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殼棉鞋(作者:朱成墜)

2021-03-04 上海老底子

蚌殼棉鞋

朱成墜

退養後,每逢冬季,起早時,我就喜歡穿上蚌殼棉鞋,又溫暖又舒適。

小時候的我,還是在1958年我母親沒有參加工作之前,我曾經穿過老母親做過的蚌殼棉鞋。那時,老母親會為我和根墜弟、成英妹,納鞋底,做鞋幫,縫棉鞋。我就親眼看見,老母親將麵粉放在舀勺裡,用清水拌勻,再把舀勺放到煤球爐上,在炭火上,不停地攪拌,直到製成麵糊。老母親將零頭碎布,糊成厚厚的鞋底布,放在太陽下面曬乾。之後,按照各人雙腳的大小,剪成鞋底,不停地納制。老母親的右手中指戴上了一枚頂箍,用來頂針。還備有一把帶柄的鐵錐子,當頂箍無法穿過鞋底時,就用鐵錐子來穿洞,然後,把一根粗實的線繩,穿過鞋底,不久,就能夠納成一對鞋底了。老母親還用從布店買來的藍色或黑色的鞋面布,裁成鞋幫,絞縫外口,形成半圓形的褶皺,作為鞋幫的上緣。不久,我就能夠穿上蚌殼棉鞋了。再早時,大約在我四五歲的辰光,老母親還為我縫製過小花布鞋面的蚌殼棉鞋,依稀的記憶裡,還有著花花草草的印象。

讀書之後,我就沒有穿過幾次蚌殼棉鞋了。因為老母親已經參加鐵路北火車站的工作了,無暇為我與弟妹過多地縫製蚌殼棉鞋了。讀小學時,由於我的繪畫功課比較好,美術老師陳競對我格外器重。有一天美術課後,陳老師贈我一張山西電影院的阿爾巴尼亞電影《山鷹之歌》的電影票,請我趕去觀看。我急匆匆地趕到了泰山電影院,落座後,僅數分鐘,就被檢票員查出是我走錯了電影院,請我出去。我趕到山西電影院,觀看了數十分鐘,電影就結束了。出了電影院,冬雨淅淅瀝瀝地下了起來,我只得冒雨趕回家,而腳上穿著的卻是一雙蚌殼棉鞋。我深一腳,淺一腳地踩在溼滑的上街沿和泥濘的土路上,飛快地行走,那雙蚌殼棉鞋全都溼透了,鞋面和鞋裡水淋淋的。到家後,脫下的蚌殼棉鞋焉不拉幾的,樣子十分難看。第二天,陳老師見到我,還問:「電影好看嗎?」我言不由衷地回答:「很好看!謝謝陳老師。」以後,我從小人書裡,認真地看了這部電影,彌補了沒有看完整的缺憾。

及至,讀中學,參加工作,我就沒有穿過蚌殼棉鞋。讀書時,我極為羨慕別的同學能夠在寒冷的冬季,穿上各式各樣的棉鞋,特別是蚌殼棉鞋。而我卻只能穿著帆布球鞋,腳上套上一雙棉紗襪子,就與寒冬作伴了,那雙腳真的是夠冷的了。下課後,我往往會在教室裡蹦跳,用手指摸教室的橫梁,每次都能探到最高處,心中不免有些得意,身子也回暖了一些。進了工作單位,我在十天之內,就奔赴皖南歙縣的巖寺化肥廠工地。憑著參加小三線建設的證明,購買了棉大衣、棉帽子和棉球鞋,那雙黑顏色的工作用棉球鞋可真厚實保暖。以後,在冬季施工中,我總是穿著這雙棉球鞋,它伴我度過了皖南山區的寒冷冬季。

改革開放之後,市場上的鞋類非常豐富,選擇的餘地十分廣泛,不少既暖熱又好看的休閒鞋、運動鞋紛紛出現在市場上。那種老舊模樣的蚌殼棉鞋已經不為人們待見了,蚌殼棉鞋的銷路受到了極大的限制。在大商場裡,我幾乎看不到蚌殼棉鞋的蹤影,不知它們哪兒去了。

2015年退養之後,我呆在家中的時間多了,每逢冬天,就感到室內的寒意,一直琢磨著買上一雙蚌殼棉鞋,作為越冬的夥伴。一天中午,我到老滬太路近共和新路的北盛菜市場,去購買湖南省平江縣出產的野山椒辣椒醬。繞過菜市場,在面街的一家雜貨小店裡,一眼就看到了小方格鞋面的蚌殼棉鞋。試穿以後,感覺大小適中,甚是舒服,遂以十元的價格買了下來。回家後,冬季的每天凌晨作文,就穿在腳上,雙腳暖和和的,穿久了,還會出現些許的汗漬。這些年來,我一直把這雙蚌殼棉鞋作為過冬的暖腳物,在家時,須臾不曾讓它離開我的雙腳。出門,我是從來不穿這雙蚌殼棉鞋,擔心它不耐磨礪,會損壞了。

蚌殼棉鞋,是我幼年時的所愛。及到晚年,重新回到了我的生活之中,為我暖雙腳,御風寒。我很是感激這雙並不起眼的蚌殼棉鞋,是它陪伴我安度凜冽的寒冬,它真是我的歲寒之友啊!

相關焦點

  • 老K皮鞋、蚌殼棉鞋、榔頭皮鞋……上海人腳上穿的「花樣經」知多少!
    你見過「蚌殼棉鞋」嗎?今朝,小布跟你聊聊上海人腳上穿的花樣經↓點擊收聽那些年你穿過的鞋▼風涼鞋套鞋跑鞋釘鞋尖頭皮鞋塑料皮鞋鏤空皮鞋榔頭皮鞋老K皮鞋蚌殼棉鞋上海閒話屬於記憶中魔都人的「腳上時尚
  • 羅宋湯(作者:朱成墜)
    朱成墜外國入籍上海的湯類中,有一道羅宋湯,相當有名氣,迄今,仍然在滬上流行,成為不少家庭時常烹製的湯水。羅宋湯,是發源於烏克蘭的一種濃菜湯。它大多以甜菜為主料,常加入土豆、紅蘿蔔、菠菜和牛肉塊、奶油等熬煮,因此,湯麵呈紫紅色。有些地方以番茄為主料,甜菜為輔料。也有不加甜菜和番茄醬的橙色,或綠色羅宋湯。羅宋湯成湯後,冷熱兼可食用。在東歐或中歐很受歡迎。
  • ​雪菜茨菰湯(作者:朱成墜)
    朱成墜揚州七姨家的二表弟學進,昨夜22時43分,發來一則微信:「春節期間如能看到幾款素湯就更好了。」這句話說完後,還跟了一個微笑的表情包。他在熱切的期望中啊!真誠的心意,直白的懇求,深深地打動了我的心,我不能拒絕嫡親表弟的亟盼。今晨,起床後,我便琢磨著如何寫就這篇文章。
  • 蘿蔔(作者:朱成墜)
    蘿  卜朱成墜近來,家裡燒菜煮湯用蘿蔔的次數,明顯增多了。老伴說:「入冬吃蘿蔔,賽過補人參。」我不能認定這句話的具體來歷和正確與否,但是,我知道,它絕對不是老伴的首創,可能是她的長輩常說的一句老古話,以致於她順口說了出來。因為,我也從老一代那裡聽到過類似的話:「秋後蘿蔔賽人參」。
  • 花式蛋湯(作者:朱成墜)
    花式蛋湯朱成墜雞蛋可以做湯,最為便當的就是蛋花湯,那種湯,純粹是把雞蛋,或打碎在碗中,用筷子攪勻後,放入清水裡,或直接打入鑊子,再放進少許的油、鹽、味精、青蔥,經勺拌和,即可。一碗色香味俱全的蛋花湯就完成了,用以助食,極為方便。
  • 泡飯(作者:朱成墜)
    朱成墜很長一段時間,上海地方流行著早餐吃泡飯的習慣,不少人家,常常以泡飯作為早間的主食。所謂泡飯,就是將隔夜的冷飯,用熱水泡一下,或入鍋煮一下,可以遂即食用的早餐。小時候,上海大多數人家還沒有使用煤氣或液化氣,起初普遍採用煤球,以後才改用煤餅,生封爐,把它們作為家庭炊飲的燃料和爐灶。
  • 肚肺湯(作者:朱成墜)
    朱成墜蘇北民間,有一道傳統名餚——肚肺湯。我對這道好湯,一直有著莫名的好感,也十分喜歡吃喝它。當我寫作湯系列文章時,老同事繆亞女士,認真地建議我寫寫大腸肺頭湯。我本身就有這個計劃的,只是按照原定的排序依次寫下去吧。打小,我就見到鄰居時常洗滌豬肚和肺頭,製作肚肺湯。豬肚的洗滌還比較便當,只要剔除多餘的油脂和汙染的部分,正反兩面用麵粉搓洗,不久就能洗乾淨。
  • 瀏陽民俗紀實──蚌殼精舞
  • 祖母的棉鞋
    即便如此,然而唯獨令我引以為豪且難以忘懷的是,在每年漫長的冬天裡,我都能穿上一雙由祖母親手一針一線為我縫製的新棉鞋。至少,年年冬天穿著合腳的棉鞋,我不會同周圍的小夥伴那樣幾乎個個腳上生凍瘡,紅腫紅腫的,就跟夏天吃的水蘿蔔一樣,痛癢難忍。那些年,人們很少捨得花錢買鞋穿,穿的幾乎都是手工做的布鞋,空閒時家庭婦女們就開始張羅著做布鞋了。
  • 【本土】穿著新棉鞋去上學
    【本土】穿著新棉鞋去上學 2020-12-15 18:0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最美的蚌殼裡的珍珠——琉森
    正如大仲馬的讚美——琉森是世界最美的蚌殼中的珍珠。聲明:文中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版權問題請聯繫作者刪除。
  • 江陰:這個冬天不再寒冷,他們的棉鞋暖腳又暖心!
    近日,江陰高新區「愛心棉鞋」志願者隊伍的志願者們來到蟠龍社區 80歲以上老人、重殘困難戶家中,給他們送去「愛心棉鞋」和生活慰問品,詢問他們的生活近況、徵集微心願,並囑咐他們注意飲食保健。這些花色不一、款式各異的棉鞋都是志願者們一針一線納出來的,做手工棉鞋並不輕鬆,一雙鞋大概需要3個小時左右,縫500針,剪100下。
  • 【人文廣濟】在廣濟老家,鄉愁的味道系列之十五:蚌殼精
  • 7年,她手工製作了近千雙「愛心棉鞋」…
    這位奶奶叫陳玉娟,今年60歲,出了名的「熱心腸」,因為有一手做棉鞋的手藝,她一直關心著小區裡的空巢老人和困難家庭。這不,前幾天剛降溫,她就第一時間給小區三戶人家送去了嶄新的棉鞋、棉拖。7年來,陳玉娟做了近千雙棉鞋,除了贈送給困難家庭,她還通過網上銷售,將銷售所得3000餘元全部捐贈給了需要幫助的人。
  • 「棉鞋奶奶」做的愛心棉鞋暖腳又暖心
    從2009年起,常山市民傅珍芳免費為孤寡老人縫製過冬棉鞋,因此,她也被評為第三屆「最美衢州人」十大年度人物,被親切地稱呼為「棉鞋阿姨」。如今,整整11年過去了,「棉鞋阿姨」成了「棉鞋奶奶」,傅珍芳依舊堅持在做這一件事。
  • 常州「棉鞋奶奶」7年製作近千雙「愛心棉鞋」
    揚子晚報訊(通訊員 華文菁 記者 馬奔)天氣漸漸寒冷,在常州市新北區羅溪鎮青蓮社區同心苑小區,有一位技藝超群的「棉鞋奶奶」,她做的手工棉鞋不僅暖腳還暖心。這位奶奶叫陳玉娟,今年60歲,是出了名的「熱心腸」,因為有一手做棉鞋的手藝,她一直關心著小區裡的空巢老人和困難家庭。
  • 難忘母親做的棉鞋
    今年的冬天已下過兩三場雪,穿上新的棉鞋不禁勾起了我對往事的回憶。好像又看見,秋夜母親在昏暗的煤油燈下為我們做鞋的樣子。童年的生活是艱苦的。小時候,我們這個地方的冬天也是特別的冷,房間內盆子裡的水到第二天早上有時就結冰了。
  • 這種蚌殼生產了80%的珍珠!但作為一種蚌殼,居然是靠魚養大的
    這種蚌殼生產了80%的珍珠!但作為一種蚌殼,居然是靠魚兒養大的1.「人造的傳說」早在2014年,我國珍珠的產量,就佔到世界總產量的80%了。而這80%的珍珠裡面,又主要以淡水珍珠為主,佔到了95%。
  • 小時候的棉鞋
    總是聽到奶奶輩和媽媽輩太多聲溫暖的責備和提醒,那是來自生活的一句話是「涼從腳上起」,小時候全身最暖和的就是腳了,因為有奶奶(媽媽的媽媽)做的棉鞋。好的時候可以有兩雙棉鞋換著穿,而如果腳長快了來不及做新的,那就只能穿一雙了,即便新的做好了,也想留在過年穿,過年時就是想要從頭到腳都是新的。一般夏天的時候,奶奶就在準備做棉鞋的材料了。通常也是下了一塊門板來,擦洗乾淨了,就在院子裡倚牆立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