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聲告白》之家長強加給孩子的「愛」,孩子就真的很快樂嗎?

2020-12-26 小尤客棧

我們終此一生,就是要擺脫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無聲告白》

如今的時代,人們都提倡全能型人才,簡單的來說,就是個個方面都能拿得出手,各種技能一應俱全的人。記得小時候上計算機課,教室後面就寫著「計算機要從娃娃抓起」,所以現在的家長們為了順應時代的潮流——全能型人才要從娃娃抓起,小孩從幼兒園到小學,各種興趣班,培訓班一股腦的全給孩子附枷在身上,家長朋友們,還樂此不疲的討論這給自己孩子各種各種培養興趣,奠定基礎。真可謂是「欲加之愛,何患無辭」呀,可是都有沒有想過孩子喜歡不喜歡呢,學習這些課他(她)高興嗎?快樂嗎?

今天,小編推薦家長朋友們這本書《無聲告白》

講述來自美國米得伍德州的一家5口,爸爸是中國人詹姆斯李,媽媽美國人瑪麗琳,老大內斯,二女兒莉迪亞,內斯,小女兒漢娜。父母對女兒莉迪亞的期望太高,給女兒安排自己覺得很有前途的職業,很有用的人際交往等,強迫其交朋友,將來做一名女醫生,最終導致女兒叛逆心理,造成悲劇。

莉迪亞死了,可他們還不知道,莉迪亞是家中老二,李先生和李太太的掌上明珠,她遺傳了母親的藍眼睛和父親的黑頭髮,父母深信迪亞一定能實現他們無法實現的夢想,莉迪亞的屍體被發現後,她的父親內疚不已,母親則一心報復……

雖然莉迪亞的死是與種族,性別,家庭都有關係,但是筆者今天就單單從家庭來分析分析原因:

第一,來自於父母的期待。

父親是中國人,莉迪亞遺傳了父親的黑頭髮,母親的藍眼睛,父親更期待她能有更多的朋友,逼迫她每天晚上給打電話交朋友聊天,她為了讓父親高興,每天晚上座在電話旁自言自語。到了莉迪亞生日的時候,父親還買了本《如何贏得朋友和影響他人》送給她作為生日禮物。

父親送女兒的書
女兒是不喜歡父親的安排

可是,在女兒心中,父親不了解她,不知道她真正喜歡的東西,父親用自己的方式表達著對女兒的愛,而女兒只能拼命的壓抑著心中的情緒。

母親瑪麗琳從小有一個志願,——就讀醫學院,當一名女醫生,可是直到她21歲那年遇到詹姆斯李的時候,他們很快步入了婚姻的殿堂,她的志願因此也被耽誤了,直到8年後她再從新申請就讀醫學院,然而,幾個月後還是無疾而終回到家裡。從此之後,她的志願便寄託到她最喜歡的二女兒莉迪亞身上,開始教四五歲的莉迪亞學數學、物理、化學等,還買了《空氣動力學》、《天氣的成因》和《趣味化學》》等等許多書籍,後來還讓正在上高中的女兒去旁聽大學的物理課,正當她按照自己的意願來安排女兒莉迪亞的人身時,殊不知一場醞釀已久的災難正在悄然靠近。

女兒的內心獨白

第二,母親的懷疑

直到母親發現莉迪亞衣服裡的煙盒和保險套盒的時候,母親才發現對女兒的生活一無所知。可現實中,母親發現的煙盒和保險套是朋友傑克車上的,只因莉迪亞在遇到母親時在匆忙間裝進了自己的兜裡而已。

煙盒的來歷

所以,當最終女兒走上了不歸路,除了種族原因外,我想最重要的原因是來自於家庭,父母對女兒的各種期望,把自己的意願強加給女兒,完全沒有考慮女兒的感受,看似和女兒很親密,關係很好,每天晚上問候晚安,可實際上是一點也不了解自己的女兒,就連莉迪亞放學和朋友玩,父母都不知道朋友的名字,給孩子太多壓力,最終只會換來的是叛逆,甚至還會發生悲劇。

總結:本書筆者講的比較潦草,有教育子女困惑的父母可以去買來這本書看看,正所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我相信,每個人去看這本書都會有不一樣的觀點。會有不同的感悟。

最終,家長強加給孩子的「愛」,孩子會快樂嗎,我想他們小小年紀,都承受著來自家庭的各種希望,各種期盼,當孩子考試成績好,分考的高,能得到家長們的讚揚獎勵;可是當一次成績不好,得到更多的可能是家長們的「刻意的鼓勵」。我想孩子本來考的不好,心裡就難過,還得到了家長們的「刻意的鼓勵」他們幼小的心裡會更害怕,排斥,甚至以後的考試成績都不願意給家長看。心裡話也不會和家長溝通,久而久之,孩子表面上和家長親近,可是家長們能正真的去了解孩子們的心聲和內心的想法嗎?所以有時候家長過分的愛,也會對孩子造成不小的壓力和傷害。

所以筆者認為,為了孩子的健康發展,家長們不能一味得只關注孩子的學習成績,雖然固然學習重要,但是筆者覺得,我們應該更加地去關注孩子們的身心健康,有一個好的身體,一個積極樂觀的心態,才是最重要的,才能讓孩子真正的快樂。

相關焦點

  • 《無聲告白》:你知道父母之愛飽含危險嗎?
    《無聲告白》的書脊,白底黑字的書名,特別醒目,特別有陌生感或者懸念的感覺:無聲——告白,這兩個矛盾的雙音詞,在小說裡暗示了什麼呢?我情不自禁地拿起了這本書。封面封底的介紹,足以徵服一切柔軟的或者驕傲的心。       它是全球頂級暢銷小說文庫讀客推出的頂級經典第218號作品,是華裔作家伍綺詩的長篇處女作。伍綺詩在美國長大,父母都是科學家。
  • 孩子不愛和家長「交心大慶市人力資源」怎麼辦?一堂告白課打
    針對類似的情況,王淑敏說,其實「告白」課程,就能很好地解決這類問題,學生能解決心中的困擾,家長也轉變了傳統觀念和固有的教育方式。在生活中,我們不難發現,家長回到家裡,很多時候說得最多的話就是「作業寫完了嗎?」「今天認真聽講了嗎?」而對於孩子自身的感受或者是孩子在學校發生的事,並不是特別在意。
  •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以愛之名」的教育,孩子不會感激
    影片中的每位母親都竭盡全力愛自己的孩子,為孩子規劃人生,安排孩子的日常起居,甚至為了孩子放棄自己的生活和工作,天天圍著孩子轉。但是她們用力過度,嘴上說著「我愛你」,但行動上卻處處限制孩子,將自己的意願強加給孩子,導致孩子的天空變得陰鬱黑暗,過著麻木不快樂的日子,最終釀成了一個又一個悲劇。
  • 無聲告白
    如此簡短的一些話,是很多父母的口頭禪,在這些口頭禪的背後,是「父母之愛子女,則為之計深遠」,只是這種愛,有的時候卻成為了枷鎖。
  • 《無聲告白》:想讓孩子有個好人緣,關鍵要培養這個人格
    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天底下所有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在同齡人中不受排斥,有個好人緣。為此,父母不論花多大代價都願意,比如,同學買了新玩具,自己家孩子要有;同小區的小朋友報了某個課程,自家孩子也要去學,深怕孩子缺點什麼而被同齡人看不起。
  • 孩子快樂就好,這樣真的好嗎?事實證明,「虎媽」養的孩子更出色
    「怎麼教育好孩子?」這是很多家長經常會問到的問題,大多數網絡雞湯文給出的觀點是:給他自由;尊重孩子的天性;給他選擇的權利;不苛求於他,孩子快樂就好……我想說的是,在孩子大學前,你若是遵循這樣的思路教育孩子,多數情況下會毀了孩子。
  • 家長輔導孩子好助手,豆豆鹿英語APP讓孩子快樂學英語
    家長輔導孩子好助手,豆豆鹿英語APP讓孩子快樂學英語 2020-07-14 10:47:33   來源:網絡
  • 家長們,請不要用「比較」之心,給你的孩子製造「假想敵」
    家長們無意識的"比較"之心,其實傷害了孩子毛毛從小比較調皮,他的鄰居豆豆相比稍微乖巧。毛毛經常和他的鄰居拿出各自的玩具放在一起玩,兩人關係非常要好。由於毛毛調皮,吃飯、睡覺都要家人哄好久。而這些負面觀念又會影響孩子的成長以及之後的學習與工作,他們擔心別人會佔有自己的原屬利益,在攀比中得到快樂。其實一切通過比較感受到的快樂都不會長久,而且不穩定。再嚴重點,孩子就會產生嫉妒、不平衡的心理,有時也會做出出格的行為。
  • 《無聲告白》:一切苦難都會過去,你要放過自己也放過別人
    年少時,我以為最好的愛是前兩種,喜歡一個人,就得把一顆心全給他,就要毫無保留的對他好;再後來,稍成熟點,我覺得愛應該是後種,陪伴即最大的深情。但在看完伍綺詩的《無聲告白》後,對於「愛」我又有了新的啟發,我認為這世上最好的愛應是:我愛你,但你是自由的。
  • 兩個孩子可以和平共處嗎?當孩子覺得「媽媽不愛我」,家長怎麼辦
    但是我們也會看到,現在有很多的新聞,就是說家裡第一個孩子會不喜歡第二個孩子,那麼,兩個孩子真的可以和平共處嗎?這是一個問題,我們家長都不知道這個問題,因為孩子沒有出生,我們並沒有方式去解決這個問題,我們也不知道如何面對這個問題,同時我們也會發現一些孩子,他們性格是很好的,他們可以容忍特別特別多的孩子,所以,我們也就不知道我們的孩子會不會和平共處。
  • 教育孩子不是越快越好,家長應該降低期待和要求,給孩子快樂童年
    科技日新月異,世界千變萬化,但是教育孩子卻要「慢慢來」。對待孩子的學習,許多家長都非常著急,也特別煩惱。在他們的眼裡,讓「自己家的孩子」比「別人家的孩子」學得好、學得快,這不但關乎孩子的前途未來,還關乎家庭的尊嚴和臉面。可是教育孩子,真的越快越好嗎?我看未必。
  • 孩子愛頂嘴,真的是不聽話的表現嗎?家長看完這些知識沉默了
    諸如此類的事情最近時有發生,周周媽媽不明白為什麼原本乖巧的周周變得這麼愛頂嘴,這麼愛抬槓。其實,上述這個案例不是個別事件,很多小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總是會變得有自己的獨立意識,甚至表現得愛頂撞家長。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探討下關於小孩子愛頂嘴這個話題!
  • 孩子愛美是好事,抓住孩子審美敏感期,讓孩子審美能力超群
    文/遠方媽媽愛美之心人皆有之,孩子愛美也是很正常的事情,可是面對愛美的孩子,不同的家長會有不同的態度,有的會極力打壓孩子,甚至擔心孩子會誤入歧途,而也有的人則積極支持,那麼該不該制止孩子臭美呢?很多家長對於女孩愛臭美都持反對的意見,認為小小年紀應該做符合這個年齡段的事情,一旦,做出了不符合自身年齡段的事情,就會被家長嚴厲制止。這屬於是極端的處理方式,會對孩子的審美造成一定的影響。父母打壓孩子對美地追求,會對孩子造成哪些影響呢?
  • 婚姻生活和孩子,離婚與孩子,愛的七種感受,你們並不是真的愛你們的孩子
    父母無意之中教給了孩子一個虛假不真實的生活態度。更有的夫妻經常吵架,雙方經常滿懷憤怒的呆在家中。試想,這樣的氣氛能對孩子有很好的影響嗎?況且,滿懷怒氣的與孩子交往,能真正的對孩子關懷體貼嗎?能讓孩子感到父母真誠的愛嗎?孩子看到的父母是一個憤怒的父母,而一個憤怒的父母對孩子的心靈有多大的衝擊,你們難道不知道嗎?
  • 外向的孩子比內向的孩子好嗎?家長需要知道
    媽媽非常惆悵,擔心孩子太內向,以後發展受限,也擔心她會吃虧。內向是缺點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性格本身是沒有優缺點色彩的,正如性別一樣,男性女性沒有優缺點一說。內向和外向的孩子個性氣質不同,主要是在於獲得能量和釋放能量的方式不同。
  • 孩子睡覺「戀物」,一直抱著玩具,家長糾結要不要幹預
    孩子是家長的掌心的寶,有點異常,心裡就慌了,不知道到底該怎麼辦?抱著玩具睡覺是好習慣嗎?對於孩子睡覺抱著玩具這件事,有很多的家長第一反應就是這不是一個好習慣,應該趕緊矯正過來,並且還有很多家長擔心,總是依戀某個玩具或者某種東西,是「戀物症」的表現,或者是因為心理原因造成的安全感缺失,所以,很多家長都對這件事很恐懼,並且試圖通過各種方法來矯正這個問題。
  • 《無聲的告白》:淺析莉迪亞死亡幾個原因以及對現實的思考
    在文章的第三部分,我會來分析像莉迪亞這樣的情況要如何避免走向死亡,《無聲告白》這個故事對我們的現實意義的三點思考。01、環境因素:她孤寂,同學們把她當作外國人,對她客氣又疏離。打個電話而已,這難道不是微不足道的小事嗎?自此後,她故意把聽筒貼在耳朵上,小聲說:「嗯—哼,嗯哼—真的嗎?」一直等她父親走過,以此來取悅父親。為了讓媽媽開心,她一年到頭都在學習,高中就學習大學的內容,甚至還到大學去旁聽課程。在我看來,莉迪亞不是為了自己的優秀而愉快地學習,而是為取悅媽媽而學習。
  • 小別離教育啟示錄:以愛之名,你是孩子眼中的禍害嗎?
    「我吃過的鹽比你吃過的米都要多」、「我這麼做是為你好」……這樣的話,你是不是已經在青春期聽父母嘮叨了一大籮筐,現在,正在以同樣的方式給你的孩子重複著同樣的話,還稱之為「以愛之名」。上大學那會兒特別羨慕會跳民族舞的同學,站姿挺拔,氣質頗好,最近,給女兒報了跳舞興趣班,以期能夠矯正她的站姿。
  • 如何陪孩子過兒童節 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
    如何陪孩子過兒童節 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時間:2020-05-31 22:18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如何陪孩子過兒童節 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 現在生活節奏快,家長普遍都是上班忙,幾乎周末都較難抽出時間陪孩子。
  • 《無聲告白》|那些原生家庭帶來的愛與痛
    《無聲告白》以這樣的驚悚方式開頭,然後圍繞著莉迪亞的死亡緩緩展開,將美國一個特殊的家庭展現出來,將每個人的糾結和內心曝曬開來。這個家庭一共五個人,在當時的年代,是為數不多的華裔和白人結合的家庭,也許因為這個背景,家裡的每個人都滿懷心事,充滿著擰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