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知道Sir一般周六會偷懶,哦不,會休息
。
但Sir今天還是早早從被窩爬起來,打開電腦。
不為別的。
今天這事,必須儘早說。
兩組數據。
一組,幾乎同時席捲全國各地,讓我們感到陌生的寒潮。
氣溫持續跌破紀錄——
隨之而來,另一組數據。
正以我們極為熟悉的速度倍增:
1+4+14+20+51,五天內,河北省新增234例本土確診病例。
數字還在上升。
截止1月9日,僅石家莊已累計檢測出陽性人員354人,隔離一萬多人。
不止河北——
截至1月3日24時,瀋陽市本輪疫情新增本土確診26例;
截止1月6日,北京順義區已確定密接人員2430人;
……
△ 圖片來源:百度疫情實時大數據報告,截至1月9日19點
Sir知道,大半年過去,各地防控機制已經成熟,我們也好不容易過上相對正常的生活。
地鐵上下班,偶爾聚會喝酒,甚至出個小門也就懶得戴口罩,回家經常忘記洗手……(包括Sir自己)。
反正每天有疫情追蹤,只要不在中高風險區,挺安全嘛。
真的安全?
一股寒潮,不僅讓我們免疫力降低,似乎也升級了病毒的戰鬥力。
疫情一旦爆發,源頭依然難以確定。
比如本輪河北疫情,儘管第一時間發起排查和隔離。
最先感染的「零號病人」還沒找到。
同時,病毒也在多次傳播中變得「狡猾」。
曾經14天的隔離期如今居然不夠,我國不斷出現復陽病例,防控難度升級。
更讓Sir心頭一緊,是從微博看到這一幕:
點擊播放 GIF 0.0M
△ 視頻來源:封面新聞
河北一家醫院門外,人們蜂擁而上測核酸的場面。
當初疫情爆發時,最讓我們揪心的是什麼?
不斷逝去的生命,犧牲的醫護人員,緊缺的物資……
還有,最難控制的——
恐慌。
一種比病毒傳染得更快的情緒。
但如今的恐慌還不太一樣。
蜂擁的人們,大多不是急著檢驗自己是否被傳染,而是希望儘快拿到核酸證明進京上班。
Sir不責備視頻裡的任何人,誰也不想再丟了工作。
但在恐慌之下,本是消滅病毒的醫院,變成極有可能擴散病毒的聚集地。
所以,今天Sir想提個醒。
希望各地能針對有可能到來的疫情反覆完善防疫措施;
還有,於我們。
為了自己的家人、朋友,為了更多身邊的普通人。
了解必要的疫情現狀,病毒變化。
避免再次自亂陣腳。
01冬季真的是病毒最愛?
是的。
多種跡象表明,病毒會隨著氣候變冷而活躍。
國內目前只是初現苗頭,但寒冷早已讓海外疫情雪上加霜。
英國入冬,病毒變異。
日本入冬,疫情再度失控。
連續7天單日新增確診病例超過3000例,並考慮宣布在1月7日進入國家緊急狀態。
更不要說美國,流行病專家福奇稱:
現在身處冬季這個季節,再加上人們出行
在現有病例激增的基礎上
我們還將疊加一大波病例這將使1月份的情況比12月更糟
現在不是置身事外的時候了。
海外惡化的疫情,不斷敲打著國門:
同時,國內幾乎所有專家都預見了入冬後的疫情風險。
去年大年初三臨危受命飛赴前線,並把膽囊留在了武漢的張伯禮院士。
日前在節目中被問道:這次春節,咱們能不能再像今年國慶一樣進行如此大的人口流動?
他斬釘截鐵:不行。
為啥?因為季節不同,這個寒冷的季節非常適合病毒生存。
中國疾控首席專家吳尊友,也在《新聞1+1》上被白巖松問道:
冬季是不是新冠病毒最喜歡的季節,它是不是會更加危險?
吳尊友給予了肯定回答:應該是這樣,我們在夏季的時候認為新冠病毒不分冬夏,實際上呢,它在夏天流行,在冬季會更嚴重。從全球的疫情形勢來看,十一月份以後,全球每日報告數經常突破60萬每天,這樣一個發病人數多次創造了過去十一個月的紀錄。
鍾南山。
他不僅讓我們警惕,更提出了冬季防疫工作將面對的一個棘手問題。
「環境傳人」。
除了多次爆發的進口冷鏈、航空貨櫃傳播,最近還有全國北方多地汽車零部件外包裝核酸檢測呈陽性。
寒冷乾燥,為病毒汙染環境和物品提供了更適宜的條件。
冬天更危險。
這已然是一個拍在桌面上的事實。
更別提,還有許多看不見的隱患。
冬季,偏偏全人類都愛過節。
感恩節、聖誕、元旦、春節……不僅增加了聚集性傳播的風險。
還容易刺激大面積人員流動,增加感染機率和防控壓力。
因此,我們更應該在疫情真正爆發前。
知己知彼。
02
病毒是怎樣在冬天回血的?
Sir不是專家。
在大量搜集資料過程中,發現原因比想像中複雜得多。
這裡只說幾點醫學界的共識。
最容易理解的——
人類在冬季的生活方式和生理機能變化。
疫情時期居家隔離,說得最多是什麼?
通風,通風,通風。
道理都懂,可冬天啊,北風那個吹,誰願意開窗?
暖氣一開,炕上一坐,密閉空間一呆就是大半天。
以前出行可以走路騎車,現在扛不住,打車又堵,只能公交地鐵了,又是密閉空間。
點擊播放 GIF 0.0M
另外,冬季又是呼吸道疾病(如流感)高發季節。
BBC此前的一篇報導曾解釋過季節性流感爆發的一些因素。
寒冷天氣導致免疫力低下;
乾冷空氣,減弱鼻腔等呼吸道黏膜對入侵病菌的防禦能力。
再加上行為影響,新冠簡直佔盡天時地利。
最主要的,還是病毒自身特性。
新冠病毒作為新型病毒,人類對它了解並不那麼透徹。
當然,經過一年的投入和研究,學者們還是總結出不少可靠的規律。
新冠病毒更偏好寒冷、乾燥的環境。
一項中澳聯合研究發現:空氣相對溼度每下降1%,新冠確診病例數可能就會增加7%至8%。
香港大學醫學院公共衛生學院團隊在《柳葉刀》雜誌上發表的一篇論文也顯示,特定條件下,溫度越低,新冠病毒越穩定。
還記得2003年非典疫情是怎麼結束的嗎?
至今,仍不能完全說是人類戰勝了它。
氣溫先起到了重大作用,由於SARS病毒不耐熱的特性,來年的夏季高溫對其造成了沉重打擊。
後來,如網飛紀錄片《新冠病毒解碼》提到的,病毒在傳染性和致死率之間讓人類有了喘息之機。
SARS只有病狀的人才會傳染他人,只要隔離有症狀的病者,就能起到很顯著的防疫效果。
SARS的高致死率,讓病毒很難長線作戰。
有的病毒感染人體後,症狀明顯,死亡率高,在現代科學防疫手段下,它的傳播擴散也相對容易跟蹤監測。
但,我們不能完全復刻非典的經驗。
對比之下,新冠顯得非常「有戰術」。
它不光適應力更強,從熱帶到極地,在任何氣候和季節都能傳播。
還特別狡詐。
無症狀傳播,甚至可能兩周隔離期後再度復陽。
中國疾控中心副主任馮子健介紹。
隨著本次河北檢測範圍的擴大,發現感染者人數還在持續增加,說明病毒已經隱秘傳播一段時間。
按照醫生說法:
新冠病毒在傳染性和致死率兩個關鍵維度間,達到了絕佳平衡。
即——
致死率不過高;
傳染性又不低;
症狀還不太明顯。
作為病毒來說,新冠的確是同類佼佼者。
△ 紀錄片《新冠病毒解碼》
這導致我們在面對它的時候,手段非常有限。
管控方面,能夠依靠的,只有最笨最古老的——
檢疫隔離。
△ 紀錄片《新冠病毒解碼》
隔離有效嗎?
有,但不是絕對。
還有兩種最直接的變數:
免疫性。
人體感染病毒過後會獲得免疫性。
但,免疫多久?免疫效果有多強?
於新冠病毒,目前仍不明確。(人類冠狀病毒家族免疫性約一到兩年,新冠可能更短)
這也證明了當初海外提出的「群體免疫」政策不是不可能,而是代價很大。
△ 紀錄片《新冠病毒解碼》
變異性。
沒有人可以準確預測病毒的變異情況。
尤其新冠病毒在全球所有地區傳播,變異非常隨機。
△ 紀錄片《新冠病毒解碼》
以上情況加起來,讓抵抗病毒的最後一點希望變得尤為重要。
疫苗。
好消息是,各國,尤其中國,疫苗研製已經初步成功,並開始生產和接種。
萬事大吉?
想多了。
且不論疫苗生產需要周期,就算國家提供免費接種,普通人不知道要排到什麼時候。
而且,疫苗出現後還面臨一大堆問題:
有效率是否真能達到公司宣稱的90%?副作用是否明確?有效期多長?對變異病毒是否有效……
一切未知。
03我們能做什麼?
對有可能到來的冬季疫情,我們也不是完全被動。
病毒仍有許多未知。
那麼,對於我們已知的,請謹記。
如張伯禮所言:
所以這個季節本來也是我們預測到的今冬明春
可能有病情的一個小的反覆
雖然疫情呈現抬頭趨勢。
但鍾南山等專家也認為,在成熟的防疫系統下,大概率不會再出現大規模爆發。
梳理目前出現的國內疫情,大部分還是因鬆懈引起的。
7日,石家莊三名防疫幹部被問責,為一名核酸檢測陽性村民失控外出就醫負主要責任。
瀋陽的超級傳播現象,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當事人從境外歸來後,沒有嚴格遵守居家隔離、發熱後定點就診的防疫規定。
我們無法預料他人的鬆懈,便要從自身的謹慎做起。
謹慎並不代表著恐慌。
重新做到那些我們熟練的小事,足矣。
Sir特意為你們總結了一套冬季特別版防疫手冊。
希望毒飯們過個好年,過個平安年。
1,口罩口罩口罩,洗手洗手洗手;2,室內再冷,也儘量勤通風;3,過年出行請慎重考慮,如果實在要走,全副武裝不誇張;4,可以適當提前買好必要的防疫物資,如口罩手套洗手液消毒水;5,回家也儘量減少出門,尤其人多的聚會,少參加(還是那句,人家也不一定歡迎你);6,儘量不吃生的食物,選購海鮮等冷凍食材時,戴上手套,避免冷鏈傳播。
(毒飯如果還有好的建議,歡迎評論補充)
此外,Sir還要特別cue兩種人。
第一,廣大男同胞。
《新冠病毒解碼》中曾提到一個有意思的細節:
新冠肺炎的性別死亡率顯示男性比例更大。
有研究認為,部分原因可能是女性比男性洗手比率高。
有男朋友和老公的女同學,該管就管哈
。
△ 紀錄片《新冠病毒解碼》
第二,老人(包括家裡有老人的子女)。
Sir在河北疫情通報中,特別留意到這句話:
無論病毒如何變化,老年人依然是高危群體。
一來,老人抵抗力較弱,且一旦發病很有可能引起併發症,後果嚴重。
二來,作為子女的我們要意識到:老人很有可能信息滯後,他們未必能及時了解到疫情的反覆。
所以,今年我們照顧年邁父母的方式。
未必是面對面的陪伴。
而是必要的提醒,和溝通。
最後,Sir想分享最近《奇葩說》的一道辯題:
全人類帶著記憶重啟2020,你支持嗎?
當時兩位辯手針對「重啟2020」,一通你來我往。
可辯論結束,蔡康永第一時間點出辯題的關鍵。
並非「重啟」,而是「帶著記憶」。
2020給我們的記憶是什麼?
傷痛、絕望、犧牲……
還有經驗。
這經驗不僅是技術上的,更是心理上——
對生命的珍視,對麻木的厭惡。
我們當然無法拯救滿身瘡痍的2020。
正因如此。
我們更要帶著記憶,帶著敬畏和同理心。
重啟未來。
點擊播放 GIF 0.0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