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行」、「不願意」、「不想」,
這樣任性直率的話語,
你有多長時間沒有說過了?
///
進入大學,小王成為學生部門的一員。
當他還在為通過面試沾沾自喜時,時不時的部門會議,社團活動,讓他整日忙忙碌碌,毫無空閒可言。
喜愛的足球運動,熱愛的航模製作,統統讓位給學長學姐的呼叫傳喚。他不禁有些後悔。
尤其對於男生來說,部門角色經常是去幹苦力,搬東西。他有時課剛剛上完,就要跑去校園另一邊去搬桌椅;有時候到了深夜,還要在寒風中趕往下一個部門去參加例會。
學姐上課發消息,過來幫下忙;學長下課打電話,這裡需要他。可他的課表滿滿當當,騰不出一絲空閒。他想拒絕,話掛在嘴邊,又不好意思說出口。
他怕人恥笑,更怕人藉機站在道德高地對他口誅筆伐……
一個勁地說「好」,小王很是痛苦,可現實卻讓小王無可奈何。
童言無忌,終究是奢望。
拒絕別人,對於內向自卑的人來說,是件難事,即使是外向開朗的人,有時候也會陷入苦惱。部門工作,宿舍生活,班級活動,日常交往中我們避無可避的要同旁人打交道。
可有些事,我們往往應對得很尷尬……
人情社會,社交關係本就建立在四通八達的感情聯繫之上,無論是出於對自身發展的考慮,還是出於交際網絡架構的需要,我們都不可能逃開同他人的交流往來。
我們總會遇到這樣、那樣很多我們不願意又不得不去做的事。
拒絕他們,本來就不深的情分更淡了,不拒絕他們,自己又實在承擔不來,這好像成了一種惡性循環。
////
我們進入了怪圈,我們想要逃離。
跟小王有相似經歷的還有小楊。
生性內向的她,並不擅長同人交往。在熱鬧紛雜的場合,她往往隱身在一旁,靜靜看著朋友們談笑風生。
這樣一個與世無爭的女孩子,卻因為自己的怯懦,承諾下許多自己無法實現的事。
碌碌月餘,半點好也不曾討到,白白搭進去一段時光。
她無數次鼓起勇氣想要拒絕,別人期待的目光卻讓她望而卻步。
也許,他們的目光並非善意,也許,他們眼神中含了些許嘲弄,可對於一個自卑到骨子裡的人來說,討好他人已然成為正常生活的一部分。
「哎呀,你最好了」「親愛的,怎麼會有你這麼善良的人啊」「你也太厲害了吧」...
她享受那種被需要的快樂,不知今夕何夕。
////
「幫,是情分,不幫,是本分」。這話說的在理。
偶爾幫忙帶飯,是舍友之間的情分;斷然拒絕,是與生俱來的權利。
道德綁架,前提是存在道德約束,人情邊界之外的頤指氣使,恕難奉陪。
礙於關係,礙於臉面,違心答應別人的請求,笑臉盈盈地雙手奉上,卑躬屈膝,委曲求全,心裡真的會快樂嗎?
也許,他們的目光並非善意,也許,他們眼神中含了些許嘲弄,可對於一個自卑到骨子裡的人來說,討好他人已然成為正常生活的一部分。
「哎呀,你最好了」「親愛的,怎麼會有你這麼善良的人啊」「你也太厲害了吧」...
她享受那種被需要的快樂,不知今夕何夕。
////
「幫,是情分,不幫,是本分」。這話說的在理。
偶爾幫忙帶飯,是舍友之間的情分;斷然拒絕,是與生俱來的權利。
道德綁架,前提是存在道德約束,人情邊界之外的頤指氣使,恕難奉陪。
礙於關係,礙於臉面,違心答應別人的請求,笑臉盈盈地雙手奉上,卑躬屈膝,委曲求全,心裡真的會快樂嗎?
小可看得透徹:扶貧有政府,缺錢有父母,我們無親無故,何必糾纏。
事出有因,自然可以體諒;胡攪蠻纏?不好意思,出門右拐。
她活得清楚,活得灑脫。不必強裝笑臉,不必假意逢迎。
班長為了班級榮譽,喊她參加活動,可她早同朋友約好出遊,果斷拒絕了班長的官方式綁架。
「對不起」,「不好意思」,一聲抱歉婉拒他人,一聲抱歉取悅自己。
////
有人會說:這是進入社會必要的一步。連忍讓和偽裝都學不會,如何能在這弱肉強食的世界生存?
倘若我捨棄一身傲骨,換來滿腹諂媚與虛偽;倘若我親手覆假面於己身,剝離自我耳目皆塞,那何處該是吾鄉?
不願意就是不願意,不想就是不想,思來想去、輾轉反側後得到的答案,不一定是最佳。
成長的標誌不是圓滑變通。削尖了腦袋擠進去的圈子未必舒適,游離於人群之外也未必是不合群。
這世間有無數個小王,有無數個小楊,他們小心翼翼,守護著自己的尊嚴。
他們平凡到每個人都能在其中看到自己的影子。
無用的社交,多餘的友情,唯唯諾諾的應和,脊梁彎到塵埃裡,感動的只有自己。
先給後背一巴掌,先讓自己直起腰來!
去吧!
去理直氣壯地拒絕,
去大聲地說「不」!
來源:青小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