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山網訊 自2011年起,經過兩輪改造升級,如今,江蘇鎮江主城區農貿市場顏值、內涵雙提升。市民直呼:「菜籃子」拎出了幸福感。而背後的「民生脈動」,亦是與城市發展相呼應的節奏。
直擊痛點,菜市場「大變臉」
來自鎮江市商務局的數據顯示,目前鎮江主城區共有46個菜市場(不含鄉鎮,不含3個縣級市),總經營面積超過10萬平方米。其中,公有菜市場29個,民營菜市場17個。
「2011年開始,鎮江用3年時間完成了主城區菜市場標準化建設;2016年開始,依據新修訂的菜市場標準,啟動了新一輪菜市場升級改造,目前經營狀況和管理水平都有了明顯的改善。」 鎮江市商務局市場建設處處長段飛眼中的「舊貌換新顏」,對市民來說,是一種真實的舒適感。
「逛菜場,像逛超市!」80後市民祝女士的買菜經歷,從今年1月中旬家門口的南山菜場開業開始。「有停車位、有扶梯、有空調,還有食物代加工,連咖啡書吧都有!」高配亮相的新菜場,徹底改變了她「不進菜場」的生活習慣。
南山菜市場升級改造是市政府為民辦實事項目。改造後的菜場分上、下兩層,總建築面積2500平方米,彌補了南徐片區生活配套設施不足,同時二樓溫馨書吧加代客烹飪區的布局設置,也為鎮江市菜場的經營引入了新模式。
市場運營主體、鎮江百姓匯商貿有限公司負責人介紹,不僅如此,他們還在借鑑外省市先進的管理經驗基礎上,率先在鎮江菜市場行業使用了先進的「智慧農貿」系統,「系統可以公布菜場商戶及商品信息,而且實現統一收銀、銷售數據同步傳輸匯總、食材智能化追溯等等。」
亮劍治頑疾,菜市場「大變臉」。升級改造後的丹鳳菜市場完善功能添置了休息區,購物環境明顯改善;位於京口區宗澤路的尚海茗苑菜市場已開業一年多,在合理分區的基礎上,採用貨架、櫃體等方式呈現貨品,打造商超式購物環境……曾經的「髒亂差」現象已消失,市場裡升騰起的煙火氣,撫胃更撫心。
菜市場舊貌換新顏,「菜籃子」裡還裝著直擊痛點、打通堵點的「一攬子」。「菜市場建設歷來難點多,一直是市民關注的焦點,也是政府和職能部門的痛點。」段飛以南山菜市場為例,分管市領導經過11次協調,職能部門推進,確定了7年未遷建的南山菜市場實施方案,最終建成了鎮江市第一個智慧農貿市場。
小市場服務大民生,迎難而上。7年未開業的桃園菜市場、因高壓線杆未遷移停工3年的遠洋菜市場,實現當年開業;中南御景城、孔雀城、尚海銘苑、金山水城四期4個菜市場各種歷史遺留問題,也逐一化解,順利開業。
值得一提的是,市商務局在有限的專項資金中,3年共安排1400萬元,用財政資金槓桿撬動16個老舊菜市場經營主體完成了內部升級改造。
創新業態,釋放新活力
菜市場一頭牽著千家萬戶,另一頭繫著城市的形象與品位。面對生鮮電商的衝擊,傳統菜市場生存空間受到擠壓,如果仍貼著「魚腥味」「亂糟糟」「去晚了就不新鮮」的舊式菜市場文化標籤,命運可想而知。
因此,近年來,鎮江積極探索創新菜市場管理模式,先後推出了倍全模式、私營公管、專業化連鎖等模式,打破了菜市場經營管理中的一些老大難問題。
以「網際網路+社區商業」的倍全模式為例。2017年,鎮江針對周邊配套不完善的新建小區,在全省率先試點「網際網路+社區商業」的倍全模式,啟動萬科中心店建設,解決了居民反映強烈的南徐片區買菜難的問題。「區別於傳統電商平臺,倍全社區體驗式電商,是以『網際網路+便利店』為載體的社區便利生活服務平臺,把線上商流、信息流、資金流的優勢和線下物流、服務、體驗的優勢結合起來,讓居民的生活更方便。」段飛介紹,目前,倍全已圍繞南徐片區建成1個中心店16個社區店,「倍全模式」入選2019年商務部《典型案例》。
升級之路,任重道遠
菜市場轉型升級之路,任重道遠。目前,主城區民營菜市場佔比為31%,其中老舊市場標準化達標率偏低。「多數民營菜市場建設初期起點低、拓展空間有限,停車、層高、消防等條件不配套,儘管完成了一輪升級改造,但只能解決內部硬體設施的基本提升。如果從根本上徹底改變,完全符合新的建設標準,就要全面拆除,甚至需要連同周邊一起改造,實施難度很大。」段飛分析,不僅如此,受大型連鎖商超、網際網路購物的衝擊,尤其是部分緊鄰大超市的民營菜市場攤位出租率較低,經營效益不高,市場資金流轉慢。而市場升級改造的成本較高,導致改造的投入收益率較低,市場主體不願意進行改造。如果按照1300元/平方米的改造標準計算,一個2000平方米的菜場,改造費用至少260萬元。
針對上述問題,鎮江市商務局局長談沁磊表示,下一步,鎮江市商務部門會繼續抓好今年主城區菜市場升級改造工作,加大老舊菜市場升級改造力度,探索菜市場管理新模式,保障老百姓「菜籃子」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