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不關注穿衣審美的男人也總要買衣服。滿打滿算,每年花費少則數千,多則幾十萬,倘若遇到球鞋再「衝」上一波,那可就沒邊了,其中自然衍生不少問題:
3000一雙的Common Projects小白鞋真的比80美元的阿迪達斯Stan Smiths好?
大牌奢侈品貴在哪?我怎麼沒覺得它好?
如何花小錢將優衣庫和快時尚穿出品位?
月薪1萬去花3萬定製一套義大利麵料西裝合適麼?
所以,男人究竟應該在衣服上花多少錢?
這裡不是要妖魔化便宜單品,甚至羞辱你買昂貴的衣服。我只呈現行業事實,每個人對衣服的認知需求不同,有人聽見500元牛仔褲就嚇一跳,也有人分分鐘飛到巴黎掃街,希望能幫到你找到適合自己的消費方式和心態。
一般一件衣服細節越多,製作的工作量就越大,意味著你必須多花錢。價格偏低的品牌往往習慣減少衣服的細節。
比如你在一家折扣店裡看中一件幾乎很棒的夾克,但裡面往往沒有襯裡,沒有足夠的口袋,細節縫合處也很容易開線,袖口容易起球,只是表面看起來還不錯,這就是原因。對服裝品牌來說,把生產線轉移到海外(比如你鄰居二舅家裡保姆所在的非洲或東南亞)是最常規的壓降成本做法。雖然海外有很多大工廠,但品控卻更難,畢竟世界上多數國家還做不到9年義務教育,難免出產單品質量忽高忽低,甚至有較大缺陷。大概率上可以肯定,當你花更少的錢買衣服,質量就會更低。花更多的錢,質量可能會更好。畢竟你用200元預算去國貿吃到的情人節法餐,和用2000元預算吃到的勢必不同。對追求衣著耐穿度的男人來說,更高的價格意味著更長的壽命,比如我來說,平日為一件襯衫多付2倍的錢,至少能多穿2倍年限。從這個角度看,更高的價格確實意味著更高性價比。但對於追求新潮,抱有嘗試心態的弄潮兒們來說,這種價值觀就不那麼合適,但我仍然固執地建議你買品質更好更貴的衣服。有的男裝價格甚至還不到正常成本價,肯定不能買,比如一件800人民幣以下的皮夾克,連成本都達不到這麼便宜,其中必有貓膩,奉勸為自己健康及品位還是別碰。儘管這不是100%正確,但就像低預算和高預算的電影,有了更大的預算,你有更多機會僱傭更好的編劇、導演、演員等等,去拍一部好電影。現實一點,不要指望在便利店能吃到和牛的質量和味道。說來說去還是這句話,好衣服往往意味著高性價,不管是從網購還是在折扣店購買,遇到好就買,衣服不該像車子房子那麼讓人焦慮。鞋是男人的第二張臉,當你穿過柔軟皮革製成、鞋底很好的靴子,就會明白這份舒適值得花錢。對絕大多數人來說,一雙1500左右的經典歐美品牌靴子絕對值得這個價。包也類似,好的背包不僅代表好品位,同時也對背部肩部有更多保護。再有錢的人也不會只買大牌(除非是暴發戶),成天吹大牌貶低快時尚的小編輯們也買廉價衣服。衣服品牌本身是為人服務的,就像你會吃麥當勞、麻辣燙也會吃米其林餐廳一樣,我遇到有品位的人往往最會混搭大牌、快時尚、基本款及古著。你不需要向別人證明,你的錢花得值與否,在衣服這件事上,偶爾衝動消費反而有意想不到的叛逆解放感。一件400塊的衣服不貴,但只要有一絲不喜歡,請拒絕購買,與其花錢買「將就」,不如花幾十塊買一件基本款。新品因其設計先鋒自然價格更高,但如果等其過時了再去買打折貨,你也就失去了追求新潮的那股子簡單快樂,實在是食之無味。很多時候,早買早享受是種健康的消費觀。這兩年古著風頭越來越盛,不僅給了年輕人穿著與眾不同的機會,也在傳播穿衣的文化屬性,一件二手基本款似乎不算什麼,但5折買到一個二手Rick Owen的皮夾克卻令人心動。不妨一試。以上即「男人到底要在衣服上花多少錢」的消費觀,目的旨在破除成見及網上錯誤引導,說一千道一萬,衣服終歸只是一種富有情趣的消費品,願你能從穿衣獲得快樂。畢竟我們每天生產的衣服很多,但真正從中獲得快樂的人卻很少。本文編譯自:http://theessentialman.com/a-guide-on-how-much-should-you-pay-for-clothes/矮於180|10個穿衣壞習慣|46條穿衣準則
皮鞋鑑定|買法拉利|威士忌|空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