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風華下的休閒娛樂風潮:唐朝時期的老百姓有哪些娛樂項目?
在中國古代歷史發展進程中,能夠稱得上「帝國」的朝代寥寥無幾。如果按照土地、人口、經濟、外交等四大因素去考察。發現僅有兩漢、唐朝、遼國,以及蒙、元、明、清等朝代,才符合或具備帝國標準。
筆者之所以從上下五千年的歷史中,去甄別或搜尋古代「帝國」。主要的目的就是想從,為數不多的幾個帝國中,找到其發展特色與覆亡原因。進而去分析與探究生活在,這些帝國中的古人的日常生活。想看一下在帝國統治之下的民風與民俗。
大唐王朝作為公元七世紀時,國力最強盛、經濟最發達、文化最繁榮的帝國。不僅擁有廣袤的土地面積,頻繁的外交活動;還擁有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生產力,以及900餘萬戶合計約3000多萬人口。
這些生活在唐朝統治時期的芸芸眾生,是否能夠衣食無憂、安居樂業?他們的幸福感到底有多高?假設在吃穿不愁的前提下,他們平時都有哪些娛樂項目?這些娛樂項目對生活質量是否有影響呢?筆者將會帶上這幾個問題,去探尋一下唐朝人的日常生活。
盛唐風華掩映下的休閒娛樂風潮
公元七世紀的大唐盛世足以影響世界格局。當唐國公李淵在長安稱帝之時,中國歷史上又一個偉大的統一王朝耀世而出。唐朝建立之後宣告隋末動蕩局面徹底告終,一個神秘的東方古國,正以欣欣向榮的姿態茁壯成長。
唐朝時期由於政治穩定、開明,經濟與文化發展空前繁榮。所以生活在唐朝都城長安,以及其他城市中的黎民百姓,基本都過上了安居樂業的生活。在物質需求得到極大滿足的同時,人們對文化與精神層面的需求日益高漲。
所以在這個時期無論是詩歌還是其他藝術形式,都以如火如荼的態勢迅猛發展。上至皇帝以及達官貴人,下至城市居民以及農民皆稱,幾乎都對唐詩產生了濃厚興趣。但是在封建制度的影響之下,源自文化層面的精神享受並未得到有效推廣。
因為對於無法接受教育的人群來說,他們雖然知道詩歌文化是一種高雅享受,但由於自身並沒有與之相匹配的文化素養,所以根本沒有辦法去欣賞,這種所謂的高雅藝術。但這並不代表生活在這個階層的人,就沒有精神享受可言。
1.飼養寵物成為一種風潮
在古代眾多娛樂活動中,飼養寵物絕對是一種普及性超強的娛樂項目。無論是統治階層還是身居高位的公卿,還是屬於唐朝社會中其他階層的市民。幾乎都以眷養寵物為樂趣。甚至還因此而產生了名目繁多的「比賽」項目。
(1)養鳥
養鳥在唐朝可謂是一個比較傳統的娛樂活動。身份地位比較尊貴的人群,可以飼養比較名貴的小鳥。比如,唐太宗李世民就特別喜歡養「鷂」。所謂「鷂」其實是一種,腿長、尾長但身體叫瘦小的鳥類。這種小鳥叫聲非常宛轉、悠揚。
大家可以試想一下一代開疆闢土的雄主,居然將養「鷂」作為日常娛樂項目,感覺聽起來就是一件特別好笑的事情。但是飼養這種鳥的費用奇高,而且平時所需要花費的心思也特別多。所以唐太宗養「鷂」才會被魏徵勸諫。
相傳某一日唐太宗正在與「鷂」逗趣,被因有事而入宮的魏徵撞個正著。為了避免與魏徵發生口角,唐太宗只好將「鷂」藏於懷中。
但沒有想到魏徵早已心中有數,於是故意拖延時間直到「鷂」被憋死。雖然唐太宗很心痛但也無可奈何。
事實上在唐朝貴族養「鷂」是一種傳統,因為這種小鳥不僅非常名貴,而且也是主人身份與地位的象徵。所以在唐太宗的帶領下,很多李姓貴族以及其他朝臣都以養「鷂」為榮。並且將飼養這種小鳥的過程,當做一種習以為常的樂趣。
據記載我國歷史上用籠子養鳥的習俗,就是從唐朝開始興起並延續至後世的。筆者認為之所以有很多人認為,「養鳥」是一種富人的娛樂活動。
主要原因就是買鳥、鳥籠與鳥食,都需要一筆不菲的費用。而且平時對鳥的護理也需要格外精心。
這對於需要疲於奔命才能滿足,一日三餐的人群來說,絕對是一件特別指揮娛樂活動。所以,很多後世人在批判封建制度的時候,也都會將「養鳥」這一愛好,當做必須要批判的對象。
(2)養貓
古代養貓的傳統也起源於唐代,由於唐朝當時形成了,「萬邦來朝」的國家局面。所以與很多國家都有外交往來,而貓最為一種國與國之間交流的「橋梁」。在唐朝時期經常被當做信物相互贈送。據日本文獻曾記載唐朝曾向其贈送過黑貓。
生活在唐朝皇宮內的妃嬪們,由於平時很少能與皇帝見面,但是又苦於寂寞難耐,所以養貓就是最好的解悶選擇。
所以可以毫不誇張的說,唐朝宮殿內的貓大約有上千隻。一時間養貓這種娛樂活動,也從宮內傳至宮外並形成了一股風潮。
唐朝的貴夫人們都已養貓作為身份的象徵,當時貓的種類、花色以及等級都達到了一定規模。就算是民間即使養不起品種名貴的貓咪,也會養一隻本地貓用來抓倉廩之中的老鼠。當然一些家庭比較富裕的老百姓,也會購買名貓作為寵物。
筆者認為如果從這個角度去分析,可以得知當時唐朝人養貓,已經成為了一種不分貴賤的娛樂項目。因為小貓雖然性格孤傲,但相比較於其他寵物來說,性格不僅特別溫順而且也比較粘人。平時逗逗貓也不失為一件樂事。
(3)養大鵝
相信很多人一聽到唐朝人將養大鵝,當做娛樂活動一定會捧腹大笑。唐朝時可以說家家戶戶都養鵝,甚至一些政府職能部門,也將養鵝當做一件正事去做,而且還會指定專人負責養鵝。普通人家養鵝就更是一件司空見慣的事情了。
大鵝在唐朝時被稱為「舒雁」,既然普通人家無法養鳥、養貓,養大鵝也是一件非常有樂趣的事情。而且唐朝時還有一個風俗,那就是娶親之時大鵝也可以當做聘禮。從這個角度來看筆者認為,唐朝人養鵝當寵物就是順理成章的事情了。
「打馬球」是唐朝最為流行的娛樂活動
(1)「馬球」的形成歷史與發展軌跡
「馬球」又名「擊鞠」,顧名思義就是一種與馬有關的球。「建安七子」中的曹植曾作《名都篇》,其中就有「連翩擊鞠壤」之句。而「打馬球」籠統一點說就是指,騎在馬上然後使用可以擊打馬球的球桿,將馬打入特定球門的體育活動。
「馬球」是由漢朝人發明的體育項目,也可以稱之為娛樂活動。這與古代中國文化及民俗都息息相關。因為古代時騎馬是一種特別有身份的象徵。只有王公貴族才有資格,騎著高頭大馬大搖大擺的招搖過市。
所以一開始「打馬球」這種娛樂活動,只有貴族子弟才有資格參與。但是在當時社會中,「馬球」並未得到廣泛推廣以及普及。直到唐宋時期才在貴族的推崇之下,才展現出了蓬勃發展的態勢。
關於「打馬球」曹植在《名都篇》中也有介紹,「連騎擊鞠壤,巧捷惟萬端」。大概意思就是騎著馬快速遊走於球場,目的就是為了能夠將「馬球」擊入球門。筆者認為通過詩句可以想像出,古人「打馬球」激烈而又緊張的場面。
(2)唐朝時「打馬球」盛行於世
從階級屬性上進行分析「打馬球」,屬於唐代貴族的一種普通娛樂活動。馬球大小如拳頭狀,材質與製作流程類似於蹴鞠。只不過所用材料要比蹴鞠更結實。畢竟這種所謂的馬球,需要用球桿擊打才能完成遊戲。
擊打馬球的球桿杖長數尺端如偃月,形狀有點類似於冰球桿。球桿的杆體上會雕刻精美的圖案。長度大約有1.6-1.8米左右,球桿頭部略寬於球桿。使用的時候需要用球桿頭部擊打馬球。
在進行「打馬球」娛樂活動之前,一定要找一個寬敞的球場。畢竟至少需要6-10匹馬,所以場地如果太小根本無法施展。遊戲開始之前參與者需要先分成兩組,每組人數最少3個但最多不能超過10人。
開球之前雙方隊員也會「爭球」,來決定由哪一方先開始攻擊。但是「打馬球」時有一個比較特殊的規定,如果只剩下兩個人時就只能「手持球伏,共擊一球」。以打入對方球門者為勝,如果沒進就需要換人重新開球。
據考古專家在唐章懷太子墓中,所發現的「打馬球壁畫」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唐朝人打馬球時的情景。畫中的人物大約有二十餘人,他們都穿著窄袖袍、登黑靴、頭戴幞頭。這幅畫充分表現出了唐朝時,人們「打馬球」時的壯觀場景。
實際上還有很多信息,可以體現出唐朝時「打馬球」的熱鬧場景。比如,《便橋會盟圖》中的「打馬球」場面也十分宏大。唐大大詩人王維曾寫過一首《寒食城東即事》,其中
「蹴鞠屢過飛鳥上,鞦韆競出垂楊裡」兩句詩,也寫出了「馬球」在唐朝時,確實是一個名副其實的娛樂活動。
至於唐朝人「打馬球」的方法或規則,馬端臨曾在《文獻通考.樂考二十》中說:「蹴球蓋始於唐,植兩修竹,高數丈,絡網於上,為門以度球;球二分左右朋,以角勝負。」可以看出唐朝時的「馬球」活動已經十分成熟。雖然它只是一種貴族娛樂活動,但是可以去看球也是一件幸福的事情。
結 語
唐朝作為我國古代歷史中的大一統王朝,在政治、經濟、文化高度繁榮的前提下,所衍生出來的一些與人們生活,息息相關的愛好或者娛樂項目,其實都是一件特別正常的事情,因為古語有云「飽暖思淫慾」。
雖然唐朝人未必有「思淫慾」的想法,但是將養寵物或者打馬球等當做娛樂活動,還是一件非常正常的現象。其實這些所謂的娛樂活動,也可以從另一個側面反映出,當時社會政治開明、政局穩定、人們思想開放。同時也是百姓安居樂業的重要體現。
【參考文獻】
華信輝《略論唐代帝王的節令娛樂活動》
許燦《唐代娛樂活動探析》
蔡志霞《唐代宮廷女子體育娛樂活動的分類研究》
韓一敏《唐朝歲時節日活動中女性的休閒娛樂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