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國基礎教育界流傳著這樣一句話:全國教育看江蘇,江蘇教育看南通。
這個強不僅是拔尖,還需要均衡;不僅包括省內的均衡,還要各市(縣)也要均衡、城鄉也要均衡。
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
那麼南通教育又看哪裡呢,並不是南通市區,而是下屬的一個縣級市——如皋!
驚不驚喜?意不意外?
一點也不意外,且聽慢慢道來。
如皋,也是學爸的老家,學爸的爸媽,也曾經是農村初中老師,學爸也是在這裡上學,直到高中畢業,請允許嘚瑟一下。
全國教育看江蘇
江蘇省,無論是人口、經濟總量,還是文化底蘊、教育成果,妥妥的「蘇大強」。
先看看古代,中國1283年的科舉史上,湧現了數以百萬計的舉人和十多萬名進士。
而這個龐大群體的巔峰——「狀元」,則屈指可數,從唐朝到清朝,一共只產生了592名狀元。
明清以來,江南大戶人家讀書之風盛行。因此明清兩代科考的狀元,一多半來自江浙。
清代的114名狀元中,江蘇就出了49人,佔了狀元總數的4成以上。
當代社會,院士是科研領域中最高研究水平的代表,我們再來看看1955-2019年兩院院士的籍貫省份分布情況。
全國兩院院士大多來自江浙,其中又是江蘇以477人名列第一。
基礎教育質量好不好,先看官方的教學成果評選結果。
2014年,國家首次開展國家級基礎教育教學成果評選活動。特等獎只有2名,可見其含金量之高,分別被江蘇南通及北京摘得。
獲獎總量上,江蘇60個最高成果獎,北京、浙江次之42個,上海隨後、山東廣東再隨後。
2018年的第二屆國家級基礎教育教學成果評選中,江蘇又再次以58個獎項領跑全國。
再來看一份國內知名教育智庫「校長會」發布的民間中小學階段百強榜。
評選標準總體上依據媒體關注報導、教師教科研成果、學校及教師獲獎情況、學生全國性獲獎情況、學業水平社會口碑、辦學內涵表達傳播等維度進行評價。
小學百強榜中,北京市的數量最多,高達14所,其次是江蘇,有8所。北京是政治、文化中心,教育改革大部分都是從北京開始,資源當然最好。
到了初中百強榜,江蘇的數量就就躍居第一,高達15所。
高中百強榜上,江蘇的數量依然雄踞第一,達到14所。
江蘇基礎教育雖然資源豐富,但在中考層面,就卡住一半左右的學生上不了高中,江蘇的孩子很辛苦。
對於國家的「職普相當」文件,江蘇通過下硬指標,「執行得最為嚴格,分流得最好」。
一刀切的政策,使升學壓力前移,中考升學壓力巨大,逐漸傳導至小學和幼兒園。
2018年6月的江蘇省委常委擴大會議,對於江蘇一直以來強制普職1:1分流的政策,進行了反思。
會議要求江蘇各市,結合本地實際,逐步提高普通高中的生源比例。
在高等教育方面,江蘇的高校資源不少,211大學有11所,其中兩所還是985高校。
但是江蘇的高考難度,一直以來自行命題,競爭激烈,被稱為「地獄模式」!
作為高考改革先鋒,江蘇的高考方案從1998年到2008年,「十年四改」,也把學校、家長、老師折騰得半死。
從傳統的文理分科「3+2」模式,到2000年的「3+小綜合」,到2002年短命的「3+大綜合」,再到2003年的「3+1+1」,直到2008年的「08方案」( 「3+學業水平測試+綜合素質評價」)。
從2021年開始,包括江蘇在內的全國8個省市,也將採用「3+1+2」的新高考模式。
如果要評選高考最悲催的省會城市,南京無疑是最佳入選者。
在高考競爭中,南京雖說有南外、南師附中等幾所名校,但不僅要面臨蘇、錫、常的壓力,還要面臨南通、揚州、泰州的壓力,真可謂壓力山大。
沒有直轄市的命,卻操著直轄市的心,真去京滬看看,教育資源更豐富,競爭壓力反而更大。
素質教育說得再好聽,如果只搞花架子,不談升學,都是耍流氓,除非你跟著馬斯克去火星。
這不,2020年7月28日,南京一中的大門口,家長們冒雨舉著「一中不行」、「校長下課」的牌子,憤怒地高喊:「校長下課!」
作為南京人心目中的「老四所」 ,南京一中努力踐行「素質教育」,2020年的一本達線率95.34%,表面看好像不錯。
可是,400分以上高分段(江蘇省高考滿分480分)的學生,南京一中卻比二十九中少了48人
而在2017年,南京一中的中考錄取線為631,二十九中的錄取線為589。這樣一比較,南京一中妥妥的「高分進低分出」。
7月31日,南京一中發布《告2021屆高三家長書》,承諾會整改,周末會補課,增加晚自習,增加考試訓練,組建尖子生團隊。
前段時間,網上有人炒作,在2021年1月下旬舉行的全國「3+1+2」新高考8省市聯考中,衡水中學要單挑江蘇的若干所中學。
事實上,這個完全沒有可比性。
一是衡水作為超級中學,通過各種手段,將省內優質生源集中起來,實際上抽乾了其它地區的「血」,造成「縣中塌陷」現象。
二是新高考的大三門是全國統一試卷,小三門則是各省單獨命題,再說高考招生指標大多也是分解到各省,本質上是省內競爭。
江蘇教育看南通
南通是一個出教育家的地方,素有崇尚教育改革的傳統。
宋代教育家胡瑗提出「明體達用」的教育思想,推行「分齋教學」「蘇湖教法」,被譽為「中國分科教學第一人」。
清末狀元張謇創辦新式學堂,引領中國近代教育改革風氣之先河。胡適為他的傳記作序,稱他為:「中國近代歷史上一個很偉大的失敗的英雄。」
張謇——我國近代著名企業家、教育家,1853年出生於江蘇南通海門的常樂鎮。已逾不惑之年,才中了狀元。
面對清末的風雨飄搖,張謇放棄仕途,主張「實業救國」, 形成以「棉鐵主義」為核心的經濟思想。
在倡導實業的時候,張謇越來越感到人才培養的重要性,提出了「父教育而母實業」的思想,實業與教育迭相為用。
1902年,張謇在南通設立全國第一所師範學校——通州師範學校,這是一件開風氣之先的大事。
從1906年起,陸續在通師附設了農科、測繪、蠶桑、土科等實用學科,實際上是職業教育的雛形。
張謇在南通共興辦了三百七十多所各種各類的學校,包括中國第一所戲劇學校——伶工學社、中國第一所紡織高等學校——南通紡織專門學校、中國人創辦的第一所盲啞學校——南通盲啞學校,等等。
在實業、教育初見規模後,張謇投入精力發展各類社會公益、慈善事業,進而推廣到市政建設,使得南通從閉塞落後的城鎮變成了「近代第一城」。
2020年11月1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南通考察,就來到到南通博物苑——張謇創辦的我國第一座公共博物館。
習近平高度讚揚了張謇的三種企業家精神特質:愛國情懷、社會責任、奮鬥精神。
新中國成立,特別是改革開放以後,以李吉林、李庾南為代表的南通名師,從來沒有停止過探索課堂改革的腳步。
2014年的國家級基礎教育教學成果評選活動中,南通獲獎令人矚目。
通師二附李吉林老師的「情境教育實踐探索與理論研究」成果,成為兩個特等獎之一,而且排名第一。
啟秀中學李庾南老師的「自學 議論 引導」教學法,獲得一等獎,目前全國有300多所實驗學校參與該成果的推廣。
80高齡的李庾南老師在新疆伊犁上示範課
2013年,南通教科院出臺《南通市課堂教學改革指導意見》,在全市推進立學課堂教學改革,經過多年的完善修正,成為推進課堂教學改革的「寶典」。
在「限時講授、合作學習、踴躍展示」這12個字的基礎上,南通市制定了操作工具——課堂教學評價「12條」,其中7條是針對學生學的,5條是針對教師教的。
何謂立學?「立」體現為目標與結果,「學」體現為過程與方法,合起來即「在學中立」。
在學中立人,培養健全的、完整的、全面發展的人,這是回答「培養什麼人」的問題;
在學中立根,培養的是有中華民族文化之根的人,這是回答「為誰培養人」的問題;
在學中立身,培養的是人格獨立、有理性精神和人文情懷的人,這是回答「怎樣培養人」的問題。
立學課堂的教學改革,本質上是教育的回歸:回歸到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上來,回歸到培育學生發展核心素養上來,回歸到「以生為本,學為中心」的課堂教學理念上來,從而實現由「追求效率」到「育人為本」的根本轉變。
2020年11月20日—21日,江蘇省中小學課堂教學改革區域推進現場會暨「立學課堂」專題研討活動,在南通6所學校同時舉行。
專家們一致認為,南通「立學課堂」符合歷史發展的邏輯、學習理論的邏輯、「教學評」和「管辦評」一體化的邏輯、「層次性差異」和「共性個性差異」的差異性邏輯,是「崇文尚教的當代表達」。
省教育廳領導高度肯定了南通在聚焦課程改革、提升辦學品質方面進行的卓有成效的探索,認為南通的教育改革目標明確、思路清晰、行動紮實,給全省提供了示範和引領,是全省基礎教育的標杆。
「十三五」以來,南通教育多項指標居江蘇省前列,基本公共教育體系水平指數、發展指數、滿意度均列全省第一。
2020年11月,教育部公示「基礎教育國家級優秀教學成果推廣應用示範區名單」,確定了60個基礎教育國家級優秀教學成果推廣應用示範區。
其中江蘇省入圍的兩個示範區就是南京和南通。
南通的基礎教育強,也必然體現在升學方面。
由於中考是省內各市內部的競爭,我們就用2020年高考成績來做對比。
先看看江蘇高考一本率超95%的學校。
不過正如前文南京一中事件所說,一本率對於頂級高中沒有多大意義,更要看高分比例,下面看下江蘇13市的400分以上人數,就明白南通的實力有多強,南京又是如何被碾壓的。
南通基礎教育的強,還表現在均衡方面,各縣中爭奇鬥豔,南通市裡中學反而競爭不過縣中,造成很多南通市的父母到下屬縣市買學區房的怪相,為的就是讓孩子能到縣中讀書。
南通教育不僅自身強,還為全省、乃至全國做出南通貢獻,打造「南通樣板」。
40多年來,南通教育不僅支持本省,還援疆、援藏、援青、援滇、援陝,或接續駐點、組團馳援,或短期送教、結對跟崗,教育協作和對口支援取得顯著成效。
南通教育看如皋
如皋,這樣一個縣級市,是有名的長壽之鄉,歷來有尊師重教的傳統。
前文提及的宋代教育家胡瑗,即是如皋人,因祖籍為陝西子長縣的安定堡,故世稱安定先生,為紀念先生,現在如皋還有一所小學名為安定小學。
胡瑗在幾十年的教學實踐中,集教學理論、實踐和改革於一身,開創了宋代理學先河。
胡瑗的主要貢獻有:確立了培養「致天下之治」人才的教育理念:要求德、智、體、樂全面觀察;實施分科教學;推廣普及教育;嚴格校規,言傳身教;注重學生的社會實踐;創立了太學的寄宿制度。
1902年,辭官歸裡的維新人士沙元炳,與張謇等人交換辦理公立師範的意見,於當年9月成立"如皋公立簡易師範學堂",這是全國第二所師範學校。
如果看高考成績,南通的縣中都很厲害,上世紀90年代的啟東中學,曾經聞名全國,當然因為種種原因,現在有點掉下去了。
那為什麼說,現在的南通教育看如皋呢?
如皋的基礎教育特點是優質、均衡、特色、和諧,不僅有強校,還均衡發展,有高峰,還有高原!
可以說,如皋教育的優質均衡延伸到每一所學校,覆蓋到每一位學生,拓展到每一個學段。
「教育再怎麼發展都不為過」,如皋把優先發展教育,作為最大的民生工程,推動教育高質量發展,用數據說話,讓百姓滿意。
如皋整體構建「活動單導學」模式,強化教學研究,探索課改新路,創新教研機制,推進教育質量提升方式的轉型與升級。
其「面向全體學生」的基本理念和「讓學生主動發展」的基本策略,已經得到教育界的廣泛認同。
先來看看2020年如皋市的中高考數據:中考高位均衡,高考優質普惠。打造出從「全域均衡」到「全階優質」的教育優質均衡創新樣本。
中考均分南通第一,普通高中錄取控制線南通最高,校際分差南通最小,一半學校位居南通前三分之一,所有學校位居南通前三分之二。
如皋全市的高考一本上線率,達到逆天的76.29%,約為江蘇省平均上線率的3.2倍。
普通高考400分以上高分段人數、本一上線率、語數外均分、選修學科雙B以上達成率等所有核心指標,如皋全部列南通第一。
南通高中高考前十強,如皋包攬「四席」!
職教對口高考本科上線佔全省職教本科招生計劃總數近1/5,連續16年列全省第一。
如皋縣域教育的優質均衡,並非縣中「一枝獨秀」,而是所有高中「百花齊放」。
如皋市現有普通高中8所,其中兩所普通高中位於縣城,其餘6所普通高中分布於6個鄉鎮,全市在農村普通高中就讀的學生約佔75%。
這裡要重點介紹一所鄉鎮高中——白蒲中學,座落在千年古鎮白蒲鎮,可謂是中國最牛鄉鎮中學。
富有年代感的學校大門,彰顯埋頭辦學思路
先看下白蒲中學2020年近乎逆天的高考成績:一本率達到96%,有25人超過400分。
回過頭來,再看看2017年入學時的中考分數線,白蒲中學要比如皋中學低40多分,妥妥的二流生源,卻生生創造了奇蹟。
很多名校之所以牛,是因為能掐尖,有好的生源。
所以,衡量一所名校,最重要的不是數據有多輝煌,而要看能不能做到「低進高出」。
2020年8月,白蒲中學校長繆德軍掛職如皋市教育局副局長。
2020年9月13-15日,江蘇省教育廳普通高中教育教學視導組一行50餘人,專題視導如皋普通高中教育教學發展,深入調研了白蒲中學。
視導組整整兩天「蹲點」 白蒲中學,隨堂聽取該校高三年級九門學科所有老師的課堂教學,查看學生學習、學校管理等方面檔案資料,並和教育局相關領導、白蒲高中校長及部分教師、家長、學生代表做了訪談,進行問卷調查。
視導組一致認為,「如皋樣本」享譽全國,白蒲現象令人敬佩,鄉鎮高中辦出了一流的質量,是一個創造奇蹟的樣本。
2020年12月11日,2019年新當選的中國科學院院士朱美芳教授,回訪母校石莊中學——也是一所鄉鎮高中。
1982年,作為農村孩子,朱美芳考進石莊高中,以優異的成績考上了原華東紡織工學院(現東華大學),成長為一位女性科學家。
近年來,如皋國家義務教育質量18個監測指標均居全省第一、全國前列。
如皋以全省首批「教育現代化縣級示範區」建設為引領,推動義務教育與高中教育的上下貫通,進而實現從「全域均衡」走向「全階優質」。
2020年11月21日,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及江蘇省教育廳基礎教育處領導一行來如皋調研,分別走訪了丁堰鎮劉海幼兒園、劉海小學和白蒲高中。
基礎教育司領導高度讚揚如皋教育,如皋把教育優先發展做成了良性循環,促進了經濟社會發展,如皋走出的這條路對全國都有示範作用。
並且要求講好如皋教育故事,進一步深入挖掘,給全國的發展提供素材,給中國發展走向世界提供故事。
2021年1月,新年伊始,如皋又進一步提出新目標,要將如皋建設成為「高質量教育縣域樣板、長三角北翼教育名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