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女人,十歲的時候,被一個男人綁架,被囚禁在地下室,被折磨,被性侵,八年後,被解救的她,還能重新返回社會開始正常的生活嗎?
答:能。
一個女人,對當年囚禁自己的綁匪,會不會恨之入骨?
答:不一定。
今天,我們要說的這個女人,不但沒有我們想像中的痛恨,還對綁匪充滿了同情與憐憫。當她得知綁匪死去的消息,禁不住失聲痛哭,悲傷不已。她買下綁匪的舊宅,揣著綁匪的舊照,住進了往日囚禁自己的那座房子。
事出反常必有妖。今天,「彬彬有法」就跟大家講講這個離奇的故事。
跟過去一樣,我們講述離奇故事的目的,不是為了獵奇,而是希望藉此跟大家聊聊著名的「人質情結」。
故事發生在奧地利。之前,我們「彬彬有法」推送過,【震驚世界的「奧地利亂倫案」 ,親生父親性侵女兒,生下7個孩子】也發生在這個國家。
【一】
故事中的女主,叫娜塔莎,今年31歲,是奧地利名人。
娜塔莎出生在奧地利維也納的多淄城,她的童年生活並不是非常幸福,父母不和,經常吵架,親子關係也並不融洽。
小的時候我總覺得自己是多餘的,必須在一個所有的角色都已經分派完全的世界裡找到自己的位置。
這是娜塔莎回憶自己童年時說的一句話,一個發出這樣感慨的小女孩內心該是多麼缺乏愛和溫暖啊。
1998年3月2日,年僅10歲的娜塔莎和媽媽吵架了,這天她沒有和媽媽說再見就獨自一人去上學了。
以前媽媽總說,永遠不要在爭吵後負氣離開,因為此後我們之間的一個人可能就會出事,我們將永遠見不到對方,然而事情就這樣發生了。
娜塔莎走在上學的路上,快走到一半時,她看見不遠處有一個男子站在一輛白車的前面,好像在等什麼人。
本想穿過馬路的娜塔莎決定直行,但正當她向前走時,那個男子突然開始靠近她,把她抓住然後拖進車裡。
娜塔莎驚慌不已,她試圖尖叫,但可能由於太過緊張,她怎麼也發不出聲音。
正在這時綁匪告訴她,如果她保持安靜並按照他說的做,乖乖呆在車廂裡,不要站起來被別人看到,他就不會傷害她,否則就對她不客氣了。年幼的娜塔莎出於恐懼便停止了反抗。
綁匪開著車穿過街區,來到了維也納邊緣的一個繁榮小鎮,這裡住著8000名居民,只有一條主幹道,到市中心只需要半個小時的車程。
綁匪將車開進了車庫,然後將娜塔莎裹在一個藍色毯子裡,帶下了車。綁匪進屋後,來到牆邊,他先將一個沉重的箱子和輪胎搬走,然後露出一個被藏起來的活板門,高70釐米,與牆平齊。
在這個板門後面的牆上,有一個人工挖出的洞口,可見這起綁架案綁匪早有準備,他倒轉身體跪著爬進去,然後關上那扇重達150公斤的鋼筋混凝土大門,最後左轉打開兩扇木門,來到一間5平方米的小黑屋,就將娜塔莎關在了這裡。
【二】
每次放學後都會準時回家的娜塔莎,這次過了10分鐘還未見蹤影,母親覺得情況不對,就打電話到學校探問情況,結果老師說娜塔莎那天根本就沒到學校。
母親驚慌中立馬報了警,並向警方描述了女兒失蹤那天的衣著:「她那天戴著眼鏡,身高1米45,淺棕色頭髮,有劉海,藍色眼睛」。
警方接到報案後高度重視,出動大批警犬、直升機開始調查此事,從娜塔莎居住的街區開始地毯式搜索,同時傳喚知情者收集信息。
很快,警方就得到了一個重要線索,有一個女孩兒聲稱在3月2日上學途中,她經過一個環狀交叉路口時,看見一個穿著紅色連帽風衣的女孩,被拖拽至馬路右邊的一輛白色貨車上。
根據那個女孩兒的陳述,警方展開了大規模的排查,訊問了當地所有1520名白色貨車的車主,其中就包括一名來自維也納邊緣小鎮的男子,名叫沃爾夫岡·普裡科洛皮爾,35歲,未婚,是一名通信技術員,沒有犯罪前科,事實上他正是綁架娜塔莎的人。
兩名調查員對普裡科洛皮爾進行了詢問,他聲稱案發當天一直在家,但家裡只有他一個人,所以沒人能證實他的說法。
但警方也並沒有充足的證據搜查他的住所,只是給他的貨車拍了照片,寫了報告存檔就離開了。
沃爾夫岡
【三】
於是,不幸的娜塔莎只能開始她的囚禁生活了。
地下室的環境非常惡劣,不但潮溼陰冷,黴味非常大,而且有各種各樣的蟲子,換氣扇噪音也大,真是令人窒息。
更可怕的是,一開始房間裡還沒有電燈,整日整夜都處於黑暗之中,見不到一點光線,好在後來安裝了一個計時器,電燈會定時打開,定時關閉,總算有了一些亮光。
晚上的時候,娜塔莎就睡在綁匪給她買的床墊上,只有5釐米厚,是用泡沫橡膠做的,硬邦邦的,然後用那條藍色的毯子裹住身子,用夾克當枕頭。
從整個綁架過程來看,綁匪實施綁架並不是一時衝動,而是經過深謀遠慮和全面準備的,他一直想擁有一個屬於自己的奴隸,不幸的是,娜塔莎碰上了他。
為了抹滅娜塔莎的蹤跡,綁匪費盡心思,他拿走了她的書包,燒掉了她的衣服鞋子,只扔給她一堆舊衣服。
為了避免房間中出現娜塔莎的頭髮,綁匪就讓她將塑膠袋裹在頭上,並用回形針固定,這樣回形針就會扎進皮膚,塑膠袋也會粘在皮膚上,十分痛苦。
看到娜塔莎為此整日愁眉苦臉,綁匪就給了她一把鈍剪刀,讓她將頭髮全都剪了,免得麻煩。
綁匪幾乎每天都要到地下室一次,這讓娜塔莎一直活在恐懼之中:
我剛開始對他的到來非常敏感,他一來我就會非常緊張,我能聽到他在上面開鎖,打開混凝土大門的聲音,能提前聽到很響的撞擊聲,我經常心悸,整個身體都在顫抖,出一聲冷汗,胃裡也不斷翻攪,有嘔吐感。
但綁匪不來的時候,娜塔莎更危險,一旦綁匪有事或是生病了,娜塔莎就只能挨餓,「有好幾次我差點就因此像埃及法老一樣被活埋了,像木乃伊一樣死去」。
這還沒完,有一段時間綁匪徹底失去了人性,變本加厲地虐待性侵娜塔莎,最嚴重的時候一周被打了200次。絕望的娜塔莎就只能跑到窗戶那裡,大喊報警,但外界聽不到任何聲音,只能等來更加粗暴的踢打。
【四】
此外,綁匪還要對娜塔莎進行精神上的控制,他一有時間就對娜塔莎進行洗腦,言之鑿鑿地說她的父母並不關心她,也根本就不愛她,她失蹤之後父母也不傷心,幼小敏感的娜塔莎在這番言論的打擊之下痛苦不堪。
被鎖在黑暗中,飢腸轆轆,每天要做各種自己不喜歡的事情,並忍受無窮的屈辱和折磨,這樣的生活令娜塔莎感到沮喪,有好幾次她想到了自殺,並付諸實施,但當她真的感覺到死神在一步步向她逼近時,求生的本能壓倒一切,她又堅強地挺下去了,並開始尋找機會逃離此地。
【五】
在一開始的幾年裡,娜塔莎只能在小黑屋待著,綁匪害怕她一旦出來,就可能逃跑。
過了很久之後,一直乖巧聽話的娜塔莎才令綁匪漸漸放鬆了警惕,偶爾可以從地下室上來打掃衛生,但門窗仍會緊鎖,長年見不到陽光的娜塔莎仍然與陽光無緣。
一直到幾年後,娜塔莎終於可以跟著綁匪一起進花園,可以在這裡待上5到15分鐘,撫摸樹木和籬笆,感受微風吹過臉頰,這一切使得娜塔莎非常開心,她還帶了一個小樹枝進入房間,當做一種紀念。
此時距離當初被綁架已經7年了,娜塔莎也從小女孩長成了一個亭亭玉立的少女,只怕已經沒人能認得出她了。
出於這樣的原因,綁匪開車進城的時候就會帶著她,但坐在貨車上,娜塔莎還是不能跟任何人說話,因為綁匪說他會殺了任何跟她說話的人,或者殺了她。
受到威脅的娜塔莎只能尋找其他的機會,直到有一次,綁匪正在用手機打電話,娜塔莎在清掃貨車,由於吸塵器的聲音很大,綁匪就走開幾步聽電話,距離娜塔莎有11米遠,娜塔莎急忙看了一下花園的門,恰好沒有上鎖,於是娜塔莎就讓吸塵器繼續開著,自己轉身就跑,跑得非常快,有多快跑多快。
最後終於找到一個好心人幫忙報了警,被囚禁整整8年零6個月的娜塔莎重獲自由。
綁匪看到娜塔莎逃跑,知道追不回來了,等待他的將是牢獄之災,就開車到了火車站,臥在鐵軌上,隨著火車呼嘯而過,他一命嗚呼。
【六】
娜塔莎回到社會上之後,開始接受精神和醫學治療,一段時間後,她的情緒漸漸有些好轉了。
按照一般綁架案的發展,娜塔莎很有可能會在家人的陪伴下,低調平穩地度過餘生,但實情並非如此,娜塔莎獲救之後很快就活躍在新聞媒體之上了。
因為媒體對她的囚禁事件給予了極大的關注,各種報導鋪天蓋地,而娜塔莎對媒體的誇張、潤色感到非常生氣,她主動接受採訪,想要澄清一些誤解。
但令人意外的是,娜塔莎除了對媒體的獵奇感到不滿外,她還對「地牢」的照片感到非常生氣,「地牢」的這個說法更是她非常勉強才接受的,因為她更願意稱之為「我的房間」或「我的空間」。
在遭受了近乎慘無人道的囚禁之後,娜塔莎在採訪中,非但沒有我們以為的那樣苦大仇深,還對綁匪產生了同情。
在她的自傳《3096天》中也是如此,她當然對綁匪偶有怨言,但通篇讀來,她的恨意並沒有我們想像的深切,有時甚至主動站出來給綁匪說話:
他總是不想冒犯任何人,我確定他是一個樂於助人的鄰居,兒子,孫子….囚禁一開始倒沒什麼,不過後來出了很多羞辱和其他的事情,他開始折磨我,但我之所以能活下來可能是因為他在做這一切的時候我都原諒了他。如果我沒原諒他,我的心裡就會充滿怨恨這些負面情緒,就會變得難以忍受。沒有人無可指摘,任何人都有對自己人生失控的時候,這點不論對我還是對綁匪都是一樣的,綁匪早就在腦海裡做過最壞的打算,他也不能控制他的人生,否則他就不會做出這樣的錯誤之舉。他犯下的這種罪通常是某種疾病或者傷害的結果,他雖是罪犯。但有良知,他還有良知,他還是知道自己在做些什麼的,可以看出他的脆弱不安是因為某種疾病或傷害,他是如此地脆弱以至於將綁架視作解決問題的方式,這真的讓我為他感到憐憫和同情。
可見娜塔莎產生了典型的「斯德哥爾摩症候群」,又被稱為人質情結,是指被害者對於犯罪者產生情感,甚至反過來幫助犯罪者的一種情結。
她除了對綁匪產生憐憫,在得知綁匪自殺之後竟然失聲痛哭,而且重獲自由後她也沒有回到家人的身邊,而是買下了那棟囚禁她的房子並住了進去,她還將房間打掃得一塵不染,並隨身攜帶著綁匪生前的照片。
娜塔莎自傳《3096天》
不禁感慨,娜塔莎雖然從綁匪的牢籠裡逃了出來,但卻始終活在自己的心牢裡,畢竟她被囚禁時才10歲,性格還沒有定型,8年多的囚禁生涯給幼小的她造成了嚴重的傷害,童年到底對她意味著什麼?到底哪裡才是她的故鄉?
想起心理學家常說的一句話:「幸福的孩子一生都在被童年治癒,不幸的孩子一生都在治癒童年。」
娜塔莎也需要用一輩子來和自己的內心和解。
各位「彬彬有法」的讀者朋友,在我們國家,在你們周圍,你有沒有見到過有點類似的人和事?
【內容來源:(娜塔莎《3096天》、《娜塔莎·卡姆普什:一生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