位達芙妮前員工告訴《第一財經周刊》,達芙妮的失誤之一是「降價太快,太損品牌形象」。達芙妮幾乎每個季度都陷入「訂貨多—庫存多—拼命降價」的惡性循環。為保持品牌價值,很多品牌會把庫存銷毀或剪標處理,而不是像達芙妮這樣流入市場。
打折並沒能改善它的境遇。2015年達芙妮的庫存周轉期甚至達到218天。也就是說,不加上設計和生產的時間,達芙妮一款鞋,從入庫到全部銷完,要花7個月。同期百麗國際的庫存周轉期只有134天。
達芙妮鼎盛時期有6800多家專賣店。當時,一條街3家達芙妮,甚至7家店的情況並不鮮見。達芙妮同店銷售從2012年就開始下降,這說明開業一年以上的門店同比難以獲得有機增長了,可能出現了新店和老店相互競爭傾軋的情況。
達芙妮也有90年代發展起來老牌女鞋類似的問題。比如它上新的速度太慢。 「賣基礎款、每年只要微調模具」——曾經還讓達芙妮引以為傲。他們的產品往往由銷售部門做主,而不是設計師為主導。他們一般會提前一年就做好下一年產品,基本上就是在暢銷款上進行微調,而不像快時尚那樣緊跟奢侈品、時裝周的最新潮流。
同樣走低價大眾路線的鞋履品牌「大東」,鞋子從設計到上架只要14天(未來它還計劃把周期縮短至7天)。和達芙妮價位部分重合的 Charles & Keith也是鞋履快時尚,它每周會推出20-30個新款。小CK打破了「便宜的鞋就low」的固有品牌印象,它是購物中心和小紅書的「常客」。不管是大東還是小CK,大部分年輕人在快時尚品牌的「培養」下,買鞋進入了「快時尚模式」:喜歡緊跟T臺潮流的新款而且勤買勤換。
達芙妮和百麗都面臨著潮流趨勢變化的衝擊。在2012年前後,運動休閒風的流行影響了女性消費者買鞋選擇。運動鞋走出運動場景,出現在上班、休閒和約會的場景中。阿迪達斯的「小白鞋」Stan Smith,斯凱奇的「熊貓鞋」成了爆款。也是從那時起,耐克、阿迪達斯和斯凱奇開始蠶食百麗、達芙妮的市場份額。
運動休閒風從2012年前後超越了正裝女鞋(圖片來源:好奇心日報)
和達芙妮相比,百麗處境好得多,至少在2017年從港股退市時它依然是盈利的,也沒有出現大規模關店的情況。除了庫存和零售管理上更優,百麗在運動鞋服上的布局也救了自己。這些年百麗電商業績不錯。在2018年和2019的雙11,百麗本品牌甚至超過斯凱奇連續兩年成為女鞋榜排名第一。百麗國際旗下的他她、天美意、思加圖也是雙11女鞋榜的常客。
達芙妮做過業務多元化的嘗試,但沒有一個成功的。
達芙妮在2006年開始涉足服裝領域,相繼推出達芙妮·印象(Daphne Collection)和黛比娜(d:espina)兩個品牌。2012年上半年,達芙妮推出另一服飾品牌「達芙妮·生活」,除了服裝還覆蓋女包等產品。這些嘗試都無疾而終。
它曾嘗試進入內容領域。2016年,達芙妮曾經和日本講談社(也就是《昕薇》等雜誌的母公司)合作推出了雜誌《ViVi 美眉》。達芙妮計劃生產和銷售ViVifleurs品牌的服裝和日用雜貨。這本雜誌於2019年停刊。而ViVifleurs成了達芙妮的一個副線,和主品牌幾乎沒有差別。
也是在這一年,達芙妮旗下的達芙妮投資及炫鋒和浙江衛視一起推出真人秀節目《蜜蜂少女隊》。這個選秀節目沒有續訂第二季,蜂蜜少女隊不久後也解散了(這個組合裡的劉宇昕和孔雪兒通過今年的《青春有你2》再次出道)。
在女鞋的主業上,達芙妮也做過一些中高端的嘗試:它代理了AEROSOLES、Aldo等北美鞋履品牌。這兩個品牌沒能做出起色。2014年,達芙妮推出了號稱是高圓圓參與設計、把關的品牌「圓漾」。圓漾的價格比達芙妮高一些,在500元一雙左右。高圓圓穿著圓漾舉辦婚禮,參加巴黎時裝周,沒能救活這個品牌。圓漾對業務的貢獻停留在10%以下。
達芙妮在2008年前後也做過耐克和阿迪達斯在中國市場的經銷商。但它很快就放棄了這塊業務。不像百麗把這塊業務啃下來了。運動鞋服部門很長時間內都是百麗國際旗下增長最快,最有前途的業務。2019年,百麗把該部門拆分,滔博運動單獨上市。
電商上,達芙妮起了個大早,趕了個晚集。2006年前後它就開始涉足電商。和當時不少線下品牌一樣,它早期也試過自建電商。2009年前後,達芙妮入駐了淘寶,也算是較早入駐的鞋履品牌了。它的「失誤」在2010年前後。當時達芙妮出資3000萬與百度共同打造網購平臺「耀點100」。為了支撐這個項目,達芙妮甚至壓縮了在別的平臺上的電商業務,「耀點100」最終以失敗結尾。
達芙妮決策失敗很大程度上第二代CEO陳英傑需要承擔。2018年在接受臺灣媒體採訪時,達芙妮的創始人、已經離開管理層近20年的陳賢民承認:「這是失敗的傳承,我已使不上力。」
掙扎閉店前的達芙妮(圖片來源:達芙妮官網)
轉做電商能救達芙妮嗎?
達芙妮在淘寶的高光時刻是2014-2015年,當時它進入了雙11女鞋品牌TOP3。從2016年開始達芙妮的名次開始跌落,2018年之後它雙11就再也沒有進入過前十。發展到現在,達芙妮越來越像一個「白牌」了,即靠低價、基礎款走量的無名品牌。這大概能解釋它電商「主場」似乎偏向了拼多多。
達芙妮在拼多多的銷量和其他品牌比相對不錯,最暢銷的涼鞋出售了近7000件,超過了百麗、熱風,甚至是斯凱奇和大東在拼多多的成績。和百麗相比,達芙妮在拼多多上的商品數(SKU)更多,超過了10000種。可以推斷拼多多是達芙妮著重運營的渠道。
如果達芙妮主攻拼多多,品牌前景也不一定明朗。拼多多可以幫助達芙妮銷庫存,但可能不利於達芙妮建立品牌力。雖然低線城市和農村有很多電商潛在消費者,它們給拼多多和一些「白牌」起家的拼多多商家帶來了一時的紅利。但整體而言隨著城鎮化的發展,品牌化和消費升級才是不可逆的趨勢。
達芙妮在拼多多的官方店
另外,在線上賣鞋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如果從歷年雙11榜單來看,誕生於電商、做大做出影響力女鞋品牌很少。相比之下,電商女裝品牌已經有好幾個接近上市的了,比如韓都衣舍和戎美。其他品類(如美妝和零食)電商品牌都出現可以衝擊傳統品類巨頭的黑馬,完美日記、HomeFacial Pro和三隻松鼠等。這背後的一大原因可能和消費習慣有關,大部分人還是喜歡去線下試了鞋再購買。根據奧瑋諮詢2019年對3000名消費者的調查,消費者更喜歡線下購買中國本土品牌的鞋服,或者在線下試穿後再購買。
關閉線下店轉做線上品牌也許能幫達芙妮止損一陣,但是可能很難挽救它的頹勢。希望達芙妮下一次上熱搜,不是品牌宣布破產的時候。
作者:董芷菲
編輯:鍾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