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見「胡同」這兩個字,想必大家就會想到北京的胡同。北京「胡同」不僅僅是一條條巷道,更是一種文化底蘊。見證了隨時間而變化的歷史,更是一座座民俗風情博物館,烙下了許多社會生活的印記。而且胡同裡沒又車水馬龍的喧鬧,有的是親切融洽的鄰裡關係。那小小的四合院,就是居民之間感情的載體。然而你知道「文氣」胡同嗎?
1951年11月,全國政協一屆三次會議後,毛澤東在懷仁堂舉行國宴時,與陳垣(yuán)同席。毛澤東向別人介紹說:「這是陳垣,讀書很多,是我們國家的國寶」。那麼陳垣是誰,「文氣」胡同和他有什麼關係?
早年經歷
1880年,生於廣東新會的陳垣。青少年時,他十分痛恨清政府的腐敗無能,力求救國救民的方法。於是在深受孫中山先生影響,積極投身推翻清朝統治,建立共和制度的鬥爭行列。
在1907年,他考入美國教會辦的博濟醫學院中。但是學院老師和同學們歧視中國學生,一氣之下就和朋友們通過各方集齊資金。創辦了光華醫學院,他也從博濟醫學院轉到了光華醫學院繼續學習。
辛亥革命後,就到達北京,開始做學術研究,先後在北京大學、北平師範大學、輔仁大學、燕京大學等多所名校任教,擔任輔仁大學、北平師範大學的校長。還在各大圖書館擔任館長好方便他的文史鑽研。其知識淵博,無與倫比。在1948年還選為「中央研究院」的首批院士。
那麼陳垣「胡同」來了!
家有「胡同」,腹有詩書氣自華!
陳垣是李希泌(mì)父親的摯友,聽父親李曾撰文講述關於陳垣的「胡同」事跡,即驚訝,有佩服。那麼講的是什麼事跡?
有一次陳垣的學生,陳垣叫他去書房取一本書,並告訴他書在「胡同」書架的第幾層;一會兒又去取一張老照片,在第幾號「胡同」書架,學生劉都隨手取來。對於陳老這樣得心應手地使用自己的圖書資料,很是佩服。
圖書資料浩如煙海,如果不能很好的管理,不僅不能很好地管理,也會使得淹沒在圖書資料的煙海中。我們要做圖書的管理者,而不是圖書的使用者。這樣的理念當今社會又有幾人做到?我們要向這個目標前進,才不能使得我們所學知識,淹沒於腦海中!
陳垣先生的「文氣胡同」就是指的是他的藏書室。他把知識分門別類地概括起來,好更加方便地使用。使得他腹有詩書氣自華,這是一種先由外,再由內而外地抵達。能完成這種抵達的人很少,像陳垣先生的「文氣胡同」。正是因為少,所以才更令我們這些後人敬仰。
更值得我們去追求真學問、真學識,敬仰這種品格,這種境界。唯有自身自律,三省吾身才能做好自己。多去吸取先賢的知識以及智慧,才能明悟其身。
兩種「胡同」,交織著不一樣的道理。總結出來就是「多讀書,多思考」和「多實踐,多思考」,唯有手腦並用,才能在這個世界活出新生!
圖源網絡,侵者必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