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美麗鄉村的靈魂,文化建設是美麗鄉村建設的內在要求,而文化牆是弘揚先進文化的有效載體。近年來,安徽亳州把鄉村文化牆作為宣傳鄉風文明的有效載體,充分利用壁畫、牆體繪畫等表現形式,將村民喜聞樂見的內容等展現在村民面前,既給美麗鄉村建設增添了別樣的色彩,也在潛移默化中滋潤了村民的精神土壤。
打造鄉村文化牆 「秀」出美麗新農村
走進譙城區華佗鎮祝集新村,一處處生動靚麗的文化牆繪讓人眼前一亮。文化牆畫面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國夢、孝道美德為主要內容,和諧的生活願景、新穎的題材內容、多樣的版面編排,各種生動形象的畫面交織在一起形成為了一道靚麗的風景線。
關愛空巢老人和留守兒童文化牆
「村口這幅講述百善孝為先的繪畫有很深的含義,教育全村老少孝順老人,懂得感恩。」指著牆上的繪畫,村民陳秀芝說。
村民駐足觀看文化牆
「『文化牆』的繪製以通俗易懂、接地氣為準則,即便是不認字的村民,也能看明白畫中的意思。」祝集村村主任李芳魁介紹,「原本冷冰冰、髒兮兮,『牛皮癬』似的牆體變成了『政策明白牆』『文明禮儀牆』『美德教育牆』,美化環境的同時,又增添了濃鬱的文化氣息。」
鄉村美景入畫來,幸福生活踏歌至。近年來,祝集村在環境「硬體」和文明「軟體」上加大投入民生實事建設,經過環境整治、實施垃圾分類、打造法治文化廣場,設立宣傳長廊等真正實現了如詩如畫的鄉村風景,使得鄉村文明和諧之花得以綻放,成為村民們心中真正的美麗鄉村。
黨建引領「文化牆」 脫貧攻堅信心旺
金秋十月,行走在譙城區十河鎮佟營新村,「知黨情、知民意、解民憂、促和諧」「一片一組一鄰,精準服務為民」「家庭和睦」「打造生態宜居新農村」等精美牆畫映照在藍天白雲下,煥發出新農村絢麗景氣,鋪展開鄉村振興新畫卷。
政策宣傳文化牆
「牆上畫得真好看,你看那幅『打造生態宜居新農村』的,村裡都是小洋樓,村前村後有花,周邊有樹,天藍水淨,還有乾淨整潔的水泥路,這不就是俺新村的樣子嗎。」搬進佟營新村半年的李雨墨滿意地說。
美麗鄉村文化牆
「今年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戰脫貧攻堅之年。我們新村建設時,一改過去房屋外牆的單調,合理利用空白的牆面,通過繪製脫貧攻堅、人居環境整治、移風易俗等接地氣的精神文化宣傳牆,生動、形象地把新時代下美麗鄉村建設的成果和風貌展現在群眾面前。」佟營村黨支部書記張治華看著美麗的牆畫介紹道。文化宣傳牆的打造,美化了新村外貌,提升了新村的內涵,豐富著群眾精神文化生活。同時,潛移默化地影響和引導村民積極向上、崇尚科學文明的思想觀念,不僅弘揚了優良文化傳統,還為脫貧攻堅扶貧與扶志相結合提供文化陣地。
據了解,十河鎮在美麗鄉村建設中,堅持黨的建設為引領,立足實際,以加強鄉村精神文明建設推進脫貧攻堅,助力鄉村振興為主線,挖掘鄉村本土文化,通過繪製多姿多彩、形象易懂的精神文化宣傳牆,提升群眾文明素養,增強困難群眾現實奔小康的決心和信心。
「會說話」的文化牆 引領文明新風尚
五馬鎮是譙城區的東大門。近年來,五馬鎮充分利用現有的資源,做足「繡花」功夫,以打造充滿煙火氣的人間桃花源為目標,大力推進美麗鄉村建設。橋口村和張樓村就是兩個典型的例子。
橋口村文化牆
橋口村坐落於桃花源中,是省級鄉村旅遊示範村。長期以來,村黨委和村民在牆上下足了功夫,把新村各個牆面打造成充滿桃源風情的風景畫。
扇子舞文化牆
歷歷千載,流年似水。在千年的日常勞作中,這裡的人們以誠為筆,以心作紙,用自己的喜怒哀樂作墨,創造了獨具特點的「三藝三寶」。「三藝」即桃雕、琴書、扇子舞;「三寶」即油桃、花茶、桃木劍。小小桃雕刻出大大乾坤,鏘鏘琴書唱出桃源之音,悠悠扇子舞舞出生活之真。四方遊客來此神遊,一定要嘗一口鮮油桃,品一口桃花茶,掛一把桃木劍,以期氣血通達,美容養顏,驅邪安魂。
村民們將這些傳統鄉村文化通過牆畫的方式展現出來,以便於更好的傳承和發揚,同時也使得每一位來到桃花源的遊客都能感受到特有的桃源風情,接受一次傳統文化的薰陶。
厲行節約文化牆
孝道文化牆
張樓村屬於五馬鎮楊樓行政村,是一個典型的貧困村。2014年開始由安徽省人民檢察院定點幫扶,在鎮黨委政府和駐村書記的積極奔走下,2019年張樓美麗鄉村規劃獲得通過。經過近兩年的規劃整治,村容村貌煥然一新,村民的精神風貌也得到很大改觀。原來光禿禿的牆面變成了不同形式和內容的壁畫,同時又把鄉風文明建設、履行村規民約和鄰長制等工作結合起來,更好地推進美麗鄉村建設,表達對黨的扶貧政策的由衷感激和對未來美好生活的憧憬。(亳州文明網綜合 李飛)
【來源:安徽文明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