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今年疫情這個黑天鵝事件的發生,導致今年整個經濟環境不樂觀,這樣就有很多人加入到失業大軍中,也有一部分人因為長時間找不到工作,有了創業的心思,想拼一拼加入到創業的大軍中去,還有一部分人是想創業但又有困惑,比如說自己年齡不大、閱歷不夠,擔心因年齡因素導致創業失敗。
作為一個從2019年創業的80後的我來說,這群人未免想的太多,其實年齡從來不是決定是否創業的直接因素,甚至都不是值得考慮的因素。
那麼對於有意想創業或想了解創業的人來說,什麼時候創業「好」呢。
一、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古人說的好:鞋子合不合腳只有自己清楚,決定「好」還是「不好」就是一個非常主觀的判斷。每個人的性格、工作能力、閱歷及背景等不同,所以判斷何為「好」的標準也各有千秋。
所以如果要進行判斷是一定要有前提的,那就是確定了自己認為「好」的基準。
那麼保為好的基準呢?就是三個字:「人、貨、場」
比如:第一:我想創業,我肯定有資金和這方面的人才,否則,我如何保證這個項目能首先存活下去。
第二:我想創業,那麼肯定是已經看中了一個好的項目。沒有項目如何創業,創業肯定不能邊創業邊想,那真的是浪費錢的一種做法。
第三:創業初始,因為資金有限,首先肯定是自己一個人的,而且什麼事情都要做,比如運營、方案、銷售、設計等工作,等有一定成效,再可以去打造團隊。
我們可以看到,這三個基準裡,完全沒有年齡的因素考量。因此,創業與否,年齡都不是需要第一考慮的問題。
二、橫看成嶺側成峰
考慮個人創業的出發點實在太多不能盡述,就舉兩個例子對比吧:
1、創業是為了事業成功
2、創業是為了完善自我
在這兩個價值判斷下,再來看年齡的影響。
比如:剛畢業的學生創業好不好?
1、如果這個「好」是指事業成功,什麼是重要的影響因素?
我認為這些因素應該是市場時機、能力、資源、團隊
市場時機—跟個人無關,年齡沒所謂。我們所熟知的網際網路大佬裡,有一大波在學生時代就開始創業的。
比如:曾經因為我為自己代言這一句廣告詞火起來的聚美優品。它的CEO陳歐,就是一名大學生創業者。當陳歐還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讀大四的時候,就做出了平臺GG-game。在2010年3月時,陳歐創立聚美優品,並且在2014年時正式在美國紐約證券交易所掛牌上市,市值超過35億美元。
去哪兒的CEO莊辰超,還在大學的時候,就和同學創業,做了一款搜索軟體,並成功找到百萬融資。
美團CEO王興,這位高中沒有參加高考就被保送到清華大學,並且畢業後拿到全額獎學金去了美國德拉瓦大學的天才少年,也是在畢業後,沒有豐富的職業履歷就開始創業的人。他先後接連創立了校內網,飯否網,並於2010年3月上線新項目美團網。
能力—不同行業對能力要求的門檻不一樣,比如餐飲和做手機app就不一樣,跟年齡也沒什麼強關係。
比如蘋果App store上線的時候,一個9歲的小程式設計師就可以在上面賣自己的app,還被請到開發者大會上做演講;
而9歲自己開飯館的就沒見過,如果有,估計家長會被請到批鬥大會上做檢討。
資源及團隊—這些就更不用提了,思聰同學出來創業的時候,有人提過他年紀不夠麼?
所以,年齡跟事業成功並沒有直接關係,有關係的,是哪些因素可以在多大程度上影響到了成功的概率。年齡多少,只是一個間接的影響因素。
2、如果說「好」是增加一種歷練、豐富人生的體驗,什麼是重要的影響因素?
先說個人角度的理解吧:以人生體驗為目標的話,先保證自己最終即便創業失敗了也不至於把自己搭進去。
原因很簡單:體驗是用來磨鍊自己的,不是來弄殘自己的。
事先確定好失敗的底線,如果失敗就要及時止損,並且確認自己即便輸了也可以從頭再來。——比如用風投的錢進行創業,而不是爸媽的養老金。
不用擔心風投犯傻拿錢打水漂,如果創業項目不靠譜,他們會直接斃掉,從過來人的視角直接豐富你的人生體驗,並順帶「蹂躪」下不成熟創業者的幼小心靈,絕對有利於快速成長。
這裡年齡也不是決定因素,能不能取得更多人生體驗才是,而體驗多少跟年齡還是沒什麼關係。
三、走自己的路,別在乎穿沒穿別人的鞋
所以,創業最終的結果是好還是不好,只取決於一個字,那就是一心,我是否全心的去投入,拿真心真情去對待自己及他人。
想做就做,好;
深思熟慮,也好;
初生牛犢,好;
老驥伏櫪,也好。
別人的路走的精彩,不是取決於他多少歲開始走、穿了什麼樣的鞋,而在於他走的,是適合自己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