裝置藝術×生活丨藝知物當代藝術空間

2021-01-19 知物美術館

「藝知物」是一座線上虛擬藝術衍生、交流社區,以「生活美學創造者」結合藝術和生活器物,圍繞90後年輕人的興趣社區之路,發展成為國內年輕人專屬的生活社區。線下「藝知物當代藝術空間」,位於北京市宋莊藝術區,專注於推動中國年輕藝術力量的發展,為年輕藝術家的培養貢獻力量。

裝置藝術

Installation Art

草間彌生《無限鏡屋:永恆消失的結果》2009

裝置藝術,是指藝術家在特定的時空環境裡,將人類日常生活中的已消費或未消費過的物質文化實體,進行藝術性地有效選擇、利用、改造、組合,以令其演繹出新的展示個體或群體豐富的精神文化意蘊的藝術形態。

是一種場地+材料+情感的綜合展示藝術,它們往往會讓人們的視線聚焦其上,它不受限制的藝術表達形式是現代藝術追求,表現廣度、深度和強度的必然產物;也不受藝術門類的限制,它自由地綜合使用繪畫、雕塑、建築、音樂、戲劇、詩歌、散文、電影、電視、錄音、錄像、攝影等任何能夠使用的手段。可以說裝置藝術是一種開放的藝術手段。

杜尚《泉》

裝置藝術是從英語「Installation Art」翻譯過來的,它本身是建築學的術語,後被應用於戲劇領域,泛指可被拼貼、布置、移動、拆卸的舞臺布景及其零件。

從1910年馬賽爾·杜尚(Marcel Duchamp 1887-1968)將一個現成的男用小便池籤上大名送入蓬皮杜藝術中心之後,這件具有劃時代意義的藝術品,便使得由現成品演變而來的裝置藝術從開始的不可理解、不被關注的邊緣藝術樣式,逐漸進入了當今藝術界的主流領域。

21世紀初,這個詞彙又被引入當代美術,描述那些與傳統美術形態完全不同的作品。同時,裝置藝術也被稱為「環境藝術」。它與20世紀六七十年代的「波普藝術」、「極少主義」、「觀念藝術」等均有一定聯繫。

從20世紀60年代興起到今天,裝置藝術並沒有像其他現代藝術形式一樣驟然而興又驟然而消。它在世人的評判、迷惑不解或讚許中,在藝術理論家與批評家的眾說紛紜中不斷獲得發展,並跨越了現代主義和後現代主義兩個大時代而長久不衰。

盧克·傑拉姆 《Museum of the Moon》

月亮的直徑為7米,具有120dpi的月球表面詳細NASA圖像。大約與月球形成1:500,000的比例,內部照明球形雕塑的每一釐米代表月球表面5公裡。《Museum of the Moon》目前在中國、澳大利亞、印度、法國和英國等國家的不同場所都有展出。每個展覽都以新的音樂作品,故事,神話為特色,並重點介紹有關月球的最新科學。根據展覽位置的不同,裝置的含義也會發生變化,旨在鼓勵人們在欣賞月亮之美的同時考慮世界各地的文化異同。

由杜尚的作品《泉》向舊的藝術權威和信條公然衝擊開始,在這種拋棄意義唯一性的絕對權威的倡導下,寬容和理解上的多元化被更多地肯定。在這種理論引導下,裝置藝術更多地表現了其本身對藝術和生活、對藝術感受和現實世界、對藝術家和作品等界限的反詰與超越。

而這種表現最主要的是通過對現成品的「錯位」處理來實現對生活意象的超越,正是經過這種處理,原先現成品的意義由明確變得模糊起來。於是,長久狀態下被我們感知的經驗性限制被打破了,它使我們超脫出了對作品的簡單意義上的接受和理解,轉而進入了主動參與和更多元的理解。

可以說,在這個過程中,觀眾從對傳統的架上藝術的靜態而單向的理解,逐漸轉向了親身體驗藝術,與藝術本身和現實社會之間的對話和交流。

裝置藝術家們創造了另外一個既陌生又似曾相識的世界,這使得觀眾不得不自己尋找理解的途徑。而裝置所創造的新奇的環境,也引發了觀眾的記憶,產生以記憶形式出現的經驗,觀眾藉助於自己的理解,又進一步強化這種經驗。

就裝置本身而言,它們僅僅是容器而已,它們能容納任何「作者」和「讀者」希望放入的內容。因此,裝置藝術可以作為最順手的媒介,用來表達社會的、政治的或者個人的內容。

影像科技裝置

Image Technology Installation

《可口可樂館》

Parada可口可樂通過交互式技術、共享時刻和音樂演唱會在數字空間中擴展了一個增強型物理實時中心。這是一個由500個半透明球體構成的自由流動的空間,當公眾進入主體裝置,可以在其中創造屬於自己的體驗。球體運動的效果通過閃電系統增強,該閃電系統經過編程,可以對音樂會,遊戲和其他品牌等不同事件做出反應。

隨著藝術形式的不斷變化,裝置藝術、交互藝術逐漸活躍在大眾面前,藝術似乎也與科技形成了難以分割的關係。相比傳統的靜態藝術品,裝置藝術被賦予了更多的可塑性和創造性。

《可口可樂館》

裝置藝術創造的環境,是用來包容觀眾、促使甚至迫使觀眾在界定的空間內由被動觀賞轉換成主動感受,這種感受要求觀眾除了積極思維和肢體介入外,還要使用它所有的感官:包括視覺、聽覺、觸覺、嗅覺,甚至味覺。

Luftwerk 是一個專注於沉浸式藝術創作的團隊,通過藝術裝置探索光線,色彩的美妙之處。Petra Bachmaier 和 Sean Gallero 作為團隊的靈魂人物,創作了一系列驚豔的作品。他們使用投影、創建定製雕塑等方式,將光線整合到每個項目中。

當遊客走進下面這個空間時,燈光會在三個不同的方向上投下來,燈光造成的陰影疊加產生新的顏色並不斷組合變化。而這個是一個彩繪帆布廣場,不斷的視頻投影帶給人沉浸式地體驗。

這個大型數位化色彩牆,由 529 個方形面板組成,像是顏色像素一般覆蓋整個牆壁。色彩不斷變化、移動,可形成超過 3174 種顏色。顏色的變化和混合為顏色感知創造了幾乎無限的可能性。

「2020振蕩」是Miguel Chevalier的作品,他是虛擬藝術和數字藝術的先驅之一。其作品在結合藝術史精髓之餘,還將自然和技巧、流動和網絡、虛擬城市和華麗的設計相融合,利用科學的計算方法作為一種藝術表達手段來創造生成性和交互性的虛擬實境裝置。

該裝置是對音樂進行三維圖形可視化,根據音樂的頻率和振幅而實時產生的一種波浪形圖像,這些音樂中不同聲音所組成的「聲音光譜」產生了無限的想像,從而形成了一幅又一幅奇妙的景觀。

《高迪,想像力的設計師》是Cutback工作室展示的一件特別設計作品,為大家提供了一個從夢想到現實的旅程,通過裝飾材料和燈光,在雙曲線拱頂、斜柱、波浪形外牆裝飾有機圖案以及玻璃和陶瓷馬賽克。

《迷幻蒸汽》是法國藝術家Claire Bardainne和Adrien Mondot,受「萬物有靈論」的啟發,使用多媒體數位技術製作出陳釀揮發、酒氣瀰漫空中的藝術場景。用沉浸式的光影結合一種透明物質製造出這些隱隱流動的暗黑效果,就像這味「黑黴菌」一樣,飄浮在空氣中,纏繞在觀眾的周身。

蒸汽像一縷飄在空氣中薄霧,隨風而散,消失得無影無蹤,它卻流動在整個的場景裡,如影隨形,可觸可摸。

觀眾們沉浸在酒香的影子裡,就像是細細品味馬爹利的酒一樣,醇香繾綣,回味無窮。而這一漂浮在房間的透明物質恰似瀰漫在空中的酒香。在整個交互過程中,動態圖像緊隨觀眾的動作而起伏,如影隨形,讓人感到既親切又神秘。

城市景觀裝置

Urban Landscape Installation

始於20世紀70年代的裝置藝術逐漸成為了當代藝術的重要形式之一。它們總是以一種被感知的形式存在於室內外乃至商業空間。在藝術家的巧奪天工之下,一個優秀的裝置藝術足以成為了一個地方的名片,吸引到四面八方慕名而來的人們前來欣賞。

裝置藝術以它「平民化」的特徵,在諸如廢棄的廠房、簡陋的倉庫、空曠的廣場向更多的尋常民眾展示了藝術多元表達的可能。這實際上也具有藝術普及的意味,它告訴民眾藝術不僅僅存在於美術館博物館畫廊等各種藝術機構中,它也可以進入生活。

比如有的室外裝置以聲響雕塑組合的形式出現,有的建成奇異的園林,有的又像夢幻世界的建築,有的則用來裝飾大樓外牆,真正成為人們可觀可遊、可坐可臥的生活環境。

《聲音隧道》裝置裡的傳感器對來往人群做出反應

「聲音隧道」是新加坡國立大學設計孵化中心的高級設計工程師Savina Nicolini設計的多感官協同裝置。它將一個不知名的地下通道轉換成光和聲音的互動體驗,讓成千上萬的市民日常生活的道路充滿活力。「聲音隧道」讓人們休息一下,享受光與聲音的動態傳播。

由交通工具激活的各種顏色和噪聲的傳感器,將代表著人們在走路時所表現出來的各種感覺、想法和感覺。在內部對話之外,人們的身體與空間的相互作用將會表現出來,並與其他經過的人分享。「聲音隧道」反思著城市敘事中個人與集體經驗之間模稜兩可的不確定性。

《城市肺泡》

「城市肺泡」這個項目希望提供一個休息的機會,並通過驚喜、有趣和好玩的元素來活躍無人居住的城市空間。受到肥皂泡視覺特性的啟發,設計師創造了一個不規則的球體集合,人們可以在上面坐著、倚著或者爬上去。

《風鈴谷》

《風鈴谷》是位於成都東進新希望種子樂園的作品,以種子IP為主題的親子樂園,結合現代風動技術,打造的國內首個大型風動藝術裝置。

將田園風格與現代風格相結合,融觀賞性、知識性、趣味性於一體,以寓意著希望的「種子」為引,展現「鄉村振興」理念。美輪美奐的燈光投影,如同置身花海,充滿夢幻色彩的空間為孩子們創造了七彩的童話天堂。

2009年9月2日在德國柏林御林廣場音樂廳前,由世界野生動物基金會委託,巴西藝術家Nele Azevedo將一千多個不同形態的小冰人被放置在樓梯上。在華氏73度(攝氏23度)下,這些被稱為小型紀念碑的小冰人經過幾個小時的展出後,在眾多參觀者面前慢慢融化成水,消失殆盡。活動的組織者希望此舉能引起公眾對於全球變暖的關注。

《Melting Men》

雕塑裝置藝術

Sculpture Installation Art

當代雕塑不再是簡單的三維形態,而是更加鮮活富有生命力,更加貼近生活。法國藝術家Bernard Pras,用回收的廢棄物品進行裝置創作,並利用了視錯覺的空間透視原理,在特定的角度看才能觀察到作品的「真像」。

從攝影到裝置再到雕塑,最吸引人的要數這些裝置藝術畫像了,瑪麗蓮·夢露、李小龍、梵谷、薩爾瓦多·達利、貓女等都是他作品的主角,你簡直無法相信,這些裝置藝術畫像竟然都是用回收來的物品做成的,最主要的是,要欣賞這些作品,必須選好合適的角度。

裝置藝術的出現是對傳統藝術分類的挑戰。每個時期的藝術分類是特定的社會和歷史狀態的產物。

就像19世紀,美術家們會試圖用各種方式對藝術進行分類,如空間藝術和時間藝術、再現藝術和非再現藝術等等。

人們在不斷從新的角度深究藝術的本質和各種藝術門類之間的關係。但是現當代藝術的發展使得之前被大多數人所認可的傳統尺度和標界被粉碎,而裝置藝術正是自由地使用了各門類的藝術手段,它表明人類表達思想觀念的藝術方式可以是非機械界定的。

在這個時代中,藝術的表現手段和材料呈現出了前所未有的眼花繚亂,規律性模式化的框架已經開始無所適從。

不受限制地綜合使用多門類的藝術形式,是現代藝術追求表現廣度、深度和強度的必然產物。

裝置藝術正是這種趨勢的最大體現。

身處虛幻的世界

卻給人身臨其境的感覺

幫助好奇的人們抵達更為深遠的所在

有效地傳達出藝術家的理念

這,就是裝置藝術與生活

相關焦點

  • 裝置藝術*生活丨藝知物當代藝術空間
    隨著藝術形式的不斷變化,裝置藝術、交互藝術逐漸活躍在大眾面前,藝術似乎也與科技形成了難以分割的關係。相比傳統的靜態藝術品,裝置藝術被賦予了更多的可塑性和創造性。裝置藝術創造的環境,是用來包容觀眾、促使甚至迫使觀眾在界定的空間內由被動觀賞轉換成主動感受,這種感受要求觀眾除了積極思維和肢體介入外,還要使用它所有的感官:包括視覺、聽覺、觸覺、嗅覺,甚至味覺。
  • 當代油畫究竟是如何體現的?丨藝知物當代藝術空間
    「藝知物」是一座線上虛擬藝術衍生、交流社區,以「生活美學創造者」結合藝術和生活器物,圍繞90後年輕人的興趣社區之路,發展成為國內年輕人專屬的生活社區。線下「藝知物當代藝術空間」,位於北京市宋莊藝術區,專注於推動中國年輕藝術力量的發展,為年輕藝術家的培養貢獻力量。
  • 當代藝術家許仲敏:為空間賦能 裝置藝術有利於提升地產商業價值
    當代藝術家許仲敏:為空間賦能 裝置藝術有利於提升地產商業價值 2020-04-23 16:08:02|來源:樂居買房
  • BE@RBRICK2021發售預定丨藝知物潮玩推薦
    「藝知物當代藝術空間」北京展館位於北京市宋莊藝術區,山西展館(水墨河東美術館)位於山西省運城市北部高新開發區,專注於推動中國年輕藝術力量的發展,為年輕藝術家的培養貢獻力量。「藝知物」品牌是藝知物當代藝術空間旗下的版畫衍生品品牌,也是一座虛擬藝術衍生、交流社區,以「生活美學創造者」結合藝術和生活器物,圍繞90後年輕人的興趣社區之路,發展成為國內年輕人專屬的生活社區。
  • 賈方舟:如何定義裝置藝術?
    裝置藝術作為開啟後現代主義的一種新的藝術樣式、新的語言方式,在西方現代藝術的發展中,也有其自身的邏輯。現代主義發展到極簡主義,把繪畫帶入了死胡同,所有有關繪畫的技巧都歸零了,藝術就不得不以新的方式脫胎換骨,從二維平面進入到新的空間中來。關於這個從平面走向空間的進程有兩件作品可以做最好的說明:一是盧西奧·方塔納的《空間概念"等待"》,一是約瑟夫·庫蘇斯的《三把椅子》。
  • 米蘭軒內部培訓(第三期):裝置藝術
    在西方當代美術館的展覽中,裝置藝術也佔據了相當重要的位置。以美國聖地牙哥當代藝術博物館為例,在1969年至1996年期間,就舉辦了67次裝置藝術展覽。在美國美術院校畢業的碩士生很多人都成了裝置藝術家。就像在一個電影場裡不能同時放映兩部電影一樣,裝置的整體性要求相應獨立的空間,在視覺、聽覺等方面,不受其它作品的影響和幹擾。
  • 裝置丨奧拉維爾·埃利亞松的抽象:設計藝術的藝術
    藝術家用「物」來表達強烈情感。而先鋒藝術,往往就是這樣,讓人看不懂,卻可以感受到藝術家的激情和想像。2017年,Netflix推出一部高分高質量的紀錄片:《抽象:設計的藝術》,一集帶你認識一位頂尖的設計大師。時隔兩年,第二季迎來火爆回歸,在豆瓣評分上直衝9.2分。
  • 當代藝術就只能去美術館拍照嗎?|知物美術館
    通過形形色色的馬卡龍純色裝置及鏡面、氣球等道具,結合VR投影等新媒體手段,共同組成了聲、光、電的幻想世界。所有參展人群進入一個夢幻般的空間,通過燈、光、影的變化,來體現在幻想中的感覺。廣闊的空間加上獨立的場景,怎麼組合都是一張很美的照片,更不用說把人置於其中。網紅展也稱為「快閃展」。快閃展能夠讓觀者更容易獲得沉浸式的體驗。
  • 讓藝術改變生活方式……|知物美術館
    ——知物美術館藝術在當代中國,對許多人而言是有錢人的玩具,是拍賣行不停跳動的數字。當藝術與生活沒有關係時,的確,藝術只是金錢的遊戲。但當藝術進入生活,當收藏成為嗜好,並改變生活的方式時,藝術已經進入精神層面,成為自我的一部分。
  • 《AXD空間藝術》深度 | 劉芮言、唐嘉駿:輕盈正在穿透當代生活的深處
    正因為如此,設計師首先應該是洞悉社會審美意識與當代生活美學趣味的智者,他們用設計,為我們的生活方式提供了選擇的可能。成都蜂鳥設計的設計總監劉芮言和唐嘉駿,無疑就是具有這樣智慧的人,否則,他們難以設計出十域太古店、順風123愛琴海店、馬旺子·川小館等難以數計卻風格迥異的當代生活場所。
  • 平衡竹蜻蜓變身當代裝置藝術——藝術家江祖祿受邀赴威尼斯參展
    江祖祿是本次威尼斯建築設計雙年展——中國傳統藝術特展的參展藝術家。江祖祿在當代藝術創作中進行過多種嘗試,創作了從雕塑到繪畫再到裝置等不同形式的作品,在材料的運用上也比較廣泛,有丙烯、大漆、水墨等等,江祖祿正在進行多種形式和材料的試探,主題和風格也呈多樣化。整體上看,作品給人帶來親切和諧的體驗,充滿人文關懷。平衡竹蜻蜓是江祖祿此番要帶到威尼斯展覽現場的裝置藝術作品之一。
  • 「物派藝術」代表者關根伸夫辭世,對亞洲當代藝術影響深遠
    澎湃新聞獲悉,日本「物派藝術」的創始人和領軍人物關根伸夫於2019年5月13日在美國洛杉磯去世,享年76歲。1960年代誕生於日本的「物派」藝術是唯一一個被寫入西方現當代藝術史的亞洲藝術流派,關根伸夫於1968年創作的「位相—大地」,被廣泛認為是物派運動的起源,也是當時最具代表性的日本藝術創作之一,對亞洲日後的大地、裝置、極簡藝術發展有顯著深遠的影響。
  • 時尚設計中的裝置藝術
    還是不敢?從裝置-人體和裝置-空間兩方面來談裝置藝術與時尚設計的結合,希望能對各位同學有所啟發。大多數的回答都不會脫離百度百科上面對於裝置藝術的解析和定義:「裝置藝術,是指藝術家在特定的時空環境裡,將人類日常生活中的已消費或未消費過的物質文化實體、進行藝術性地有效選擇、利用、改造、組合,以令其演繹出新的展示個體或群體豐富的精神文化意蘊的藝術形態。」對於這樣的解析和定義很多人都會簡單的把裝置藝術,歸納為「場地+材料+情感」的綜合展示藝術。」
  • 【生活藝術祭】逛街也能很藝術!融入商場裡的裝置藝術們
    剛才已經搶先讓大家看到的雲朵是由菲律賓藝術家Michael Vincent Manalo所創作的「快樂裡的悲傷」,他利用回收的枕心棉花做出環保又美觀的裝置藝術,結合了商場裡的挑高空間,不管你身在何處,只要往中間看去就能欣賞那蓬鬆棉柔質感所帶來的放鬆感受
  • 鳳凰藝術 | 2018年度十座大型藝術裝置
    沒有什麼會比一座大型藝術裝置更加引人矚目,不行的話,那就來兩座。今天就讓我們一起去看看有哪些大型藝術裝置驚豔了2018?。以及以下是「鳳凰藝術」帶來的相關報導。裝置藝術,是指藝術家在特定的時空環境裡,將人類日常生活中的已消費或未消費過的物質文化實體、進行藝術性地有效選擇、利用、改造、組合,以令其演繹出新的展示個體或群體豐富的精神文化意蘊的藝術形態。
  • 宜家新營銷-裝置藝術*CG模特
    Imma醬住了三天,其中不斷透過Instagram向外界分享她在宜家的生活。裝置藝術的焦點甚至不是裝置本身,而是以裝置「框」出空間,將該塊空間從日常觀感中剝離。因為當你走入裝置藝術的空間裡,你也變成了一個藝術品。它不僅提供了傳統界面的藝術:繪畫、音樂、雕塑,還提供了觀賞者以新的方式去探索、去體驗。在裝置藝術裡,你可以觸摸、聞,在多個層面、感官上吸引觀賞者。在多姿多彩的21世紀裡,裝置藝術的與眾不同可以極速吸引人們的注意。因為算是另一種類型的互動裝置,觀眾能對藝術品採取行動。
  • 這個在藝術圈交白卷的哥們,是如何把畫賣一個億的|知物美術館
    (知物美術館)追逐完夢想這時候他也不年輕了,也不是什麼職業他都能去做了,後來他去了藝術館裡面當保安,受藝術薰陶,他在這裡一呆就呆了七年起來,在當保安的過程中,他也開始接觸繪畫,《無題》就是這個時候創作出來的。(知物美術館)他是如何在藝術界享有一席之地的?
  • 旅行的藝術 RIMOWA(日默瓦)於JINGART藝覽北京揭幕裝置藝術《Gas》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時尚頻道報導  日前,RIMOWA(日默瓦)與當代藝術雜誌、創意工作室《KALEIDOSCOPE》攜手,在JINGART藝覽北京揭幕由西班牙設計師Guillermo Santomá創作的裝置藝術《GAS》。
  • 藝術家楊冕 | 藝術應該低於生活|當代藝術|雕塑|繪畫|藝術史_網易...
    因為一切設計上的思考與表達,都在圍繞著一個目標,那便是「生活」。  正如他對於藝術的理解——  「藝術不應該高於生活,反而應該低於生活,因為生活比藝術更精彩。」  儘管很多建築師朋友,並不相信這是他所設計,但事實證明,搞藝術的人,玩起建築設計來,亦是毫不含糊。
  • 裝置藝術下設專業:時尚設計?
    當代藝術發展到現在,已經逐漸由技法性轉變為觀念性,如果只會單純的傳統技法其實會在一定程度上阻礙觀念的純粹表達,而這正是裝置藝術產生的根本原因:和傳統拉開距離。簡單來說,裝置擁有更加自由的包容性和跨界性,對於同學們來說這也正是申請國外院校作品集的重要性和優勢所在。