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終此一生,就是要擺脫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無聲告白》
如今的時代,人們都提倡全能型人才,簡單的來說,就是個個方面都能拿得出手,各種技能一應俱全的人。記得小時候上計算機課,教室後面就寫著「計算機要從娃娃抓起」,所以現在的家長們為了順應時代的潮流——全能型人才要從娃娃抓起,小孩從幼兒園到小學,各種興趣班,培訓班一股腦的全給孩子附枷在身上,家長朋友們,還樂此不疲的討論這給自己孩子各種各種培養興趣,奠定基礎。真可謂是「欲加之愛,何患無辭」呀,可是都有沒有想過孩子喜歡不喜歡呢,學習這些課他(她)高興嗎?快樂嗎?
今天,小編推薦家長朋友們這本書《無聲告白》
講述來自美國米得伍德州的一家5口,爸爸是中國人詹姆斯李,媽媽美國人瑪麗琳,老大內斯,二女兒莉迪亞,內斯,小女兒漢娜。父母對女兒莉迪亞的期望太高,給女兒安排自己覺得很有前途的職業,很有用的人際交往等,強迫其交朋友,將來做一名女醫生,最終導致女兒叛逆心理,造成悲劇。
莉迪亞死了,可他們還不知道,莉迪亞是家中老二,李先生和李太太的掌上明珠,她遺傳了母親的藍眼睛和父親的黑頭髮,父母深信迪亞一定能實現他們無法實現的夢想,莉迪亞的屍體被發現後,她的父親內疚不已,母親則一心報復……
雖然莉迪亞的死是與種族,性別,家庭都有關係,但是筆者今天就單單從家庭來分析分析原因:
第一,來自於父母的期待。
父親是中國人,莉迪亞遺傳了父親的黑頭髮,母親的藍眼睛,父親更期待她能有更多的朋友,逼迫她每天晚上給打電話交朋友聊天,她為了讓父親高興,每天晚上座在電話旁自言自語。到了莉迪亞生日的時候,父親還買了本《如何贏得朋友和影響他人》送給她作為生日禮物。
可是,在女兒心中,父親不了解她,不知道她真正喜歡的東西,父親用自己的方式表達著對女兒的愛,而女兒只能拼命的壓抑著心中的情緒。
母親瑪麗琳從小有一個志願,——就讀醫學院,當一名女醫生,可是直到她21歲那年遇到詹姆斯李的時候,他們很快步入了婚姻的殿堂,她的志願因此也被耽誤了,直到8年後她再從新申請就讀醫學院,然而,幾個月後還是無疾而終回到家裡。從此之後,她的志願便寄託到她最喜歡的二女兒莉迪亞身上,開始教四五歲的莉迪亞學數學、物理、化學等,還買了《空氣動力學》、《天氣的成因》和《趣味化學》》等等許多書籍,後來還讓正在上高中的女兒去旁聽大學的物理課,正當她按照自己的意願來安排女兒莉迪亞的人身時,殊不知一場醞釀已久的災難正在悄然靠近。
第二,母親的懷疑
直到母親發現莉迪亞衣服裡的煙盒和保險套盒的時候,母親才發現對女兒的生活一無所知。可現實中,母親發現的煙盒和保險套是朋友傑克車上的,只因莉迪亞在遇到母親時在匆忙間裝進了自己的兜裡而已。
所以,當最終女兒走上了不歸路,除了種族原因外,我想最重要的原因是來自於家庭,父母對女兒的各種期望,把自己的意願強加給女兒,完全沒有考慮女兒的感受,看似和女兒很親密,關係很好,每天晚上問候晚安,可實際上是一點也不了解自己的女兒,就連莉迪亞放學和朋友玩,父母都不知道朋友的名字,給孩子太多壓力,最終只會換來的是叛逆,甚至還會發生悲劇。
總結:本書筆者講的比較潦草,有教育子女困惑的父母可以去買來這本書看看,正所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我相信,每個人去看這本書都會有不一樣的觀點。會有不同的感悟。
最終,家長強加給孩子的「愛」,孩子會快樂嗎,我想他們小小年紀,都承受著來自家庭的各種希望,各種期盼,當孩子考試成績好,分考的高,能得到家長們的讚揚獎勵;可是當一次成績不好,得到更多的可能是家長們的「刻意的鼓勵」。我想孩子本來考的不好,心裡就難過,還得到了家長們的「刻意的鼓勵」他們幼小的心裡會更害怕,排斥,甚至以後的考試成績都不願意給家長看。心裡話也不會和家長溝通,久而久之,孩子表面上和家長親近,可是家長們能正真的去了解孩子們的心聲和內心的想法嗎?所以有時候家長過分的愛,也會對孩子造成不小的壓力和傷害。
所以筆者認為,為了孩子的健康發展,家長們不能一味得只關注孩子的學習成績,雖然固然學習重要,但是筆者覺得,我們應該更加地去關注孩子們的身心健康,有一個好的身體,一個積極樂觀的心態,才是最重要的,才能讓孩子真正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